李偉一
摘要:農業知識產權是我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發展農業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農業知識產權在我國農業領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創造力、影響力,對實現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提升農業產品的競爭力、推進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有著巨大的推進作用。我國對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正在逐漸增強,但是依然存在著較多的問題,文章簡單地對我國當前的農業知識產權的相關概念進行了介紹,并且分析了當前在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領域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措施。
關鍵詞:農業;知識產權;農業知識產權;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20)18-00031-03
1 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概論
1.1 農業知識產權的概念
農業知識產權是知識產權在農業領域的體現。其主要包括涉農商標權、版權、專利權、農業生物遺傳資源、植物新品種權、農產品地理標志及農業商業秘密等。當前,學術界對于農業知識產權界定沒有形成統一的定論,一般認為農業知識產權屬于知識產權范疇,根據其具體屬性又可以分為農業科學、農業工業以及其他類型的農業知識產權。農業知識產權是勞動者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腦力成果及智力成果的總和,而非其他領域的智力成果在農業領域的再應用。[1]因此,人們認為農業知識產權是人們依法享有的在農業領域內所創造的智力成果的經濟和精神權利的總和。
1.2 農業知識產權的特征
在我國,農業知識產權除具備一般知識產權的特征外,還具有屬于其本身的特征,主要體現在:①主體具有不特定性。因為農業生產領域較為分散,因此帶來的結果就是農業知識產權主體在一些領域內是難以控制的。②農業知識產權種類難以衡量、價值難以評估。且跟其他類型的產品相比較,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其價值具有不穩定性,其利益具有難以預測性,導致難以對權利主體付出的智力勞動進行統一的衡量和價值評判。
1.3 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
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即法律對于農業權利主體的各項利益所給予的法律上的認可和保護。主要內容涉及到農業知識產權法律補償和農業知識產權法律賠償這兩個方面的問題。法律補償是侵權人向所有者的補償,法律賠償是侵權人向所有者支付損失費。在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領域,有侵權行為才有保護問題,沒有侵權行為也就不存在保護的問題。法律補償也就是一種平衡賠償,通過補償或者賠償,使得受到損害的農業知識產權所有人的利益能夠得到挽回,通過補償和賠償兩方面的手段進行雙管齊下,有利于實現農業知識產權的全面保護。
2 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
2.1.1 立法方面所存在的問題。首先,我國關于農業知識產權的法律規定主要體現為《專利法》《著作權法》《商標法》等,雖然這些相關的法律法規在實際解決問題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相對于解決農業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來說這些法律還并不足夠。其次,我國的農業知識產權立法的實際可操作程度較低,因為相關的法律法規都是從國家層面制定的,并不具備全部的適用性,每個地方的農業發展水平各不相同,無法一概而論,而相關的法律法規并沒有對很多具體的情況進行細化,就導致實際中的有些情況并不能依據法律來進行有效的解決。[2]從而導致法自身的可行性有所降低,通過法律來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的效率就大幅度的降低。最后,我國的知識產權中有關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層級較低,一般為行政規章,法律、行政法規等效力層級中規定涉及農業知識產權的法律條文較少。
①生物遺傳資源保護不足
首先體現在缺少對生物遺傳資源方面的專門立法。我國對于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主要體現在《畜牧法》《森林法》《專利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等中。這種立法的優點在于維持立法現狀的穩定性,在保持我國現存的法律框架的基礎上進行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但是劣勢則體現在法律在生物遺傳方面的保護覆蓋面不全,沒有辦法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生物遺傳資源保護的規則。其次是有關生物遺傳資源方面的立法的效力層次較低,主要為部門規章,結合實踐,應當由國務院出臺行政法規進行有關生物遺傳資源方面的立法較為合適,以便于統一法律的適用,用時也可以降低立法的成本和立法的難度。
②動物新品種保護不足
目前針對植物的新品種保護,我國有專門的《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予以規定具體的情況,但與動物新品種的相關問題,卻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來予以規定,關于動植物新品種的保護措施,世界上有專利法的保護方式、專門法的保護方式以及專利法和專門法雙軌的保護方式,在我國的體制中,主要是采取專利法的保護方法來保護動植物新品種,根據《專利法》的相關規定,動植物新品種不能授予專利,而其生產方法能夠獲得專利。因此我國對于動植物新品種的保護采用的是專利法的保護方法,應當考慮制定一部專門的法律來專門的保護動植物新品種。
③種子知識產權的保護不足
在種子知識產權的保護方面,2000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使得種子保護工作從此走上了有法可依的道路。此外,在刑法領域涉及種子知識產權犯罪的罪名主要有侵犯商業秘密罪、假冒注冊商標罪、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例如在對生產銷售假種子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就可以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追究刑事責任。此外,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對于種子知識產權的保護也更加的全面、多樣。當種子知識產權保護中出現商標侵權的情況的時候,商標權利人可以請求工商部門進行處理,此種方法可以及時迅速的處理種子侵權的相關問題。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涉及的種子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主要包括虛假宣傳問題、侵犯種子商業秘密的行為違法的有獎銷售的行為等,當種子知識產權的權利人遇到此種侵犯自身權利的行為時,可以直接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來維護自身的權利。[3]
④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不足
在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方面,我國是采取商標法和專門法并行的雙軌來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他們的不同之處在于法律層級不同,商標法是從法律層面來保護;專門法一般通過制定部門規章來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這種雙軌制的保護方式,使得法律層級高低不同,一些法律條文的概念出現沖突,每部法律都對農產品的地理標志進行了相關規定,但是規定的又不具體、不細致,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來詳細的解釋清楚保護對象是什么、保護方式是什么,這種多部門的立法帶來了許多的弊端,導致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主體、客體、內容方面既有相同的部分又有互相矛盾的部分,使相關的權利人在實際中應當遵守哪些法律條文的規定產生了困惑,大大地削弱法律的權威性。
2.1.2 執法方面所存在的問題。首先,我國的農業知識產權執法主體較多,例如國家林業局、海關、國家版權局等,此種情況容易出現多頭執法的情況,導致農業知識產權執法混亂,效率比較低。其次,一些行政執法部門的執法權限受限,例如《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這一行政規章,其無法在行政文件中設置行政處罰權,從而導致地理標志缺乏強有力的保護。最后,我國缺乏專門的農業知識產權執法人員。相關部門中取得專利執法資格證的人員極少,執法資格的缺失再加上缺少執法經費,導致我國的農業知識產權執法力較弱,很容易導致農業知識產權大量侵權現象的發生,使農村市場成為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高發區。
2.2 知識產權管理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2.2.1 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知識產權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人們開始逐漸了解到知識產權這一概念并學著如何來保護自身的權益,但是涉農業領域,社會整體的認知和保護意識卻明顯欠缺。現如今,廣大的基層農民群眾、科研人員、行政部門的管理人員對于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都不強,由于城鄉居民法治文化意識的落后和觀念的淡薄,對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不足,甚至大多數普通村民都不知道知識產權為何物。對于科研人員自身來說,也存在著不重視維護自身科研成果的現象,對于一些侵犯農業知識產權的行為現象沒有形成關注,任由其發展,助長了對農業知識產權的侵犯的現象的發生。
2.2.2 農業知識產權市場化程度低。國家相關的農業知識產權研發主要是基于研發各項高校課題的需要,從而使得其所研究出來的農業知識產權滿足的主要是項目課題的需求而非實際農業市場的需求。從而使得我國目前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農業知識產權的利用率不高。而且由于農業知識產權自身特征的原因,其價值很難被精確的計量,從而使得相關的農業知識產權的產品在推向市場的過程中流通不暢,市場化程度低則不利于相關農業知識產權的發展,導致對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更加處于停滯的狀態。
2.2.3 農業知識產權創新激勵機制缺失。目前農業知識產權大多屬于國家公益性項目,因此科研人員在研發農業知識產權的過程中,主要是為了評職稱、晉升等,而不會重點注意提升農業知識產權的市場化程度。這種模式造成了相關的科研人員的技術性創新以及轉讓積極性方面難以被充分的調動,并且還會導致相關專業人員的流失。
3 健全農業知識產權保護
3.1 健全農業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制度
3.1.1 完善知識產權領域的立法。首先,應當拓寬農業知識產權立法范圍,細化各類農業知識產權領域方面的立法。例如在完善生物遺傳資源的相關法律方面,應當對生物遺傳資源的取得、運用、轉讓等各個方面均做出詳細的規定,并且明確的區分原始提供人、持有人和獲取人,針對不同的主體建立不同的補償機制;對于種子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進一步的完善相關法律,并提高種子侵權賠償數額的標準等,動物新品種、統一地理保護標志等具體的農業知識產權相關立法的完善也是如此。其次,提高農業知識產權立法的層級,將農業知識產權的立法層級提高到法律、行政法規的層次,使得通過相關立法執法機關獲得更大程度的行政處罰權等,提高監管效率。最后,提高農業知識產權侵權的賠償標準。在農業知識產權侵權領域,存在賠償數額低、賠償數額難以確定等若干問題,針對此種問題,應當在農業知識產權領域建立懲罰性賠償機制,在因賠償數額難以確定而適用法定賠償的情況下,提高法定賠償的數額,并且應當在立法中加大對侵權行為的處罰力度。
3.1.2 健全知識產權執法。第一,要統一農業知識產權執法主體。如將品種等統一歸類于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第二,應當加強對農業知識產權執法的經費投入,建立更加專業的行政執法團隊來遏制農業產品市場侵權行為的發生。
3.1.3 改進農業知識產權司法。在農業知識產權司法改革方面,提高知識產權的審理效率,合理安排知識產權的審理期限,建立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明確懲罰性賠償制度中包含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建立農業知識產權濫訴賠償制度,鼓勵采取期限較短、更為方便的農業知識產權仲裁制度來解決相應的農業知識產權的糾紛。完善相關的法律援助制度,為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困難主體提供法律幫助的服務等。
3.2 提升農業知識產權管理水平
3.2.1 牢固樹立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由于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建立時間較短,我國各類主體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因此要大力宣傳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提高各類主體對農業知識產權重要性的認識。大力宣傳法治意識、知識產權意識,推動知識產權文化事業在鄉村農業地區的發展,首先是要提高農業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的自身的業務能力的培訓,提升自身的農業知識產權的管理水平。可以協同各種宣傳部門,開展農業知識產權的普及教育活動。在全社會范圍內構建重視農業知識產權的大環境。其次,要提高一線科研人員對自身知識產權成果的保護意識,增強其重視自身科研成果的意識。最后,更要讓廣大的農民意識到知識產權的保護可以帶來諸多的利益,以廣大農民群眾可以接受的方式來宣傳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
3.2.2 加大農業知識產權的市場轉化率。首先,要建立一個更加有效的農業知識產權激勵機制。激發農業知識產權科研人員創新的積極性。通過設立農業知識產權專項基金,對相關人員進行表彰或獎勵,確保相關的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成果能夠得到最好的保障。加快農業知識產權的交流互動,建立并完善農業知識產權的流動交易機制。最終促進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知識產權的交易機制。同時,完善農業知識產權市場行為的監管,風險評估的制度,為農業知識產權的市場率的轉化提供保障,促進農業知識產權的市場化發展。
4 結語
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已經基本的建立,但是依然存在著許多的立法、執法方面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完善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要首先填補涉農知識產權類型的立法空白,使得關涉農業知識產權的各種創新成果都能得到切實的保護。其次,提升有關主體的執法水平,創造良好的涉農知識產權的執法條件。最后,提升農業知識產權的利用效率和市場轉化率,加大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
參考文獻:
[1] 吳漢東.經濟新常態下知識產權的創新、驅動與發展[J].法學,2016(07):31-35.
[2] 喬嬌嬌.新時期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農業經濟,2017(05):28-29.
[3] 劉同君,張茂城.利益平衡視角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創新[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