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佳麗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我國古代就已重視對幼兒的德育教育。戰國末荀子主張“性惡論”,他認為人一出生天性是惡的,食色喜怒等道德缺陷生來就在人的天性中,必須經過后天的教育,禮治法治的約束,道德的自我修養才能走上正確的道路。在今天的德育教育中,面對更復雜的社會環境以及國家對培養全面人才的需求,幼兒園作為幼兒步入校園的第一站,承擔著重要的使命。那么,幼兒園德育教學到底如何展開才能對幼兒的成長起到好的作用,這是從事學前階段教育的教師必須重視思考的一個問題。
小軍是個活潑、好動的男孩子,從不主動向同伴及教師表達自己的需求,每天總能聽到小朋友告他的狀。區域游戲時,他穿梭在各個游戲中,不時地故意弄倒椅子。他和小伙伴游戲時,一言不和便推別人一把,喜歡的玩具也想獨自占有。孩子無禮的行為著實讓人頭疼,這樣的例子在幼兒園中屢見不鮮。
幼兒德育教育是一項建設性的工程,其中牽涉到方方面面。筆者總結出以下幾個原則:
(一)立德樹人,以愛先行
愛,即熱愛、關愛。熱愛是一個人從事自身行業最大的動力,也是教師選擇幼兒教育首先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你愛孩子嗎?”。一個關愛孩子的幼兒園教師必然是熱愛幼兒教育事業的,也必然會投入自己的愛心關愛孩子。愛幼兒是幼兒園德育教育的前提。不愛幼兒則談不上德育,更談不上是否有德育的資格。做一名幼兒園教師必須有足夠的耐心,愛心,尊重個體差異,平等對待每一個幼兒。一切為了幼兒,為了幼兒的一切,但愛的過程也是充滿理智的過程,把握尺度,嚴慈相濟,做孩子喜歡的幼兒園教師,只有這樣才是德育教育的前提。
(二)幼兒為本,尊重至上
幼兒年齡雖小,但心靈是聰慧的,他們可以感知外界環境,因此教師必須注意尊重幼兒人格和自尊心。蘇霍姆林斯基將人的自尊心稱為“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幼兒園教師必須保護幼兒的人格,對于犯錯的孩子,要尋找合適的教育方法與策略,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教師要避免諷刺挖苦,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埋下自卑的種子。教師要尊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由、自主、探索和發現,避免粗暴教育。在實施德育時,教師要牢記幼兒是自身發展的主體,離開了幼兒,德育就沒有效果。
(一)生活游戲藏智慧,人小鬼大早當家
教師對孩童開展德育教育不能忽視游戲的作用,低齡兒童的心理發展處在最初階段,色彩鮮明的圖畫、夸張的動作、簡單的物品等更容易被他們感知。因此幼兒園教師應學會利用這一心理特點,引導幼兒的德育游戲活動,讓其在快樂的氛圍中得到收獲,形成一定的自我認知,固定自己的道德行為。萬事萬物都是彼此聯系的,生活是一個人道德形成的主陣地,幼兒園不應把教育與社會割裂,一日生活皆教育,教師要在游戲中融入生活元素、角色扮演、實踐體驗,在游戲形式與生活內容結合的創新中,引導幼兒積累良好的行為品質,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
(二)德育活動需開展,教師主導應發揮
不管是什么層次的教學,教師必須要起到主導作用,幼兒園教育也不例外。因為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教師更應加強其主導作用。幼兒的活動自主性較差,社交經驗較少,容易在活動中產生意外。幼兒園中開展專門德育活動,應遵循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德育內容符合孩童心理。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確定德育的主題、開展的時間、方法和技巧、采用的形式等等,做到有效德育,為幼兒日后道德品質的完善埋下種子,靜候發芽。
(三)重視指導技巧,等待反饋調整
德育有技巧,一些心理學教育學名家留下許多寶貴經驗。斯金納在巴普洛夫反射理論基礎上進行深化創造,認為對幼兒德育也應該善于運用強化,對其正面的行為給予肯定、鼓勵,增加下一次正面行為發生的概率,將其塑造成習慣內化進兒童心理。但強化的不恰當利用也會造成不良后果,如懶惰的幼兒園教師容易對孩子錯誤的行為姑息遷就,不管不顧,這樣孩子受到的強化就是負強化。德育要重視環境的力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未經塑造的孩童更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德育工作要重視家庭與幼兒園的聯合作用,教師應注意與其父母保持密切聯系,爭取父母的支持,創設一些親子活動加強父母子女之間的情感溝通。父母是孩子最大的榜樣,幼兒園教師應為家長的德育工作提供支持和幫助,鼓勵家長一同參與到幼兒德育教育的過程中。
幼兒園德育工作體系明確提出了幼兒德育總目標,“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等師德規范也是保障幼兒德育工作開展的必要準則,教師應該牢牢記在心中,靜靜等待,那花兒會綻放得更美。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市高新區鎮洋幼教中心香花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