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在就業備受關注的當下,大學生就業失信儼然成為熱點問題。基于此背景,本文對大學生就業失信原因進行探討,以期通過策略,可提高誠信就業意識,減少就業失信行為。
關鍵詞:就業;誠信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發生了顯著變化。相關數據顯示:與2019年相比,2020年中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增加40萬人,達874萬人。在龐大的就業壓力下,大學生就業失信現象愈來愈突出。就業失信不僅損害了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干擾了正常的就業秩序,也制約了高校畢業生的充分就業。
1 大學生就業失信的表現
1.1 違約表現
高校大學畢業生違約可分為口頭違約和就業協議違約兩個方面。其中就業協議違約又可分為就業意向協議和三方就業協議違約。三者共同之處是:畢業生對已與用人單位達成的就業意向或簽訂的就業協議產生了反悔或拒絕的行為,是一種違背誠信原則的表現。不同之處在于:口頭違約、就業意向協議違約不具有法律效力,而三方就業協議違約中的違約方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1.2 就業材料造假
自薦材料、簡歷是高校大學生邁向成功就業的第一道門檻。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畢業生往往為成功謀得一份好工作,不惜花重金打造自薦材料以及簡歷,對于材料的真實性注入大量水分。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夸大甚至編造學生干部履歷、個人專長;第二,偽造等級證書、榮譽證書;第三,虛構實習經歷。
2 剖析原因
2.1 從社會因素分析,主要原因是嚴峻的就業壓力和市場監管、社會誠信機制缺失
經過調研,從2015年到2020年,畢業生人數從749萬增長到874萬,平均每年以25萬的數量在增長,而用人單位需求量遠低于此。如此形勢下,當前的市場更趨向于買方市場,就業市場供需的不平衡性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就業壓力愈加龐大。為了增強就業競爭力,實現成功就業,不少大學畢業生不惜通過弄虛作假的方式來提高求職率。
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當下,傳統的價值觀正受到巨大沖擊,而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誠信準則還沒有完全建立,整個社會處于道德真空或多種價值觀念共存的狀態。加之政策、條例不規范以及監管力度不到位,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對自身的行為約束不力,如畢業生就業協議書中有關違約金的事項大多數都未提及,這為以后違約埋下隱患。
2.2 學校因素
1)學校誠信教育效果不夠理想。據了解,誠信教育在高校學生管理中占有一定比重,但內容多強化誠信考試、誠信消費且形式單一、不夠創新。因此許多誠信意識淡薄的學生并未將違約視為失信,而是將其作為尋求工作機會的踏板,當作求職技巧到處宣揚。2)學校相關就業部門的“簽字蓋章”誠信值得考量。在高校畢業生就業推薦材料中,就業推薦表、簡歷等材料都需要主管部門蓋章。公章是一個單位誠信的象征。簽字蓋章是否誠信,既是對學校信譽的考量,也是對畢業生、用人單位的態度。公章使用的隨意性、不嚴密性不僅不能營造校園誠信的氛圍,而且對學生的誠信產生錯誤導向。
2.3 用人單位方面
1)用人單位不科學的人才選拔標準。就目前就業市場來看,自薦材料、簡歷是用人單位了解畢業生的第一步,而這第一步中的“高學歷”“實習經歷”等都成為畢業生進入面試環節的考察重點。這些片面的條條框框將很多實事求是的大學生擋在了面試之外,相反,部分在材料中做文章的畢業生順利進來。2)用人單位不誠信行為助長大學生的就業失信。在就業市場中,部分用人單位出于“宣傳”、與主辦方長期合作的需要等原因,存在著招聘不實的行為;甚至有些單位借機竊取畢業生創意,招聘廉價勞動力。高校畢業生由于求職迫切,加之經驗不足,他們很容易掉進招聘陷阱。受到欺騙后,一部分學生不會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甚至也學會用失信的方式來應聘。招聘、應聘雙方誠信的缺失,使整個人才市場處在一種彼此不信任的非正常狀態,助長大學生在求職中的不誠信行為。
2.4 大學生自身因素
1)時間緊、渠道少,部分學生對就業形勢缺乏整體宏觀的把握。畢業前夕,畢業生除了忙于論文,還需要準備考研、考公務員等事情。畢業生在精力不足以及就業心切下,往往將舊有經驗和感性認識作為就業指南,在“先簽一個單位”“隨大流”等思想下,草率簽約。若后面有了更合適的單位就又不甘心,便產生違約行為。2)大學生責任感、擔當意識缺乏。從2015年起,高校大學生多以90后為主。90后大多生活在物質生活較豐富的時代,多為獨生子女或二孩家庭,父母在生活中尤其是物質上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懷和關愛。這種條件下,孩子對家長多依賴,缺乏責任感與擔當意識。在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時,很多大學生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認為父母可以承擔違約后的經濟損失。3)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法制觀念缺乏。盡管高校開設了“法律基礎知識”等相關課程,但很多學生并沒有形成法律思維,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識與觀念,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3 策略研究
3.1 構建完善的社會誠信監督體系
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失信問題,僅僅靠大學生和用人單位自律是遠遠不夠的,還需整個社會形成一種誠信就業的氛圍,用一整套信用機制來約束就業和招聘行為。為此,它需要在全社會和各個部門的積極配合下,構建完善的社會誠信監督體系,建立用人單位招聘畢業生信用檔案,將誠信行為與其自身利益相掛鉤。
3.2 用人單位完善用人制度,規范招聘行為
用人單位招聘的目的是找到能勝任本職工作的人才,因此應注重對學生某一崗位能力的考察,優化單位內部員工的人才結構;盲目追求高學歷、忽略對個人實際能力的考察等無疑有悖于用人初衷。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必須秉承實事求是、誠信的原則,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真心實意錄用人才,最大限度發揮高校畢業生資源作用。
3.3 高校暢通就業渠道與信息,嚴格就業審查程序,著力于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誠信觀念,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
第一,從大學生入學起,學校要建立學生信用評價體系。其次,多形式、多途徑加強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誠信教育,生動有效開展與誠信相關的各種活動,并將其貫穿到課堂、生活等多個方面。同時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日常行為方面出發,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和誠信獎懲制度等,激勵誠信行為,促進誠信就業。第二,學校進一步完善畢業生就業的管理與監督。在就業推薦材料上,高校要誠信建立嚴格的審查制度,對簽約、毀約明確責任,防止盲目性和隨意性。在信息宣傳上,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利用網絡信息服務平臺,暢通就業信息渠道,為畢業生推薦或引進與專業相對口的用人單位。在用人單位方面,嚴格審查,建立誠信用人單位數據庫,對于誠信記錄差的單位,謝絕接待。第三,普及法律知識,增強大學畢業生法律意識與法制觀念。在畢業生就業市場不夠成熟的情況下,畢業生知法、懂法,才能守法并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畢業生就業指導課上,學校應把《勞動法》《合同法》作為課程的重要內容,使畢業生能夠與用人單位平等對話,守法的同時保障自身權益不受侵害。
參考文獻
[1]王萌亞.大學生誠信現狀調查研究[J].科教文匯,2018,(6).
[2]張路.大學生就業誠信缺失問題及改善路徑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12).
[3]阮文斌、黎明.新時代大學生就業問題淺析[J].現代交際,2019(12)
[4]周潤健、宋常青、鄭天虹.走出就業誠信缺失“怪圈”.[EB/OL].https://job.chsi.com.cn/jyzd/jygz/200703/20070302/755176.html
作者簡介
李慧(1985-),女,漢,山東省壽光市,高校講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