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童的教育一直是各國高度關注的領域,就我國的教育發展而言,除了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模式之外,一直對教育的形式方法進行著改革與創新,不斷探究尋找新的發展方向。博物館從原來的僅具有收藏、展示、研究社會文化的功能,發展到如今以教育功能為主要職能之一,并建立了為特定教育對象——兒童服務的兒童博物館,成了致力于兒童教育的一股社會力量。兒童博物館在兒童的教育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能發揮兒童的創造性思維,還可以讓兒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兒童博物館;教育;學習;對策
1 兒童博物館的發展現狀
1.1 兒童博物館概念
兒童博物館是為了創造一個讓孩子享受學習過程的環境,它注重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培養孩子創造性思維模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找到學習的方法。兒童博物館的概念誕生于美國,美國博物館協會將兒童博物館定義為以滿足兒童需求和興趣為使命的機構,其在機構空間內展覽和活動旨在鼓勵兒童學習和激發兒童好奇心。兒童博物館協會認為兒童博物館是通過各種展覽、節目和活動來激發兒童的好奇心、探索和學習的中心。
1.2 國內外兒童博物館的發展現狀
世界上最早的兒童博物館是19世紀末在美國建立的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它是以自然科學為主題,以兒童為中心,以動手操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的第一座兒童博物館。
20世紀20年代,已經有一大批不同類型的博物館陸續成立。1908年,紐約誕生了第一家兒童博物館,可是沒多久就倒閉了。1913年建立的波士頓兒童博物館是美國第二家歷史最久的博物館,旨在推進科學教學思想。1917年建立的兒童博物館——底特律公立學校協會兒童博物館,是第一家與學校合作的博物館,開創了學校和博物館合作的新篇章。在該時期,各家博物館紛紛以“做中學”為教學理念,即在操作實踐中學習,其中比較出名的是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20世紀60年代,在兒童博物館中動手操作已經變得衰弱,而互動式教學盛行起來,人們認識到互動式的教學比單向的操作更具有教學效果。到20世紀末,兒童博物館不僅出現在了西方的國家,也進入了亞洲這個大市場,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都開始重視并建立了兒童博物館。
我國兒童博物館出現相對較晚,探索改革歷史較短,開展形式也較為單一。我國最早的兒童博物館是于1936年在河南館內組建的兒童科學館,主要是利用一些科學儀器進行展示,組織形式和展覽內容均比較單一,且兒童博物館的主旨不明確。20世紀90年代中期建立的上海兒童博物館是對河南博物館的完善和改進,在借鑒的基礎上增加了很多內容,在我國兒童博物館的進程中意義巨大,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兒童博物館。之后一直到2010年,才又建立了一所——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在那之后,出現創辦單位或組織的多元性,一些民辦博物館接踵而至。2013年,在老牛基金會的資助下,中國兒童博物館研究中心在北京師范大學成立,標志著兒童博物館的發展在中國逐漸正規專業化。
2 兒童博物館對兒童的教育作用
2.1 發展兒童的創造性思維
兒童博物館主要是以兒童為中心的體驗式博物館,激發兒童對所陳列事物的好奇心,通過兒童的一些主觀感受,如觸摸、觀察、動手操作等,或者有的兒童博物館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來介紹演示一些有趣的科學現象,或者神秘的前沿成果,引導孩子沒有限制性的思考,激發他們的靈感,培養創造性的思維。通過在兒童博物館的發現探索,手腦并用,雙向互動引導兒童認識生活,認識世界。
2.2 樹立兒童正確的價值觀
兒童博物館的不同功能有著不同的作用,在兒童價值觀的形成中都有著獨特且不可相互替代的重要作用。兒童博物館的科技性在讓兒童發現事實、激發興趣、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讓兒童樹立了尊重科學事實、大膽想象創新的價值觀;兒博館的歷史性更多是讓兒童銘記歷史,傳承文化精神,與書本相比,更加生動真實、記憶深刻,讓兒童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兒博館的藝術性可以讓兒童見多識廣,相同的事物,不同的展品,讓兒童自己去體會、去發現繪畫情感的不同,與家長或者工作人員交流所想所感,欣賞到不同的風景,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通過兒童博物館的學習,給孩子們建立一個開放、多元、自信、包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3 加強兒童博物館對兒童教育的對策
少年強則國強,在我國偉大復興道路上,加強兒童的教育不可懈怠,而兒童博物院對兒童的教育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加強兒童博物館對兒童教育對社會而言任重而道遠。
3.1 重視教育活動的開發與實施
首先,兒童博物館要重視教育活動方面的開發,大多數的兒童博物館還停留在以兒童參觀為主,而且展覽設施也都做不到常展常新,導致兒童博物館在眾多功能中僅僅實現了激發興趣這一小部分作用,要知道興趣若不加以引導和培養,是會被時間沖淡的。
其次,要重視教育活動的實施,光有想法不行,還要實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活動的實施需要社會多方位的支持和配合,首先是國家應大力倡導,其次是兒童博物館的管理者應積極組織,最后是各界專業人士的公益支持和公眾的積極配合。
3.2 構建兒童博物館兒童特色課程
我們對中國兒童教育的定位是“教育方式國際化+教育內核中國心”。在英國、美國、日本、芬蘭、新加坡等國家,博物館已經成了第二大社會教育提供方,第一大是學校。從教育價值和教育功能來說,博物館和學校是相輔相成的,而中國兒童博物館還沒有發揮出它的潛力,構建兒童博物館兒童特色課程也是大勢所趨。那么如何就其進行開發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不定期開展教育主題活動,比如以宇宙中的秘密、神奇的“水”等為主題,讓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以不同的主題拓展孩子的認知,開發他們的思維,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快樂。第二,走出展覽品,走進生活。對于兒童而言,真正的教育應該源于生活,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學習積極性。兒童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不應該局限于展品所帶來的,展品不能一直換新,但是我們教育的方向可以推陳出新。創新對孩子而言很重要,同樣對于兒童博物館的管理者也很重要,他們才是兒童創新的帶領者,走進生活,對于兒童的認知而言會更容易接受,也會讓兒童更加感興趣。第三,兒童博物館的設施及展覽應及時推陳出新。教育活動也可以走出博物館,讓孩子們在家、在學校,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獨具思考的靈魂。
3.3 培養博物意識
兒童博物館的教育活動,第一培養的是兒童的收藏意識,博物館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收藏功能,任何一件歷史文物都是在歲月侵蝕下被保留下來的;第二培養的是觀察意識,兒童博物館的核心是豐富兒童知識經驗,通過肢體接觸感受到的以及觀察看到的,去發現、去探索不為人知的秘密;第三培養的是互動意識和創新意識,兒童博物館中大多數的課程設計都是為了鍛煉兒童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對于這些博物意識的培養也是博物館的工作中心。
4 總結
通過了解國內外兒童博物館的發展現狀可知,兒童博物館在其他發達國家中的教育作用僅次于學校,而我國對兒童博物館的開發利用還有待提高。我國需要大力發展兒童博物館,兒童博物館不僅能發展兒童的創造性思維,還能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我們要重視兒童博物館教育活動的開發和實施,要構建兒童博物館線上教育和與學校合作的綜合實踐的特色課程,培養兒童收藏意識、觀察意識、開放意識和創新意識等博物意識。
參考文獻
[1]王凡.我國兒童博物館教育發展現狀和對策[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9(6):57-61.
[2][3]馮統.館校合作之課程實踐研究——以中國國家博物館課程為例[D].濟南:山東藝術學院,2017.
[4]常娟.建構主義對博物館兒童教育的構建探討——《讓孩子愛上博物館》讀后感[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8(3):85-92.
【作者簡介】周佳璐(1985—),女,本科,文博中級職稱,研究方向: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