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廷賓
摘 要:對中職學校學生進行遵守《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的教育,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且讓學生在遵守《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的過程中營造溫馨的校園環境。學校在對學生進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教育引導與習慣培養的時候,要將落腳點放在“建設未來、發展思想、體現文化、務實職業、弘揚精神”上。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 行為習慣 養成方式
本文將結合《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對中職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作用與意義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
一、以《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為指導開展養成教育
1.利用養成教育,厚植學生做人根本
開展養成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做事習慣、做人習慣等。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學校順利開展工作的前提,也是學生個性發展與成長的寶貴財富。同時還是幫助學生吸取各種經驗教訓的一個有效途徑。當學生通過養成教育感受到自身的不足時,會自覺地進行反思,探索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對自身進行強化與完善,學生的人格品質也會隨之得到升華。而且,養成教育還可以促進學生的主觀認知與客觀評價能力提升,讓學生在一個積極的體驗環境中實現高效發展與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由此可見,在認真學習《公約》的基礎上,對學生開展養成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2.通過專業教學,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中職院校的日常教學,主要是以專業教學和素質能力教學為第一發展要素。所以,教師在《公約》的指導下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要遵循“一專多能”人才的培養原則,以此來促進學生形成“專心、敏銳、巧學、會干、慎獨、自立、自強、求真、務實”的高尚品德。
例如,在利用《公約》為平臺開展的教育工作中,需要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的熏陶、職業素養的培養、職業文化的灌輸以及職業紀律的強化。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在將來的學習與工作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對于學生的個人發展與進步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和現實意義。而且,在“一專多能”的教育理念下,學生始終秉承“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對待學習、生活和工作。
3.借助榮辱觀念,培養學生道德修養
《公約》重點闡述了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要求。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結合《公約》的內容,對學生開展關于榮辱觀念的教育與培養,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以及人格品質。
例如,教師要通過思想教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與強化,結合核心價值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育工作。有效促進學生遠大理想的樹立與抱負的實現。而且,在借助榮辱觀對學生進行道德修養的培育過程中,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紀律意識、行為觀念、思想認知以及道德水平。這是學生將來面向社會與工作崗位的一門必修課,也是對學生實現“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的目標基礎性引導。當學生對其有所感悟之后,便會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個人與社會,就會常懷敬畏之心學習《公約》并遵約守約。
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作用
1.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良好的校園環境是基于學生群體的共同維護而建立起來的。所以,教師在結合《公約》對學生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時,其實也是在幫助校園凈化環境,營造氛圍。良好的校園環境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上的進步,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學會如何去學習,如何去自省,如何去踐行《公約》,從而體現個人對校園的價值,以及個人對社會的價值。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可以借助現代知識技能對其進行教學,如各類培訓課程、社團活動、文體活動等。同時,教師在創設類似的活動與校園環境時,要以《公約》為指導,將之始終貫穿其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與感染。又如,教師還可以在校園的文化長廊、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等展覽區重點展現《公約》的內容,如校園板報、校園學報、校園報刊以及校園廣播、校園圖書、校園宣傳片、晨讀和課前的經典誦讀等等。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實現“兩手一起抓”的校園環境建設目標。在一手抓凈化,一手抓創建的模式下,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就會成為現實。
2.可實現以人為本的評價
在一個體系完整的《公約》踐行系統中,需要建立起一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該體系不僅可以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準確的評價與管理,還可以在“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與價值觀。這對于學生的思想品德建設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以此,教師需要通過全面的培養方式和反饋機制將《公約》從文字、條款轉化為現實的行為。
例如,教師可以從筆者學校的“學分制” “道德班長”等學生評價機制引導學生。學生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就會養成一個自我批評的良好習慣。教師還可以借助學校班級評價機制等來引導學生的集體行為習慣養成。在集體評價中需要體現出分階段性的評價原則,通過平等的交流與互動,以及師生共同參與的方式表達個人對他人的看法,來分析看法的正確性與局限性。這樣不僅可以實現互相監督,還可以實現互相幫助。最后,教師需要將評價權回歸到自己手里,對學生進行總體評價,而且要在以生為本的基礎上進行。在評價過程中,要以“鼓勵為主,批評為輔”,給學生正確的思想指導與明確的發展方向指引。
3.可體現多元化教學方式
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該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心情愉快與良好的環境中對《公約》有一個深入的了解,而且還能帶動學生的“后發力量”,從而實現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自主養成。
例如,教師在設計活動的時候,要立足于校園文化與校園生活,結合相應的主題,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如在第一階段可以進行傳統文化“禮”的教育引導;在第二階段可以進行傳統文化“孝”的教育引導;在第三階段可以進行傳統文化“忠”的教育引導;在第四階段可以進行傳統文化“信”的教育引導;在第五階段可以進行“大國工匠”精神的“職業道德、精神”教育引導;第六階段可以進行“理想”的教育引導。以期收到“步步深化,步步生花”的理想效果。
4.可強化學校的管理制度
對學校規章制度的建設和強化是促進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一個有力措施。所以,教師在開展相應的教育活動、實施豐富多彩的可視化教學的同時,需要將目光投向“建立在《公約》基礎之上的校園制度建設”上。
根據《公約》精神建立健全學校各項制度。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將心思花在如何遵循《公約》而不是花在尋找制度漏洞上面。另外,還要制定違反《公約》制度的懲戒措施,且措施的設計必須要體現出嚴格與強制性。如與畢業證書掛鉤、與評優評先掛鉤、與舉薦就業和對口升學掛鉤等。這是學生最關注的問題。利用制度對學生進行制約,可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筆者學校近幾年的做法,已經充分驗證了它的可行性。
三、小結
立足《公約》對學生進行培養,能讓學生將個人的活力、魅力、銳力更好地體現出來,從而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建立在《公約》下的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是一種可從根本上幫助學生,成就學生的方法。也是一種獨具魅力與文化特色的、學生所憧憬的發展方式與學習方式。所以,《公約》對中職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積極作用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汪永智,汪士濤,于瑞霞.引導中職生人生出彩的創新性行為準則——《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制定情況說明與內容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9).
[2] 教育部發布《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 教育引導中職生自覺養成良好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J].中國農村教育,2016(9).
[3] 何海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校本化實踐研究——以徐州機電技師學院為例[J].職業,2017(34).
(作者單位:河南省安陽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