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福娟
摘 要:經濟政治與社會作為中等職業技術學院一門必修的德育課程,其不僅突出了職業教育的特點,還滿足了學生實際發展需求,有利于持續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對社會現象的辨析能力。本文就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效率的優化措施展開探討。
關鍵詞: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 教學效率 優化措施
《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中明確規定,職業學校德育必修課包含了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和社會、哲學與人生四門課程。在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工作中,經濟政治與社會的教學效果直接決定了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積極創新教學模式,采用多樣化的手段方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優化學生學習成效。
一、優化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效率的重要意義
經濟政治與社會是中等職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核心教材,也是提高學生思想素養、培養學生優良品格的核心課程。在新時代,中職學生不僅要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術,還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思想品質。通過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審美情操,能夠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并為之奮斗,全面滿足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需求。掌握經濟政治與社會專業知識是學生正確認識與看待社會發展的必要理論與知識配備。
二、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效率優化具體措施
1.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景
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單憑教師的講解,常常無法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認同感受,甚至還會使課堂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便失去興趣。因此,為了避免學生的已有認知和新知識產生矛盾沖突,教師要基于學生實際發展水平,結合不同的教材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全面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任務的完成中,循序漸進地將知識與職業道德充分融合。
例如,在講授“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道路”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新中國成立的視頻,通過歷史時間線,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并圍繞發展主題一步步了解偉大領袖毛澤東是怎樣一步一步帶領全國人民創立了新中國,我國的民主政治發展道路又先后經歷了怎樣的波折,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含義是什么。由此,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熟悉感,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夠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展示機會,通過課堂交流辯論、學生實踐調查等形式,為學生創設不同的學習場景,從而切實增強學生情感體驗,在課程的學習中也對相關理論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例如,在講授“依法行使民主權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周末的時候去社區進行調研,收集并采訪相關資料數據,從中得出地方政府是怎樣保證每位公民能行駛自己的民主權利的,公民具有哪些權利,自己在平時可以怎么做,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調查結果進行總結概括,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并能夠在社會實踐及未來的工作中加以運用。
2.借助信息技術,豐富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運用于教學工作中,教師在進行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時,要借助信息技術,整合課內外資料,開闊學生視野,使各個案例鮮活生動。在使用信息技術時,教師要把握好一個度,如果一味地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那么常常會轉移學生注意力,導致學生更關注多樣化的課件而忽視知識學習。其次,在使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課程內容的時候,能夠全方位刺激學生感官,給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環境。例如,在講述“法律在我身邊”的相關知識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舉生活中常見的酒駕醉駕等違法行為、個別偷盜搶劫的違法行為的例子,通過播放相應的新聞視頻,引導學生進一步感知違法所帶來的嚴重后果。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意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不斷豐富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如將全班學生分為能力均衡的若干小組,并基于不同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由領導能力強、理解能力強的學生帶領成績較差、自控能力不足的學生,達到相互監督、共同進步的目的。例如,在講解有關我國政治制度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以美國大選特朗普意外獲勝和韓國總統樸槿惠狼狽下臺的案例,邀請學生討論美、韓政黨制度的弊端,以此凸顯我國制度的優勢,在潛移默化之中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并樹立正確的三觀和情感態度。
3.建立平等關系,完善評價體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當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并轉變教學角色,不要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教”學生,而是要和學生多交流溝通,了解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以包容之心去理解學生,愛護學生。這樣才能夠切實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生也愿意主動對教師敞開心扉。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生的理論知識雖然沒有教師淵博,但是在其他某些方面也有優于教師的地方。例如,智能產品的發展使得大部分學生對電腦和手機的使用十分精通,而這方面老師在個別時候就不如學生懂得多,因此教師可以在私下虛心詢問學生,以此增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
與此同時,不同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不同,在學習的時候也會出現一定的個性化差異,教師要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不是用統一的標準去要求學生,甚至對于學生表現不足的地方進行挖苦諷刺。在上經濟政治與社會課時,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甚至常常違反紀律,教師不要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挖苦學生,這樣只會讓學生討厭老師、討厭該門課程。教師可以用眼神和輕微的肢體語言去暗示學生,在不浪費其他學生學習時間的同時,學生也更加容易接受。
經濟政治與社會不同于中職其他課程,教師還需要對其考核體系進行完善和創新,不僅通過平時傳統的筆試考試成績去評價學生,還可以從課堂的學習態度、三觀品質上去幫助學生。用富有彈性的評價指標去看待每一位學生,將以往只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逐漸轉變為對學生學習態度、課堂表現力、作業完成度、與同伴合作交流等角度,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評價。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在評價模式上以表揚激勵為主,從而不斷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保護學生自尊心。
三、小結
經濟政治與社會是一門基礎且重要的課程,教師應當重視其教育價值,并將其和學生的學習生活、未來職業發展緊密結合,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創新新型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對社會現象的辨析能力及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三觀態度,持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朱思睿.探究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提效策略[C].十三五規劃科研成果匯編(第六卷).十三五規劃科研管理辦公室,2018:595-598.
[2]王鳳.關于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8(19).
[3]仇良保.關于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優化的思考[J].學周刊,2017(35).
(作者單位:遼寧省遼陽中醫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