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魁
摘 要: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之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加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多教師更加注重新課標教學理念,積極運用教材開展教學活動,在課堂上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然而,這其中雖然取得一定的成果,卻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需要教師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完成積極健康的心理教育。基于此,本文就從整合教材內容,滲透科學理念、講解典型案例,培養健康心理、完善課堂設計,提高學生認知等方面論述了心理健康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滲透。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滲透
近年來,由心理健康問題帶來的惡性事件變得越來越多,心理教育也成為了廣泛推廣的教育內容,能夠幫助各個群體及時發現心理問題并做好疏導。從人類教育發展的體系來看,現代教育中更加重視對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的綜合運用,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初中階段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優勢,聯系課程內容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同時,教師也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讓學習和學生素養的提升成為一個相輔相成,彼此共存的系統。[1]
一、整合教材內容,滲透科學理念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階段一門重要的學科,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都有重要的培育作用。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只注重向學生傳授教材知識,忽視了借助教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此,為了完成初中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深入挖掘教材,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在課堂上進行科學的理念滲透。
比如,在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認識自己》一課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用“同學們,當色彩斑斕的青春世界向我們敞開大門,面對悄然而至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的變化,我們怎樣才能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呢?”作為新課的導入,讓學生對本節課程需要學習的知識點有所了解。接下來,教師要為學生講解作為青少年要如何科學地認識自己,也就是要客觀、完整地評價自己,在做出準確自我評價的同時虛心接收他人的評價。在講解評價方法的這一過程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培養積極健康的心理,要能夠接受他人的看法和意見,不能因為他人對自己的客觀評價就產生妒忌和討厭,而是要懂得虛心接受。這樣一來,學生就能養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加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勢和特長,正確認識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
二、講解典型案例,培養健康心理
典型案例往往能讓知識點更加深入人心、發人深省,在教學中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震撼心靈的突出作用。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如果能科學巧妙地借助經典案例作為講解,可以讓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同時,在典型案例中,學生也能更準確把握心理健康知識,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
比如,在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增強生命的韌性》一課時,教師要利用好學生熟悉的案例作為講解,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著名的國家運動員桑蘭的感人事跡、斷臂小伙劉元甲拒絕施舍一心找工作的感人事跡,用這些來教會學生怎樣勇敢堅強、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堅持不向命運低頭的生活態度。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會樹立健康的心理意識,在學習中不懈努力,勇敢迎接各種挑戰,培養堅持不懈、不屈不撓的心理品質。通過把教材內容用典型案例的形式講解出來,就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從心理主動向榜樣人物學習,把心理健康的理念內化于行,推動心理健康效率的提升。
三、完善課堂設計,提高心理認知
在初中生群體中,一部分學生由于對自己的認識不夠全面,容易出現自卑、自負等消極情緒,這就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和個人成長。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要不斷完善課堂設計,組織一些實踐活動,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2]進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養成良好的性格。
比如,在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多彩的職業》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設計招聘會的實踐活動。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自己的優勢和特長為參考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要求學生制作簡歷,分別寫出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愛好和性格。在活動開展之后,學生就可以在具體的實踐中看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讓自己認識到自己沒有想象中那樣糟糕,變得越來越自信。這樣一來,學生在自我心理暗示的條件下逐漸朝著自己的“優點”發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點,幫助學生培養健康的心理。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靈活度,讓教學設計變得更加科學完整,引導學生提升自我心理認知能力,推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健康發展。
四、結束語
在新時期教學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也要在加強對學生文化知識水平培養的基礎上開展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取長補短,掌握合理的教學技巧,巧妙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課堂中去。進而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學生的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姚本先,方雙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J].東方出版中心, 2002 (13).
[2]陳芳.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新教育,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