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周
【摘 要】民生新聞就是關乎國計民生的新聞。民生新聞與其他新聞的區別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其民眾視角、民本取向。當前媒體競爭日趨激烈,黨報因其政策性強、面孔嚴肅常令讀者有距離感,但民生新聞報道內容鮮活對讀者有吸引力,民生政策解讀常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加大民生新聞報道力度會使黨報更具親和力、公信力。鑒于此,本文結合筆者多年工作經驗,對如何提升黨報民生新聞公信力的路徑進行探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民生新聞? ?公信力? ?提升
民生新聞記者常年穿梭在街頭巷尾,對百姓身邊發生的大事小情知道得真真切切,對百姓所急所需了解得清清楚楚。架起民意、民需、民愿與政府決策、施政之間的橋梁,是民生新聞報道的職責所在,也是民生新聞最具公信力的原因所在。
然而,近幾年,隨著自媒體的興起,不實信息大量充斥網絡媒體,嚴重影響了政府惠民政策的下達和社情民意的上傳,民生新聞報道的公信力出現危機。因此,如何提升民生新聞報道公信力,增強引領力、影響力,成為黨報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堅守為民初心,履行職責使命
黨報民生新聞報道是暢通政府與百姓信息互動的重要平臺,也是百姓關注黨報、信賴黨報的關鍵所在。特別是在海量不實信息充斥網絡空間、公信力成為稀缺資源的當下,每遇重大事件,群眾更加渴望來自黨報的權威發布;每當個人遭遇困難,更希望借助黨報表達訴求。正因如此,黨報民生新聞記者必須扛起為民代言的職責使命,堅守為民初心,常懷為民情懷,實實在在為百姓解決實際問題,這是提升民生新聞報道公信力的第一要務。
2018年初冬的一天,武城縣魯權屯鎮菜農董桂玲家種植的30萬斤蘿卜、5萬多斤菠菜滯銷積壓的信息,被正在該鎮采訪的德州日報記者彭彥花知悉。黨報記者的初心使命促使她決定幫一幫這位菜農大姐。實地了解情況后,報道很快登上德州日報新媒體“德州24小時”新聞客戶端,并迅速擴散開來。最早看到的報社同事,率先自發組織起團購;隨后很多愛心企業紛紛打來訂購電話,加入幫扶隊伍。報道也引起了武城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高度關注,他們連夜召開專題會議,為全縣蔬菜產銷理思路、明方向,建立科學的產銷長效機制。僅僅一天時間,菜農董桂玲積壓的35萬斤蔬菜被搶購一空。《德州日報》據此推出系列融媒體報道《愛如颶風太猛烈!武城菜農的滯銷菜全賣出去了》《滯銷菜里的“小事大道”》,贏得社會一片贊譽。
二、直面熱點話題,深度報道難題,推動解決問題
直面民生熱點話題,旗幟鮮明地表達觀點,是黨報引領主流聲音、營造健康輿論氛圍的重要手段。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主流媒體如果不能及時回應群眾關切,網絡上很快就會形成輿論熱點。尤其是涉及民生問題,媒體絕不能以怕惹“麻煩”為由而失語,必須敢于直面問題,深入調查挖掘事件真相,及時發出讓受眾信服的聲音,發揮黨報引領使命。
為暢通民生熱點問題反映渠道,不少黨報專門開設民生專欄,只為將百姓關切化解在未熱之時。《遼寧日報》民生版開辟的“民聲”欄目,先后推出《食品添加劑標準急需“兒童版”》《徹底向“天書藥方”說不》《清理最低消費不能一陣風》等言論,都是既敢針對熱點又正確把握難點、準確引導輿論、凝聚社會共識的及時“語”。
“問題”報道顧名思義就是反映社會問題的新聞報道。目的就是通過報道各類具有普遍意義、受眾普遍關注的社會事件,促進問題解決,推動社會進步。黨報作為離百姓最“近”的媒體,要想真正贏得百姓信賴,就得實實在在為他們解決民生“問題”,就要敢于在熱點、難點上代言,擇其要者、急者、重者排解,才能不斷增強公信力。《唐山勞動日報》針對唐山市路南區正泰里開灤小區居民反映的不能辦理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問題,深挖問題根源,與多部門探討解決路徑,半個多月的跟進調查采訪,推動了社區400多戶居民醫保問題的圓滿解決,贏得了“黨報關鍵時候真能替百姓說話辦事”的稱贊。
三、強化受眾互動,倡導公共意見表達
近兩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面對變革,傳統媒體大力推動融合發展,逐步樹立起全媒體傳播體系。與此同時,隨著自媒體的不斷發展,不僅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而且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都有話語權,群眾更加渴望在公眾平臺上發表觀點表達訴求,尤其涉及民生問題時,這種渴求愈加強烈。因此,傳統主流媒體要想提升民生新聞公信力,就必須借助自身的融媒體平臺,加強同受眾互動。
《新京報》特別重視同讀者的互動交流,精心設立讀者“來論”版塊,對受眾反饋信息、意見、建議,擇其要者刊發,成為廣大讀者爭相表達訴求的有效平臺。“來論”版的設置彰顯了讀報對民眾話語權的尊重,也提高了其在民眾心中的地位。尤其近兩年,《新京報》把讀者“來論”安排在緊隨要聞之后的顯要位置,并通過定期召開座談會、研討會,引導受眾站穩有利于民生問題更好解決這一建言獻策、立言發聲立場,不斷提高“來論”質量,強化社會大眾的信賴。此外,融媒體語境下民生新聞報道的根本落點在于突破傳統媒體說教式單向傳播的模式制約,形成傳受雙方互動平衡。這從“來論”的受眾群體看足以證明這一點。
四、結語
對黨報民生新聞而言,公信力是最有分量的無形資產,應高度重視,不得掉以輕心。尤其是在傳統媒體深化改革的當下,只有不斷深入探索新時代傳播的方法、原則與規律,不斷提升黨報民生新聞良好的社會形象,才能讓民生新聞更有溫度,才能真正直指人心,才可提高公信力,成為社會信賴的輿論指導。
(作者單位:德州日報社)
【參考文獻】
[1]范群.樹立品牌意識,不斷提升媒體公信力——淺析民生新聞報道[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1):168—169;[2]張麗梅.信息爆炸時代如何堅守廣播媒體公信力[J].傳播力研究,2018,2(03):36—37;[3]張玲.媒體公信力應彰顯人文情懷——以《伊犁日報》民生新聞注重人文關懷和平民視角為例[J].中國地市報人,2017(03):74—76;[4]譚興孚.加強輿論監督 擴大黨報影響——以《陽江日報》民生新聞報道為例[J].中國地市報人,2017(1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