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旺 任杰 周詩堯
關鍵詞社區治理 智慧城市 治理現代化
21世紀以來,智慧城市的理念逐漸引起了國內外學界的關注。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社區是智慧思潮在社會基層的延續,其建設關系到現代社會的良性發展。在住建部2014年出臺的《智慧社區建設指南》中明確提出可智慧社區這一概念,并提出了爭取在2020年將50%的社區升級為智慧社區的目標。各級政府在《智慧社區建設指南》的指導下,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訂和完善相關的結構框架和運行機制。同時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明確提出了要社區發展要進一步擁抱互聯網,發揮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實體經濟中的促進作用。因此,探討新時代下新型智慧社區的治理現狀與轉型路徑,在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選擇長沙市8個社區作為調查對象。通過抽樣調查與結構式訪談相結合的方式,調查長沙市當前在智慧物業管理、智慧醫療服務、智慧政務打造、以及綜合治理等方面的現狀,探討長沙市新型智慧社區治理面臨的困境,并最終提出智慧社區建設的對策與現實路徑。
本研究對長沙市內的學堂坡社區、岳龍社區、南家塘社區、潤龍社區、長望社區、航天社區、陽明山莊、恒華社區等八個社區通過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了問卷調查,被訪者為小區居民。居民問卷共計發放1200份,總共回收1129份,回收率為94%。問卷在了解居民基本信息的基礎上,包含了關于智慧社區的社區服務、居民參與、業委會等各方各面的問題,為本文提供了詳實可靠的數據資料。
(一)社區類型概況
對居民所屬社區類型進行統計描述后可知,居住的社區屬于老舊社區(街坊式社區)的占總樣本37.7%;單位制社區占比18.5%;新建居民小區占比32.2%;村改居社區占比8.5%;其他類型占比2.6%,說明本次的調查主體為老舊社區的居民。在社區的居住年限方面,大部分居民都是新住戶,居住時長在5年以內的占比例最大,為58.2%;依次是10年及以上的占比25.6%;6-9年的占比15.5%。
(二)社區服務設施
被調查的社區中,已建成或正在規劃建設的社區各類服務設施中比例較高的設施有“一站式”行政服務設施、社區醫療門診、圖書館、室內活動中心、廣場、體育鍛煉器材、居民議事廳或調解室,有一半以上的社區都包含以上幾種社區場地設施。只有18.2%的居民稱本小區配備有老年公寓,16.5%的社區配有殘疾人康復照料中心。
(三)社區物業公司滿意度
被訪者對自己社區物業公司提供的各項服務中,滿意度較高的有門崗規劃設計、社區綠化的規劃與養護、垃圾回收及清運、公共場所保潔、污水管道疏通、消毒滅蟲、圍墻等公共部位完好程度、照明、消防設施的配備與維護、路標設置、娛樂設施的設置與維護、物業維修時效與成果、物業服務態度。滿意度相對較低的項目有進出車輛管理與疏導、巡邏監控、對外來勞動人員的管控、災害防控、物業費與物業開支透明度、文體活動的組織。總體來看,對物業公司整體呈滿意狀態的居民有39.2%,認為物業一般的居民占總樣本的32.2%,不太滿意的占比8.8%。
(四)居民對業委會的了解程度
有一半以上的居民對自己小區是否存在業主委員會并不了解,有18.9%的居民表示并不知道本社區內存在業委會。業主委員會的建立情況沒有落實到位,不一定因為社區沒有組織建立,而可能是因為宣傳不夠到位。知道本小區有業委會的居民中,有66%的居民表示自己參與過業委會選舉,認為業主委員會在監督物業公司、推進社區自我管理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而居民認為社區不具備成立業委會的資格、業主并不了解如何成立業主委員會,并且缺乏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是業委會無法成立的客觀因素。
(五)智慧社區了解情況
智慧社區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信息技術,構建了社區發展的智慧環境,其建立有助于構建全新的社區形態。目前長沙居民中使用過便民信息平臺等社區信息發布平臺的人仍不算多,使用過各類社區便民信息平臺的居民僅占總樣本的41.7%,智慧社區的建設還不完善,甚至部分小區還未開始建設。只有不到18%的居民加入了兩個以上與社區相關的網絡聊天室,其中近七成的居民都極少在群內發言。居民使用智能化方式共建社區的意識并不清晰,整體參與度較低。
(六)智慧社區建設
在智慧社區的建設過程中,部分居民對新型社區治理模式的引進感到不安。21.2%的居民不支持社區有關部門或相關組織采集其個人信息,56.6%的居民對智慧社區的安全性有所顧慮,同時有46.4%的居民認為網絡平臺使用情況較為復雜,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智慧社區建設的進程。盡管如此,97.3%的居民都愿意自己居住的社區成為智慧社區,希望能夠通過政府、居委會、物業等多方共同協商主導建成智慧社區,為自己和家人帶來更好的便民服務、關愛服務、安全保障與醫療保障。
智慧社區的建設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在各級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下,智慧社區的建設取得的初步的效果,但是由于軟硬件設施,專業人才匱乏,各方參與度不高,政策缺乏延續性以及評估體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響,長沙市在智慧社區長期建設過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阻力,這些問題能否解決,關系到智慧社區的推廣和完善升級。
(一)專業人才匱乏,機構建設欠缺
第一,在專業人才方面。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社區居委會,社區的工作人員除了處理日常事務以外,還肩負著地方政府和街道的一些行政性事物。這些事物往往牽扯面較廣,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導致社區工作人員學習新事物和新知識內生動力不足,學習社區治理專業知識的時間不夠,造成智慧社區建設推進過程中的阻力。同時,智慧社區的打造需要高素質人才的支撐,而社區能承擔的薪水較低,往往滿足不了高素質專業人才的經濟需求,這就導致了難以引進人才,此外,由于對智慧社區服務行業缺乏偏差式的認識,現有的社區工作人員都存在外流的現象,這對于智慧社區的建設無疑是雪上加霜。
第二,在機構建設方面。從所調查的機構情況來看,缺乏一套完整的推進機制,智慧社區的建設大多是由社區現有工作人員兼任來推進執行,沒有劃分專職干部來跟進執行。同時對于工作的考核也缺乏健全的監督管理體制來約束,各項工作都流于形式,導致人浮于事的現象。
(二)資金來源單一,經濟效益不明顯
當前,長沙市的智慧社區的建設在資金引用方面缺乏靈活性,形式比較單一,主要仍依賴政府財政支出。雖然政府已經投入大量的資金去采集整理信息,搭建信息平臺。但是智慧社區的建設需要硬件上的更新換代,還需要軟件上的配套完善。從無到有的這個過程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單靠政府財政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同時,由于長沙市智慧社區建設的非營利性質。導致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對智慧社區的建設參與度和積極性的相對較低,部分以及參與進來的企業,也是在業務方面給與指導和建議,并無相關的資金投入。
(三)頂層設計不完善,缺乏科學的評估體系
一方面由于對2014年出臺的《智慧社區建設指南》的規劃設計,執行監督相關要求認識不夠深刻,政府出臺的智慧社區建設的相關文件不夠健全細致;另一方面由于社區工作的復雜性,在技術層面上缺乏專業的指導,導致智慧社區的建設問題的解決時效上具有嚴重的滯后性,這對智慧社區建設的推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由于項層設計的不夠完善,導致智慧社區網絡平臺的各個信息子系統之間的互動不夠,并未發揮衛生、教育、交通等系統之間的資源共享和互動優勢。同時對于智慧社區建設的目標和計劃,具體的執行方案,執行后的評估驗收方案都不夠健全,目前,長沙市還沒有建立完善的、符合當地智慧社區建設的評估體系,也還存在著重硬件,輕軟件的畸形發展趨勢。
(四)各方聯動不足,參與意識不強
智慧社區建設更多地需要采用合作的模式,政府主導+企業配合+居民廣泛配合參與。現階段的智慧社區現狀則是,政府在發揮主導作用,投入大量的資金,但是企業的配合都不高,政府和企業的合作基本都是基礎層面的合作,比如給一定的建議,充當顧問。缺乏大企業提供技術層面的支持和資金上的投入,打造政企合作的智慧社區建設的良性生態圈。同時社區的宣傳往往停留在組織培訓、宣傳教育這種簡單的單向灌輸上,缺少互動,不能針對本社區的具體情況傾聽居民的需求沒有與他們的利益息息相關,因此降低了居民的參與度。最后,由于部分社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不強,在智慧社區的建設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導致智慧社區建設的開展長期處于被動的局面。
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完善智慧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轉型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路徑。新型智慧社區治理的轉型方向應當是實現多元主體協商共治的智慧社區治理體系。結合當前智慧社區治理存在的諸多問題,新型智慧社區建設應當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完善政策法規,健全監督機制,發揮政府引導作用
嚴格的智慧社區管理標準,科學的智慧社區建設方案,是完善智慧社區治理的制度基礎。作為智慧社區建設的政策制定者與監督者,地方政府應當發揮引導作用,確保政策基礎,激發社區活力,促進智慧社區協調有序發展。各地政府應當結合實際完善政策制定,提供切實有效的智慧社區治理原則以及管理方案。當前已經出臺了《智慧社區建設指南(試行)》,該指南從國家層面提供了法律基礎與政策導向。地方政府應當以此為基礎,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與地方特色,完善項層設計,合理布局,制定出符合各地硬件條件與社區發展狀況的法律法規,為智慧社區建設提供政策依據和制度保障。
(二)扶持專業社工組織,激發社區治理多元主體的積極作用
社區治理多元主體的協同參與,以及相關網絡技術的應用,對于保障智慧社區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當前社區治理環節呈現多元主體協作共治的趨勢,結合新型技術激發不同主體的治理活力,是推動智慧社區建設的有效措施。
第一,應當積極培育各類社會組織,發展各類專業社工機構。基層政府應當在社會組織培育與成立過程中發揮引導作用,合理規劃社會組織孵化程序,提升相應政策保障,促進專業社工團隊提供優質服務。第二,有序引進企業等社會主體進入社區,發揮其在基礎設施建設,智慧平臺搭建,社區智慧服務供給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基層政府應當在引導的同時擔負起管理監督的責任,優化市場競爭方式,協調社區資源配置,實現以需求為導向的智慧社區服務供給,逐步推廣并完善社會化的新型智慧社區服務模式。
(三)加強技術引進,構建網絡化智慧社區服務平臺
各地政府應當加強信息系統的整合與共享,建立智慧社區服務平臺的長效運作機制。信息孤島現象是當前智慧社區建設面臨的重要困境,各地沒有統一的治理成效評估標準,數據缺乏共享,各管理系統之間缺乏融合,治理經驗難以得到反思。因此,各地政府應當針對科學統一的建設規范展開探討,圍繞政策保障、基礎設施、信息化平臺、監督服務等方面深入交流,增強信息化建設與整合。同時,應當積極引進新興網絡技術,著力構建現代化智慧社區網絡服務平臺。智慧社區網絡服務平臺是社區多元主體協同治理得以整合的技術前提。應當基于當前大數據平臺、智能服務系統等相關技術,引導多元主體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實現良性互動,形成本土化的智慧社區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