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苑霞
關鍵詞愛國 情懷 大學生 育人 實踐
習總書記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在2018年9月的全國教育大會上,他明確提出,“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加強對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培育,有著長遠的戰略意義。高校應密切關注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實踐及對實踐的理論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勢下厚植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規律及創新創效機制,以創新的理論指導實踐的創新。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其基本內涵是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愛國主義也具有新的時代內涵。當前大學生所處的新時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關鍵時代。2015年12月,習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
“愛國主義情懷”具有豐富的內容,它包括愛國情感,但又不僅僅是愛國情感,而是有著更為豐富的主體性內容。大體說來,它包括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四個方面的內涵?!苯Y合“愛國主義情懷”的內涵,結合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主題,厚植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可以從三個維度來考量。一是培育愛國之情,即要涵養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二是激發強國之志,強化責任擔當,培養大學生的民族復興大任擔當意識。三是實踐報國之行,引導大學生努力奮斗,自覺愛國奉獻。
愛國之情是大學生擔負民族復興時代使命的情感基礎。強國之志是大學生為國奮斗的動力保障。報國之行是“愛國之情”“強國之志”的行動體現。“只有把愛國之情轉化為報國行動,擔負時代使命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當代愛國主義的情感動力。“如何增強個體精神動力,構建人的精神家園成為人的發展面對的新任務,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責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結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探索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內在規律,構建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內在動力平臺,建立動力傳導機制,將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個人的發展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夯實增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思想基礎,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大學生心中扎根。
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需探究大學生愛國的核心動力因素,把個體的潛在需求轉化為行為。需要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統一于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才能合理地構建愛國主義教育的動力機制,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結合“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三個維度,厚植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動力傳導機制的圖示如下:

圖中,愛國之情是感情基礎、強國之志是動力保障,報國之行是實現路徑。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統一于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三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
其中,三條直線表示動力傳導軸。動力傳導軸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包括黨史國史教育、世情國情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和國防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等。這些都能激發愛國情和強國志,激發民族自豪感。而積極參加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能讓大學生更好地體驗國情民生,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從而助力強國之行。大學生通過實踐,才能了解世情、國情、社情和民情,才能更好地知國、愛國、報國。
構建厚植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動力傳導機制,要把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統一于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把愛國主義情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導大學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現個人的社會價值。要構建更穩固的動力傳導軸,才能構建厚植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動力傳導機制。為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三者互相促進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實踐育人是涵養愛國奮斗精神的關鍵切入點。實踐育人的形式應該與時俱進。要厚植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全球、立足新時代特色探索實踐育人路徑。
(一)運用新技術,將專業實踐與思政實踐相結合,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
應充分運用新科技新手段,如虛擬實踐技術等,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網絡教育陣地建設,讓網上實踐與網下實踐,虛擬實踐與現實實踐相結合,打造社會實踐大課堂,充分發揮愛國主義、優秀傳統文化等現實教育基地和網絡教育陣地的育人作用。
當前,虛擬實踐活動廣受大學生歡迎。通過虛擬實踐體驗一些不可觸摸的國家成就、大國重器??梢宰尨髮W生進行沉浸式體驗,達到預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對歷史場景的復原,對新中國巨大成就的生動呈現、對歷史人物和愛國主義精神的講解等,讓學生仿佛參與其中、身臨其境。這些優勢是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手段無法比擬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網上展館》就是運用新技術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典范之一。
高校應立足專業領域前沿,認真開展專業實踐,“在‘大思政格局下,專業實踐可以重新構建與思政實踐相結合的模式,在不影響原有專業實踐目標實現的前提下,納入思政實踐的目標,把專業能力的應用和思政中的情感體驗、認知領域、精神境界的提升相結合”。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應當大力推進專業實踐與思政實踐的融合,既體現專業特色,又在實踐教學和實踐活動都更多地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元素。從而在提升大學生專業技術技能的同時,培育大學生的愛國情懷。
同時可搭建平臺,讓廣大大學生深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深入基層,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包括“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弘揚中國精神”“傳承紅色文化”“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立志·修身·博學·報國”等活動。以實踐體驗促成青年學生在活動中升華情感、提高認知,增強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
(二)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大力開展國際交流實踐及志愿服務活動
高校應充分利用資源、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國際交流與實踐活動。包括科技創新類實踐、創業類實踐、文化交流實踐等。通過國際交流與實踐活動,能夠拓寬新時代大學生的國際視野,也能讓大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和世界。近年來我國取得的成就令世人驚嘆,中國高鐵、天眼、港珠澳大橋……通過開展國際交流與實踐,能讓大學生們堅定“四個自信”,下決心努力奮斗,為中國的科技創新貢獻力量。
“一帶一路”倡議下,高校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高校及企業的合作,開展創新創業類實踐活動、社會調研活動和各類志愿服務等,推動實踐常態化、特色化。在實踐育人中引導大學生不僅做一個對自己國家負責的人,還要做一個對世界負責的人??山M織發動學生前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社會服務活動,在服務中感受不同文化,并傳播中華優秀文化,不斷學習成長。
(三)開展尋找和學習“愛國奮斗榜樣”的實踐活動
愛國主義具有深蘊于心的內源性特征。愛國主義教育應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性,激發教育主體自覺接受愛國教育的動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弘揚先進榜樣的事跡和精神,容易在大學生心中產生共鳴,能很好地激發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內生動力,發揮榜樣示范效應。
高??梢蚤_展尋找和學習愛國典型的相關實踐活動。讓每位學生尋找、確立一個或幾個愛國奮斗的“榜樣人物”,如錢學森、黃大年、盧永根等愛國典型,以及大學生身邊的先進榜樣。通過各種途徑,運用文字記錄、照片和視頻拍攝等形式搜尋、整理“榜樣人物”的故事。整理好后互相分享,講好“榜樣人物”故事。學習結束后,可以開展“身邊的榜樣我來做”等活動,讓學生學能夠對照自己的不足,不斷提升自我,在學習和生活中以實際行動來愛國。
開展尋找和學生“愛國榜樣”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大學生更好地學習“愛國榜樣”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和為國奮斗的精神,激勵大學生對標先進,見賢思齊,努力奮斗,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相統一,以實際行動服務社會、報效國家。
(四)善用新媒體,傳播實踐育人正能量
當今時代,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具有非常強的新媒體依賴性。高校應善借新媒體的優勢,用活用好新媒體,講好中國故事,讓新媒體更好地傳播青春正能量,對大學生起思想引領作用,讓新媒體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的助推器。
可通過新媒體展示實踐育人成果,利用學校官微和官網,推送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社會實踐活動過程和效果的新聞稿件和文章,弘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先進典型,傳遞青春正能量。通過在校內外大力宣傳優秀事跡和先進榜樣,重點表彰獎勵積極服務師生、積極服務社會的典型代表,充分發揮榜樣引領和朋輩教育的作用。
平時可舉辦基于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的各類新媒體大賽,如微視頻、微電影制作比賽、大學生實踐活動新媒體創意展示大賽、“青年與中國夢”新媒體創作大賽、實踐育人網絡成果展等,記錄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和感想,亮點和成效。
總之,堅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發展需要,實現實踐主體從“被實踐”到“自覺實踐”的重大轉變,才能取得最佳育人效果。運用互聯網和新媒體傳播渠道,通過新聞稿、微信推文、實踐活動微視頻等加強實踐活動的系統宣傳,充分運用微信等新媒體宣傳實踐育人的過程和特色,同時打造品牌實踐活動和實踐育人精品項目,通過新媒體加以宣傳和推廣,對參與活動的學生能起到良好的影響和傳播效應,有利于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的質量,也有利于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的社會效應,傳播正能量,增強育人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