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義,李子慧,王蘭芳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浙江杭州 310006
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系統內不正常的凝結,是一種常見的臨床并發癥[1]。據文獻報道,DVT發生率約為30%,由其造成的肺栓塞發生率高達50%,是患者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2]。DVT的治療難度大、周期長,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負擔和經濟壓力[3]。腿圍測量主要是指每日測量DVT高風險患者雙下肢髕骨上緣上10 cm和髕骨下緣下10 cm處的腿圍[4],可早期發現患者下肢腫脹情況,當患者下肢出現明顯腫脹或兩側同處腿圍相差3 cm時,結合患者下肢皮膚溫度、顏色、有無疼痛感判斷患者是否為DVT[5],并及時行下肢超聲檢查確診,采取醫療措施。目前臨床常用的腿圍測量工具為塑料皮尺,需先從髕骨上緣上和下緣下10 cm處做一標記,再在標記處進行周徑測量,動作重復,測量時間較長,而且測量時皮尺不能保證在同一橫截面,影響數據準確性。本研究設計了一種腿圍測量裝置(專利號ZL201820614766.2),適用于長期臥床患者,能快速、準確測量患者腿圍,減少護理人員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現報告如下。
手持器1個(塑鋼材質,T形結構,“T”字頂端至底端距離為8 cm),校準尺1把(鋼材質,長10 cm,寬2 cm)、C形架1個(鋼材質,有彈性,為內徑約20 cm的四分之三圓環,寬1 cm,厚0.5 cm),皮卷尺1把(塑料材質,外殼大小為4 cm×4 cm×1.2 cm,內部皮尺寬0.6 cm,為可回縮結構),滑輪1個(橡膠材質,輪寬1 cm、輪徑1.5 cm),彈簧固定套3個(鐵材質,內徑0.5 cm,靜態長度1.5 cm,拉伸長度6 cm)。
腿圍測量裝置由手持器、校準尺、C形架、皮卷尺、滑輪、彈簧固定套構成。取C形架周徑的六分之一處與手持器“T”字底端焊接,使兩者處于同一截面,頂端可手持。手持器與C形架連接處焊接校準尺,與手持器和C形架垂直,用于確定髕骨上緣上或下緣下10 cm的位置。以校準尺與手持器、C形架焊接處為校準尺底端,校準尺另一端為頂端,頂端設有凹槽,用于卡在髕骨上下緣,頂端凹槽最底部至底端的距離為10 cm。C形架內側面平均放置3個彈簧固定套,C形架右端1個,左端1個,兩者中間1個。C形架靠近手持器的一端(左端頭)固定有滑輪和皮卷尺盒,滑輪用于減輕皮卷尺拉動時的阻力。皮卷尺通過滑輪進入C形架內部,依次穿過彈簧固定套,皮尺的自由端有防止皮尺退出彈簧固定套的阻回套。腿圍測量裝置實物圖見圖1。

圖1 腿圍測量裝置實物圖
腿圍測量裝置在非使用狀態下,皮尺的自由端卡在C形架右端的彈簧固定套上備用。當測量髕骨上緣上10 cm處的腿圍時,手握手持器,將待測量的一條腿穿過C形架,并將校準尺凹槽對準髕骨上緣,從凹槽沿著校準尺向上10 cm至C形架處即為腿圍測量區域。拉動皮尺的自由端繞著待測量區域至C形架的左端頭處,皮尺拉動彈簧固定套并貼合在腿上,且正好繞腿圍測量區域一圈,查看C形架左端頭處皮尺的刻度即為所測量的髕骨上緣上10 cm處的腿圍。同理可測量髕骨下緣下10 cm處的腿圍。
本研究于2019年6月將腿圍測量裝置與目前臨床應用較多的皮尺測量法分別應用于20例需測量腿圍的患者,由管床護士分別使用兩種方式測量患者雙下肢4個位置的腿圍,專人使用秒表記錄所用時間。結果顯示,用皮尺測量的定位用時為(36.8±16.4) s,測量用時為(54.5±19.6) s,總時間為(91.6±32.8) s;采用腿圍測量裝置的定位用時為(4.3±0.9) s,測量用時為(21.1±2.7) s,總時間為(25.5±2.8) s。兩種方法比較,腿圍測量裝置測量4個位置腿圍所用總時間明顯減少。
本裝置預設置10 cm校準尺,減少了測量時從髕骨上、下緣分別定位的時間。經臨床使用,使用本裝置測量雙下肢4處的腿圍僅需(25.5±2.8)s,相較于使用塑料皮尺測量需要(91.6±32.8)s,節省了大量時間。其次,C形架內部平均放置3個固定套,可保證皮尺在同一橫截面上,保證了測量數據的準確性。該裝置由塑鋼材質制成,設計輕巧,便于拿取,在DVT高發的骨科、腦外科、腫瘤科、重癥監護室等科室,護士能使用本裝置測量患者腿圍變化,以便早期發現DVT,采取醫療措施,減緩DVT的疾病進展。此外,本裝置進行改良后是否也可用于臂圍的測量,有待下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