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鵬 黃學軍 曾玉龍 李祖智 李興偉
摘 要:我國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制定了“鄉村振興”等一系列扶貧政策,開展大量易地扶貧工作,農村的環境和貧困指數相較以前有極大提升。目前,易地搬遷雖使我國的扶貧工作成績顯著,但也使我國面臨搬遷后村落舊址大面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優良資源的浪費。本文通過分析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對移民搬遷村落舊址的發展制約因素以及休閑度假旅游開發可行性進行分析研究,提出以鄉村休閑度假旅游為目的對移民村舊址進行開發利用的策略。文章探討移民村舊址在景觀改造中的開發利用,并對移民村舊址開發利用進行總結與展望。
關鍵詞:鄉村振興;易地扶貧;休閑度假旅游;景觀改造;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415058
收稿日期:2020-03-05
作者簡介:張仁鵬(1994-),男,碩士。研究方向:林業勘察規劃與設計,景觀規劃與設計。
引言
近年來,中共十九大等中央會議高度注重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及鄉村振興建設,我國扶貧工作成績日益顯著。目前大多聚焦于搬遷村落的規劃建設、產業開發、生態治理等領域,反觀搬遷后對舊村落的處理鮮有涉足。因此,移民后村落舊址的處理是搬遷工程規劃的主要問題。
1?移民村舊址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
1.1?產業模式單一
移民村舊址產業簡單,主要以種植、養殖業為主要經濟來源,收入較低。盡管部分搬遷村落原住居民與商戶合作開發,但還是以種植業為主,因地形等條件制約,難以形成工業化生產,收入甚少。
1.2?整體風貌不佳
移民村舊址整體布局散亂,呈現雜亂的空間結構,建筑風格不統一,道路坑洼不平;道路周邊缺少綠化和步行空間;居民隨意堆放雜物,隨意搭建臨時危險建筑,嚴重影響村落的整體風貌。
1.3?基礎設施嚴重欠缺
移民村舊址大都是一些極為閉塞的村寨,與外界交流缺乏。雖然部分村落內部已實現主干道硬化,但無次干道,僅留有部分鄉間土路作為鄰里走訪的道路;沒有實現管道排水、排污;無公共衛生間;道路上缺少照明設施;沒有固定的垃圾收集設備。
許多搬遷村落都是一些極為原始的聚落,缺乏入口標識,景觀欠缺,識別度極低,在搬遷后留下的遺跡還需要根據現狀條件,進行合理規劃。
2?鄉村休閑度假旅游開發移民村舊址的可行性分析
2.1?移民村舊址為鄉村休閑度假旅游的發展提供條件
移民村舊址往往位于城市近郊或偏遠山區,位于城市近郊的移民村大都因鄰近城市的整體規劃需求導致其搬遷。這類舊址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交通便利,利用村落周邊資源能較好地依托鄰近城市開發鄉村休閑度假。而位于偏遠地區的村落,與城市的聯系不密切,交通不便,經濟落后。正因條件嚴峻,也使山區村落保留了穩定的農耕文化、大量林地、建筑及水源等資源,利用良好的水土條件,科學種植經濟植物,創造舊址的生態效益、社會經濟效益,為鄉村開發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2.2?“鄉村振興”戰略等政策為鄉村休閑度假旅游提供保障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調研扶貧攻堅時指出:“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分類指導,把工作做細,精準扶貧”。旅游業作為朝陽產業、綠色產業,在扶貧攻堅中大有可為。從2015年至今,國務院、國家旅游局等多部門陸續發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涵蓋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田園綜合體以及農業PPP等,為鄉村扶貧旅游提供支持和保障[3]。
2.3?鄉村休閑度假旅游為移民村舊址開發利用開辟道路
鄉村休閑度假旅游是觀光旅游逐漸向休閑度假旅游轉變的旅游熱點之一,在我國發展迅速,范圍從城市近郊逐漸發展到偏遠山區。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環境被破壞,交通擁堵等問題嚴重,人們開始向往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及傳統鄉村文化,希望逃離城市中鋼筋水泥的生活,回歸到自然、傳統的鄉村生活以取得身心的完全放松。鄉村旅游在我國20世紀70年代出現,短短40多年從“星星之火”發展為“燎原之勢”,鄉村的發展及移民后舊址的開發逐漸轉向鄉村旅游方向發展,市場逐漸打開[4]。因此,將移民村落舊址經過景觀改造手段開發為鄉村休閑度假旅游是最為有效的途徑。
3?鄉村休閑度假旅游開發移民村舊址的策略研究
3.1?構建文化景觀價值體系
構建適合的文化景觀是移民村舊址發展鄉村休閑度假旅游的新生長點,也是村落舊址打造各旅游產品的靈魂所在。村民、開發商、當地政府以及游客之間的關系主要依靠文化景觀和互相信任維持,因此,構建文化景觀價值體系,需上述4個群體共同努力[5]。旅游的核心在于文化的交流,深度挖掘舊址文化內涵,搭建濃厚鄉土味的文化展示平臺是維持持續發展的關鍵。
3.1.1?提升移民村舊址鄉土農耕文化景觀內涵
目前許多移民村舊址保留了較多的鄉土植物樹種及農作物,這也是現階段植物造景中展現鄉土農耕文化最常用的方法。鄉土植物具有明確的地域性,農作物的景觀功能和花草樹木具有相同作用,能滿足游客對植物的色彩、芳香、質感等需求,在營造景觀時能給人帶來樸實、清新、自然的感受,青青禾苗、金色麥浪、油菜花海等景觀對城市居民有無法抗拒的吸引力,這是其它景觀植物無法替代的。有的建筑房屋周邊堆放著許多農耕工具,將農具、生產以及生活的用品放置在適宜位置,如石磨、水缸等,配合鄉土植物組成景觀節點,增加鄉土氣息,引發游客內心感情共鳴。因此,移民村舊址開發可以運用鄉土植物及農作物表現村落耕種文化,打造鄉土村落景觀,提升景觀內涵。
3.1.2?挖掘原住居民特色民間工藝
移民村舊址中有許多民間工藝極具特色。開發首先以保護為前提,這也是保護的措施之一。在推廣旅游產品時,可將民間工藝融入建筑、景觀小品中,也可讓游客學習制作技藝,據此增加體驗活動,讓游客參與體驗。
3.1.3?加強飲食文化開發
移民村舊址都有傳統的特色飲食文化,這是原住居民在特定的環境下長期生活中形成的。從多方面開發舊址飲食文化特點,展示農民飲食特色,增加飲食文化內涵。
3.1.4?保留并提升建筑外貌
開發中注意保護村落的舊建筑,對其進行科學評估,破損較嚴重的、結構較危險的建筑建議將其拆除,在舊址上重新修建;建筑保留完好或輕微破損的,建議進行修整,對其外貌進行更新。建筑內部均設盥洗池及生活必需品,開發成民宿,滿足留宿游客的日常需求。建筑周圍建立傳統籬笆、花架、竹屋等小品建筑,將收獲的作物與建筑融合,使其成為景觀的一部分,增強建筑文化底蘊。
3.2?積極調動原住居民的參與性
原住居民作為開發的直接利益相關者,在旅游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在項目建設過程中,要與原住居民做好溝通,充分尊重原住居民對村落的建設與認識,減少對村落保留的原有空間的破壞,從思想觀念及政策優惠等方面鼓勵原住居民積極參與建設。
4?結論與展望
以鄉村休閑度假旅游為目的對移民村舊址進行開發利用時,需采取適宜的景觀改造策略以及科學的開發模式,實現村落在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的可持續發展[6]。規劃中充分尊重原有地貌,加入原有但因搬遷后舊址丟失的農耕文化,保留原有特色建筑與鄉土植物,對其建筑進行外部風貌整體改造和內部設施更新,將鄉村自然風光與現代生活高度結合,同時也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原有資源進行改造開發,促進村落可持續發展。希望本文能對更多移民村荒蕪、土地資源浪費現象嚴重的村落舊址提供科學的發展指導方向,為我國制定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等相關規定提供理論參考,為我國發展鄉村旅游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張仁鵬,李東徽,尹小巖.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鄉村景觀設計分析[J].南方農業,2018,12(21):87-88.
[2]張瑩.瓦房店市鄉村旅游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6.
[3]朱建江.鄉村振興與鄉村旅游發展——以上海為例[J].上海經濟,2017(06):17-24.
[4]翟向坤.鄉村旅游開發中鄉村文化生態建設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37(04):635-640.
(責任編輯?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