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杰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是構建和平社會的重要標志,是促進人全面自由發展的客觀要求。教育公平是指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性,主要指人力資源和經濟資源兩個方面,即教師和財力。這里,我單從教師編制的核定方面,來談談小規模鄉村小學校和教學點所存在的困難以及怎樣解決這些困難的幾點不成熟的建議。
國家規定的小學課程有語文、數學、英語(三年級起點)、品德與生活、科學。還有附屬科目體育、音樂、美術、健康、法制、信息技術、綜合實踐共12個科目。
我們國家目前執行的中小學教師編制的核定,是2014年中編辦、教育部、財政部聯合頒發的《關于統一城鄉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通知》(中央編辦發[2014]72號)設置的方法和標準。(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規定,城市小學的師生比1:19;縣城小學的師生比1:21;農村小學的師生比1:23。《通知》還規定,對一些規模較小的鄉村小學,教學點,可以按照師生比和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班師比為1:1.4)核定中小學教師編制。中小學教育專項編制的核定,是根據各校的實際在冊學生數按照比例進行核定,或根據學校三年內的學生平均數核定。
小規模鄉村小學校就像是麻雀雖小,但肝膽俱全。學校里學生數量不多,但班級卻存在,老師的授課是以班級為單位而不是以學生個體為單位的。例如一所有120名學生的鄉村完全小學,按照學生數來核定編制,安排教師6人。而按照國家規定應該開設的課程是一和二年級每班10科(科學、英語是三年級才開始),三到六年級每班12科,全校該上的總課程是68門,教師人均教學功課任務12門。如果按照班師比例核定教師編制,分配到教師8人,開足國家規定課程,教師人均功課8.5門。
目前,鄉村教師的整體水平相對于全國教師的整體水平是偏低的,而廣大的小規模鄉村小學和教學點的教師們需要大量地跨學科進行備課和授課,繁重的工作量使他們沒有時間去進行學習,提升自我能力,因而也無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育教學質量低下,直接受到影響的就是學校里的學生,這些學生相對于其他學校的同齡人,他們輸在了起跑線上,輸得非常無奈、無辜!
小規模鄉村小學校和教學點的特殊性在于一個年級只有一個教學班,且班里的學生數不多,我們在完善學校撤并布署和招生計劃之后,在核定教師編制的時候就需要考慮到這個特殊性。那么,怎樣核定教師編制才能使小規模鄉村小學校和教學點能夠按照國家規定開足課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呢?我認為,從小規模鄉村小學校和教學點特殊性出發,應該取消對這些學校和教學點師生比這項核定編制制度,執行班師比例核定制度。班師比例為1:3比較合理,因為小學三年級以上的課程里面語文、數學、英語是重中之重,把這三科按照一科一師落實下來了,其他的教學科目由這三位老師按照特長興趣去進行合理分配擔任是可以的。從課程科目來看,每位老師需要擔任4門功課的教學任務,但從課時來算,小學一般每天6節正課,每位老師每天就是2節正課,備課和批改作業的時間是有了。這樣進行教師編制核定,使得這些小規模鄉村小學校和教學點的教師與每個年級有兩個標準人數班級的學校的教師的工作量基本相當。因為小學標準班級人數為40到45名學生,按照師生比1:19進行計算,每個年級兩個班可以核定到5名教師。同年級兩個班統一安排任課教師,從課程科目來看,每個年級有6個科目,每位教師需要擔任1.2個科目的教學任務,從課時來算,兩個班每天總共12節課,每位教師2.4節。這樣一來,兩種不同規模的學校,教師的工作量是相當的,小規模學校因為科目多備課量大一些但課時相對少一點,大型點的學校因為學生人數多批改作業量大一些,但科目相對少而備課量少一些。
有的時候,一碗水端平并不能體現公平。木桶原理告訴我們,小規模鄉村小學和教學點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短板,它需要我們去思考并盡早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