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 王蒙
摘要:在高校開展美育教育的過程中,將傳統優秀文化合理地融入,能夠使高校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得到全面提升。傳統文化的美育價值體現在它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審美能力、思想道德修養,健全學生的情感世界。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高校;美育改革;價值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使得我國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對外開放的程度也越來越寬,特別是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推動下,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思想具有的矛盾和碰撞體現在各個行業和人們的生活中。優秀傳統文化和高校美育教育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作為傳統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高校美育教育在全面改革和建設過程中,必須加強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傳承使人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性得到不斷提升,從而實現提高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素養、完善我國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的目標。
一、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美育教學改革中的價值
(一)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高校在對美育教育進行改革的過程中需要注意,要將改革重點放在思想理念的改革方面。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自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的輔助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通過積極的引導,使學生具備能夠欣賞優秀藝術作品的意識與能力,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豐富。因此,高校應該采取多元化的有效措施使美育教育教學的內容具有多元化特點,積極開展種類多元、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主題豐富校園文化。在此基礎上,在美育教育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能夠使學生建立健康、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是我國社會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的思想正處于飛速發展階段,因此在環境的影響下,無論是思想意識還是心理健康程度都會隨之改變。高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戰場,更是一個濃縮的小型社會,大學生在校園里也會承受不同程度的生活壓力和學習壓力。而高校美育課程恰好能夠幫助學生有效緩解壓力。大學生能夠在美育藝術形式的引導下,將自己的內心感受通過各種藝術形式抒發出來,從而使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審美能力得到提升。
(三)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人文精神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占的比例較高,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高校開展教育的目標主要是為了使大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通過開展美育教育教學,能夠使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高校在開展美育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可以結合實際情況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還可以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相關教學活動,通過將校園文化與教學活動進行有機結合,使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下,陶冶情操、提升審美能力、升華思想。另外,高校美育教師還可以將人文精神從品質、情感、意識等多元化角度展示給學生,從而確保設置的人文知識理論體系具有較高科學性和可行性,從而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美育教育中的有效傳承提供幫助。
(四)建立健全學生的情感世界
根據對我國教育情況展開的大量實際調查研究發現,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中小學的素質教育整體發展水平不盡如人意。因此在學生步入大學校園以后,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邏輯認知能力進行重點培養,積極帶領學生開展情感教育。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長環境和家庭背景,對學生受原生家庭影響程度進行分析,明確掌握學生的情感認知水平。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從而為我國高校美育教學有效開提供幫助。
二、高校美育教育改革途徑
(一)加強美育在思政課程中的滲透力度
只有加強對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審美性的不斷提升,教師才能在整合教育資源的過程中通過開展專題理論教學,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全面提升,從而能夠主動參與的相關學習中,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與此同時,在開展思想政治課程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將音樂教學法和形象教學法結合起來,從而使思政課程教學活動具有較高的生動性,使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提升,在解讀時政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有效融入審美眼光。比如,通過帶領學生欣賞音樂、觀看電影,將抽象的思政知識具體化,使學生的思維在分析和理解相關的問題中得到發散,幫助學生在感性的理解中得出理性的結論,從而使學生在思想和情感上對相關內容產生共鳴。長此以往,學生在對相關實際內容接觸的過程中,會將自己主動帶入,通過情感的升華和對自我的審視,確保教學質量得到提高[1]。
(二)建立健全的美育課程
相比于智育和德育,美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的重要性經常會被忽略。然而只有通過提高學生的美育能力,才能使學生的審美品位得到不斷提高,從而使學生提高自我的目標得到有效實現。也就是說,美育教育對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具有較強的激勵作用,因此高校不僅要對美育課程的建設給予足夠重視,還要采取多樣化的有效措施使美育課程得到不斷完善。使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學知識能夠通過高效開展的美育教育得到有效傳播,提高大學生審美素養的同時,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2]。
(三)提升教師核心素養
高校審美課程教師自身是否具有較高的審美素養,直接決定了美育課程教學制,對學生美育素養的提升具有較大影響。因此高校想要是美育課程改革效果得到進一步提高,必須對美育課程教師的綜合素質進行不斷培養和強化。通過組織美育課程教師定期接受培訓,使教師不斷提升自我,這樣才能確保掌握的美譽知識具有較高健全性和系統性。與此同時,作為學生的審美對象,教師要對個人的內在修養給予足夠重視。使學生能夠通過教師肢體語言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將內在修養和外在形象進行有效結合,使言傳身教能夠在美育課堂中得到有效落實[3]。
(四)優化校園文化環境
對于校園文化而言,不僅在具體教學中和學生學習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而且在高校的教學樓、圖書館以及亭臺樓閣中也能得到充分體現。這些不僅是高校歷史文化的客觀展現,而且也是對高校審美的真實呈現,因此高校在進行校園建設的過程中要確保相關建筑物具有一定審美作用。通過對新媒體技術的有效應用,在學生的網絡生活中合理融入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在校園中能夠通過建筑發現其中蘊藏的美感,從而建立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對校園中的花草樹木、建筑設施進行保護,使當代大學生具有的文明和諧行為得到體現[4]。
三、結語
在我國社會經濟不斷改革和發展的環境下,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的作用和價值在互聯網時代得到了突出呈現。各種思想文化在世界背景下發生了不斷的交融與碰撞。在高校對美育教育教學進行全面改革的過程中,想要實現有效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目標,必須在高校美育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合理融入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這樣才能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加強建設高校美育教師隊伍的力度,使文化傳承創新速度進一步提升,提高服務社會的意識與能力,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的價值內涵得到深入挖掘。
作者簡介:李思(1982-),女,河北深澤人,學士學位,助教,研究方向:法學。王蒙(1983-),男,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縣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科學與工程 工程管理 學生管理。
參考文獻:
〔1〕董曉,蔡恒斌.試論高校公共音樂藝術教育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J].北方音樂,2020(19):187-189.
〔2〕汪俊武.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價值與運用[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7): 197-199.
〔3〕曾繁仁.關于美育與文化傳承創新的思考[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1):282-284.
〔4〕汪俊武.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價值與運用[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7): 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