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改榮
(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第三醫院,內蒙古 烏蘭察布)
分娩是女性一生當中重要的生理過程,以往對于女性的分娩重視點一般都放在了順利分娩當中,雖然對女性分娩選擇盡量鼓勵其選擇陰道順產方式[1],但是依然有很多是不能夠進行陰道順產,可能是身體問題,可能是胎兒問題,也有部分是因為產婦自身意愿問題[2],當前剖宮產分娩方式在產婦分娩中依然占據著極高的比例。有學者認為,雖然剖宮產分娩對于產婦產后可能會有系列不良影響,但其對于盆底組織的傷害卻能夠得到控制。為了更系統地深入了解陰道順產、剖宮產對于產婦產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響以及相關康復治療措施及效果,對本院產科近年收治順利分娩的產婦相關臨床數據進行整理后,報道如下。
取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在本院產科接受常規產檢并分娩的產婦為本次研究對象,分別在兩種分娩方式即陰道順產分娩、剖宮產分娩群體中隨機各抽取30 例并將其設為A 組、B 組。A 組平均年齡為(26.1±1.9)歲;平均孕期為(39.1±2.1)周。B 組平均年齡為(27.2±1.7)歲;平均孕期為(39.3±1.9)周。納入標準:足月分娩;確認單胎;產婦并無存在慢性腎臟病史或者是泌尿性系統感染。排除標準[3]:經詢問家族有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情況;應用機械助產完成分娩的產婦。為確保組間基線數據并不會影響后續研究所得數據的公正性,應用統計學軟件分析,檢驗所得數據提示P>0.05,具有可比性。
根據產婦分娩后的臨床癥狀結合相關檢查,確認是否存在器官脫垂、尿失禁。
對產婦的盆底肌力狀態使用Oxford 方法進行評價,同時評估陰道收縮力還有回縮力,肌力評價級別在0~5 分[4]。
為確認存在有盆底收縮障礙產婦提供Glazer 盆底表面肌力電手段進行康復治療,每天治療次數為1 次,每次治療時間約為20 min,產婦需要連續治療20 d 為1 個療程。分別在對產婦治療前后的盆底肌力的持續收縮平均指標、耐受測試平均指標進行檢測。
對于實驗所需要應用統計學分析處理的數據輸入專業軟件SPSS 20.0 進行處理,所得數據應用t 以及χ2檢驗,并通過(s)與(%)做描述,如提示P<0.05 表示數據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A 組產婦的肌力檢測所得平均數據為(3.1±1.3)分,B組產婦的肌力檢測所得平均數據為(4.3±1.4)分,B 組產婦數據根據優越性(P<0.05)。
在盆底功能障礙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方面,B 組產婦例數顯著低于A 組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請見表1。

表1 兩種分娩方式產婦盆底功能障礙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對兩組產婦治療前后檢測耐受平均值、持續收縮平均值,提示治療后兩組產婦指標均有改善且改善幅度比較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請見表2。
表2 兩種分娩方式產婦治療前后Glazer 評估情況比較

表2 兩種分娩方式產婦治療前后Glazer 評估情況比較
組別 時間 耐受測試 持續收縮A 組 治療前 20.4±12.4 20.1±12.1治療后 34.3±11.7 33.5±12.1 B 組 治療前 20.5±12.1 20.4±11.3治療后 34.3±12.3 33.8±12.5
不同的分娩方式是為了更好地保障母嬰的積極妊娠結局,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提高以及對自身權益的重視程度,關于女性產后的早期恢復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產婦產后容易出現肌力下降的情況,而這是女性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并發癥出現的重要影響因素。有相關臨床研究[5]顯示初產婦在產后如果出現尿失禁,那么產后5 年內發生壓力性尿失禁的概率達到19%,如初產婦在產后3 個月內便有尿失禁情況,則產后5 年內出現壓力性尿失禁的概率會上升到92%,這需要足夠的重視。
孕婦懷孕及哺乳期間自身孕激素以及雌激素會明顯升高,對盆底膠原代謝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且這種異常情況會隨著孕婦的孕期增加還有子宮擴大而更加明顯,各種因素的刺激下導致盆底的支持組織出現松弛情況并增加了生殖裂孔,進而引發各種并發癥[6]。
在本次研究當中可知應用剖宮產分娩的產婦平均肌力以及盆底功能障礙引發的系列并發癥數據均有顯著優越性,提示了陰道順產分娩方式過程中胎頭不斷地擠壓會直接傷害盆底,會陰撕裂、會陰側切等操作都影響了會陰肌力[7],而剖宮產分娩方式對于防止產婦產后出現早期宮腔器官脫垂有積極作用。而在表2 數據比較當中可知在接受針對性康復治療后,產婦產后的盆腔肌力的耐受以及持續收縮狀態會得到有效改善[8]。
綜上所述,剖宮產分娩方式產婦產后發生盆腔器官脫垂、尿失禁的概率相對低于陰道順產分娩產婦,對產婦給予盆底肌不收縮對癥治療能夠改善其耐受性、持續收縮性,盡管如此在選擇分娩方式的時候需要綜合考慮到各個方面的情況,一旦符合剖宮產相關指征的則立即采取剖宮產相關手段,以確保母嬰的生命健康安全,平時依然推薦陰道順產但需要保持密切關注,對存在盆底功能障礙的要盡快進行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