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臺子鎮衛生院,山東 濱州)
心律失常是心內科常見的一種病癥,在臨床并不少見,發生率較高。導致該病癥的原因為心臟傳導系統功能異常。當該系統發生器質性病變后,起搏傳導功能無法正常運轉[1],出現心臟節律變化,導致病理性癥狀發生。除此之外,血氣不足也可能引發心律失常,心肌缺氧也是常見的病理因素。當心肌出現缺血缺氧時,細胞的功能受到影響,細胞膜處于不穩定狀態,傳導系統功能受限,引發異常放電,出現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以發生于任何部位,如房性期前收縮、交界性期前收縮、室性期前收縮等。因此需要針對不同原因進行治療才能有效改善癥狀,提高治療效果。本文以此為出發點進行研究,針對于此類患者應用穩心顆粒聯合氨碘酮治療,結果獲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根據研究要求共入選110 例患者,全部來自于我院,時間為2018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入院后經明確臨床診斷確診為冠心病心律失常。其中男性67 例,女性43 例。平均(64.7±2.1)歲,平均病程時間(19.7±3.1)個月。進入所有患者心律失常類型,主要包括三種,即房性、室性以及交界性期前收縮。采集患者現病史及既往病史,明確其過敏史和臟器損傷情況,如有問題及時排除。確保患者無精神障礙問題,將所有患者等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記錄一般資料及病情狀況對比無明顯差異。
實驗組采取穩心顆粒聯合氨碘酮治療。穩心顆粒每天服用3 次,0.9 g/ 次。胺碘酮需要先給予負荷量,每次服用200 mg,第1 周時3 次/d,第2 周后改成1 次/d,第3 周后改為隔日1 次。參照組僅應用氨碘酮口服治療,用法與實驗組相同,共使用3 周。治療前后行心電圖檢查及24 h 動態心電檢查,并且完成基礎性監測。
治療前行動態心電檢測,確定患者的早搏類型及次數,并做好記錄。同時行常規心電圖監測。詢問患者癥狀。對其進行密切觀察,詢問是否出現心悸乏力等表現,是否有頭暈等不良反應。治療后同樣需要觀察患者癥狀變化情況,確定其是否有所好轉。除治療效果外還要觀察不良反應發生率。治療后經心電圖檢測,根據結果判斷治療是否有效。如果臨床癥狀明顯好轉或消失,心電圖呈現好轉傾向,提示患者治療效果較好,患者好轉。如果臨床癥狀仍存在未見明顯減輕,考慮治療無效[2]。
研究數據的處理由軟件SPSS 20.0 執行,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 和χ2檢驗,以P<0.05 為準,說明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優于參照組,對比差異顯著,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皆出現不良反應。實驗組中出現頭暈的患者共1 例,有惡心嘔吐者共2 例。參照組中出現上述不良反應者分別為2 和4 例,與實驗組相比無明顯差異。觀察心電圖及血脂指標,兩組對比結果顯示以實驗組為優,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電圖及血脂變化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電圖及血脂變化對比
組別 例數 ST 段下移(mV) TC(mmol/L) TG(mmol/L)實驗組 55 0.60±0.21 6.08±0.54 1.51±0.48參照組 55 0.10±0.25 6.23±0.50 1.90±0.42 t 9.931 2.9310 2.441 P 0.000 0.0322 0.0062
兩組患者24 h 動態心電圖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24 h 動態心電圖比較

表3 兩組患者24 h 動態心電圖比較
images/BZ_173_1272_2556_2273_2627.png實驗組 55 473.298±90.289 329.387±2.398參照組 55 837.210±82.370 902.460±97.030 t 16.598 15.401 P 0.000 0.000
對于心律失常這種病癥在中醫學中早有記載,并將其列為心悸、怔忡、胸痹的范圍[3]。他們認為心臟氣血紊亂是導致上述疾病的原因,由于存在上述原因導致血脈出現異常,引發神志功能失調,進而造成心動異常[4]。脈象上呈現特殊表現。現代醫學對于心律失常也有自己的觀點,可以從電生理的角度分析這種臨床癥狀的根源[5]。有觀點認為出現心律失常的原因與心肌自律性升高有關,觸發活動異常也會導致此類臨床癥狀。當異常起搏點的自律性明顯超過竇房結,就有可能導致提前放電,出現期前收縮,引發早搏。心臟多個異常起搏點都可能出現上述現象,因此提前收縮的位點也會有所不同。由于細胞膜點位不穩定,就會對整個除極與復極過程產生影響,造成其不均勻。如果是缺血引起的心律失常,那么此類癥狀會加重原有的缺血病變,正常組織電活動受到影響,復極呈彌散性,促進心律失常出現,而心律失常又可加重缺血,形成惡性循環。步長穩心顆粒是一種中成藥,可以影響到動作電位,導致其周期延長,不應期也會隨之延長。當折返激動到來時會落入到不應期當中,不會產生動作電位,從而起到抗心律失常作用。根據目前研究結果顯示,該藥物可以調節多種離子通道,減少心律失常發生。步長穩心顆粒的研制引入了中醫理論,以補氣血的藥物為主,可以用于心肌缺血的治療當中,能夠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黨參是其中的主要藥物,具有很好的補氣作用,都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微循環,控制血壓。黃精是補益氣血的重要成分,同時又可潤肺生津[6]。其中三七具有很好的活血止血的作用,能夠改善淤血政策,同時具有消毒止痛的效果,是一種活血化瘀的良藥[7]。胺碘酮是三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在臨床上應用較廣,在細胞電生理活動全程發揮作用。該藥物可以有效對抗心律失常,降低病死率,尤其用于氣質性心臟病導致的心律失常。在發揮治療效果的同時,也要關注其副作用,可能會導致心臟傳導阻滯,對甲狀腺產生影響。胺碘酮可以作用于多個離子通道,無論是室上性心律失常還是室性心律失常都可以應用該類藥物[8]。在本研究中一組患者單獨應用胺碘酮進行治療,另一組聯合穩心顆粒,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各項指標,結果顯示聯合用藥組效果更好,兩組數據差異顯著。同時對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聯合用藥組相對更低,同樣差異顯著。計算總有效率,顯示聯合用藥組高于參照組,提示在應用氨碘酮的基礎上加用穩心顆粒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動態心電結果顯示實驗組出現心律失常的數量明顯低于參照組,對比差異顯著。由此可見,針對于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患者來說雖然單獨應用胺磺酮可以減少心律失常發生率,動態心電圖各項指標皆有所改善,但如果聯合應用穩心顆粒治療效果將會明顯提升,相對于單獨應用胺碘酮可以獲得更高的總有效率。鑒于此,臨床上針對于此類患者可以考慮聯合應用。本研究成果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參考,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