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形成課程教育教學方式的思政改革。專業課程是高校落實課程思政的關鍵著力點,對教育人、培養人至關重要。專業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因其理論指導性較強,所以教師容易弱化其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忽略學生政治素養的培養。以自動控制原理及其應用課程為例,在“泛在學習”的教育背景下,以“增強使命擔當,培養愛國精神”為課程改革目標,探索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挖掘課程中的隱性思政元素,建立泛在學習資源庫,完善課程思政考核機制,形成課程思政改革體系。
關鍵詞:泛在學習 專業課程 隱性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6-0007-02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依托思政課程外,學生在校期間的每門課程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隱性思政”的融入就是要將思政課程轉變為課程思政,從“專人育人”轉變為“人人育人”[2]。
“泛在學習”是指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基于任何設備獲取所需學習資源的學習手段,具有多元性、互動性、自主性等鮮明特點。[3]以自動控制原理及其應用課程為例,在“泛在學習”教育背景下,圍繞自動控制原理及其應用課程中如何融入“隱性思政”,教學方法中如何體現“隱性思政”,課程考核中如何結合“隱性思政”,結合信息化教學手段,構建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泛在教學實踐模式,探索融入“隱性思政”的課程改革建設路徑。
一、思政改革目標
自動控制原理及其應用是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是一門工程應用廣泛、理論指導性比較強的課程。課程思政改革建設以“增強使命擔當,培養愛國精神”為目標,以“泛在學習”為課程實施手段,完善立德樹人長效機制,實現了以下目標:
基于“泛在學習”背景有機結合職業精神與職業技能。圍繞“立德樹人”主題,制定自動控制原理及其應用課程思政改革方案、確定教學方法,全方位、多層次引導學生將職業精神與職業技能相融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誠信道德、法治底線等要素。
基于“隱性思政”構建電氣自動化專業聯合培養體系。充分考量電氣自動化專業的學生需要、教學需求,創新教學方式,寓教于樂,設計“隱性思政”典型案例,生動形象地融入“隱性思政”,構建“增強使命擔當,培養愛國精神”專業聯合培養體系。
基于專業課建設開辟職業精神自學空間,強化主動意識。結合合作學習模式開辟自學空間,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使學生以自我為主體形成電氣自動化專業行業職業精神,完善立德樹人長效機制。
二、思政改革關鍵
1.建設多元化隱性思政“泛在學習”資源庫
在“泛在學習”教育背景下,結合自動控制原理及其應用課程知識體系,加強教學內容的體驗感設計,提供學習平臺,建立融入隱性思政的“泛在學習”資源庫,將學習資源具體分為:預設性學習資源、形成性學習資源、關聯性學習資源、泛化性學習資源。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將傳授知識與引導思想有機結合。
2.評估隱性思政課程改革實施效果
以傳統教學班為對照組,以項目實施班為實驗組,通過碎片化的時間和結構化的知識結構,以典型案例豐富學生職業精神體驗感,深度融合專業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建立以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合作組織能力、創新能力等為基礎的評價考核機制,對比兩組學生考核成績及滿意度問卷調查結果。
3.保證學生職業精神培養時效性
設計具有較強的周期性的課程思政改革內容,將結合隱性思政的專業知識融于“泛在學習”系統后,定期考察其內容的適應性,及時記錄學習進度,強化學習反饋的即時性,精準評估學生當前知識的學習效果;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使學生自覺培養職業精神。
三、思政改革方法
圍繞“增強使命擔當,培養愛國精神”課程思政改革目標,找準自動控制原理及其應用課程中的隱性課程思政切入點,設計生動典型案例,綜合學生認知力、特征等構建多元化“泛在學習”資源庫,記錄學習進度,根據學生掌握情況及時更新資源庫。
電氣自動化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連貫性,因此課程改革建設必須有周期性。結合電氣自動化專業職業精神,如電工行業規范、電工技能考核規范等,定期考察思政知識時效性,積極提取學生反饋信息,設計制定隱性思政課程考核機制,量化考核標準,用于評估課程改革建設的契合度和整合性,使課程思政效果長效化、持續化滲透于學生職業素養的方方面面。
1.挖掘隱性思政元素
梳理自動控制原理及其應用課程中所蘊含的隱性思政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課程改革內容及目標,開發教學資源、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專業課知識,通過典型案例中融入隱性思政元素,構建多元化泛在學習資源庫,基于此,開展對學生的思政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培養學生職業精神。(見表1)
2.構建泛在教育教學模式
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體驗感,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發揮教師價值引領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自覺養成職業精神。[4]
線上利用泛在學習資源庫,借助MOOC平臺、微信公眾號、學習通APP等信息化教學手段,開辟泛在教育視域中的自學空間,形成職業精神初體驗;線下開發合作學習模式,設定小組學習目標,針對融入隱性思政元素的典型案例,以無領導小組討論、研究報告等形式共同完成方案設計,同時引入“6S管理”評價體系(即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形成階段性評價。[5]
3.完善課程隱性思政考核機制
以傳統教學班為對照組,以課程改革實施班為實驗組,評估泛在學習教育背景下“隱性思政”課程改革實施效果。經過課程改革教學,結合電工行業規范、電工技能考核規范等,對學生理論考核和實踐課考核,綜合線上平臺學習記錄,合理分配權重,衡量成績;圍繞“課前自主學習效果”“學習能力提升效果”“前沿科技成果體驗感”“科研創新能力提升”“課程考核是否合理”等方面對實驗組學生問卷調查。
4.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能聯合培養體系
融入隱性思政元素的課程改革是一個綜合性、長期性的復雜探索過程,需不斷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結合“隱性思政”制定新的人才培養目標。高職學生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而不是考核成績,綜合隱性課程思政前期階段性成果,更新“泛在學習”資源庫,確定隱性思政課程實施方案,潛移默化地注入職業精神,形成“泛在學習”環境下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能聯合培養體系。
四、結語
通過對自動控制原理及其應用教學計劃、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實施方案、考核評價機制的探索、實踐和創新,構建了電氣自動化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育與職業精神聯合培養體系,以專業技能知識為載體,實現課程育人工作,充分發揮專業課育人主渠道作用。
在“泛在學習”背景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提高思政教育時效性,使職業精神與職業技能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精神,牢固樹立敬業守信、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R].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2016-12-07.
[2]鄧凌月.堅持立德樹人 強化政治引領[N].經濟日報,2019-10-30.
[3]王玲,嚴紫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中泛在學習模式的導入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9,33(8):51-52.
[4]張春華,姜旭德.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徑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39):18.
[5]張詠麗.淺談高校思政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方案[J].教育教學研究,2019,203(10):95-96.
責任編輯:楊國棟
[基金項目]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度高層次教學建設培育項目。
[作者簡介]王彤彤,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專任教師,研究方向:電氣自動化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