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貴州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城市經濟得以快速發展,人口流動速度也加快。作為民族省份之一,貴州的新型城鎮化給構建和諧的城市民族關系帶來了更大的機遇與挑戰。因此,以貴州省安順市為例,以新型城鎮化進程為背景,實地調查安順市民族工作進展狀況,探討當前構建和諧民族關系所存在制約因素,嘗試探索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安順市構建城市和諧民族關系的有效路徑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城市民族關系 制約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6-0247-03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一次將城鎮化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提出,同年,中央經濟會議上,新型城鎮化開始正式進入公眾視野,這標志著我國的城鎮化建設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目前,貴州屬于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一些民族地區少數民族貧困群眾數量多,貧困程度嚴重,造成貴州省脫貧攻堅難度大,工作任務嚴峻。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貴州省委和省政府制定了關于貴州新型城鎮化的總體部署,進行了較多大膽的實踐。隨著貴州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城市經濟得以快速發展,人口流動速度也加快。作為民族省份之一,貴州的新型城鎮化給構建和諧的城市民族關系帶來了更大的機遇與挑戰。因此,研究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貴州城市民族關系顯得尤為重要。少數民族進入城市,一方面彌補了城市勞動力不足,為城市發展建設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城市民族多元化和文化多樣性趨勢。與此同時,由于民族間的差異產生沖突,給城市管理工作、城市秩序維持、社會穩定發展、民族關系和諧和整個社會共同進步都帶來一些難以避免的影響。
一、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貴州和諧城市民族關系的制約因素
1.經濟方面
只有先發展經濟,各民族之間才能實現真正的平等、互助、團結、和諧。“經濟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要建立和發展和諧的民族關系,必須著力發展各個民族的經濟建設。”[1]隨著改革開放和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我國的經濟建設日新月異,但一些民族地區由于各種原因,尚未跟上改革的步伐,民族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國家在制定各項發展目標時主要是針對全國而言的,很難顧及各個地區的實際發展情況,導致一些民族地區無法實現更好的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若經濟基礎不筑牢,民族地區要想取得其他發展則只能是空談。一些民族由于受教育程度的限制,沒有形成良好的市場競爭意識,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經濟發展差距拉大;會在少數民族中產生相對剝奪感。所謂相對剝奪感,是一種群體心理狀態,它是指人們通過參照群體的比較而產生的一種自身利益被其他群體剝奪的心理感受。[2]少數民族總體,發展水平與漢族比較還是存在較大差距,一些少數民族會把落后的原因歸于漢族占用了大量資源,國家政策傾向于照顧漢族人口,使少數民族發展陷入困境,缺乏國家政策的支持,這些心理因素造成了民族間的隔閡,不利于敞開心扉進行交往與和諧民族關系的構建。
2.政治方面
民族關系是黨和國家政治工作的重心,少數民族進入城市后,在生活和工作中遭遇難以避免的挫折,他們在就業、工資福利、醫療保險等方面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雖然早在1993年就由國務院批準、經國家民委發布了《城市民族工作條例》,旨在加強城市民族工作,保障城市少數民族的正當權益,促進適合城市少數民族發展需要的各種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但是國家民族政策具有普遍性,不能考慮到各個民族的特殊性,民族地區的城市民族關系更表現出復雜性和敏感性的特點。[3]作為多民族地區,維護社會穩定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從國家民族政策的頒發到具體落實,中間有很多的準備工作要完成,包括考察民族地區實際情況、民族地區人民對國家政策的反映,以及相關工作人員對國家民族政策的解讀和貫徹等,這些會對民族地區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民族地區的復雜性,使涉及民族關系的問題變得棘手,個別縣區、辦事處、社區對城市民族工作不夠重視;城區少數民族比當地人少,容易被管理者忽視,加上人員職業構成復雜,各行各業都有,因此摸底、服務等方面工作也存在一定難度。
3.文化方面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血脈,是各民族形成民族認同、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文化可以拉近所屬群體的距離,也會擴大不同群體之間的距離和差異。所屬群體即個人參加其中并接受其規范的群體,也稱隸屬群體或基本群體,指的是內部成員身份所歸屬的群體,它規定著群體成員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動,群體內部具有共同的價值規范及彼此協調一致的社會行為。[4]民族文化產生有其自身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淵源,民族內部會形成強烈的本民族文化認同意識,具有相對穩定性,變化速度緩慢。各民族文化雖同屬中華文化,但文化內部截然不同,民族地區各種文化共存,文化差異性更加明顯。因此,盲目排斥外部文化,阻礙了各種民族文化的交融,也不利于豐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文化作為區分群體之間的一個標志,在城市中民族文化特色表現得更為突出,如民族語言的使用。語言作為溝通的工具,不同的語言在交流上首先就造成一定的障礙,使不同民族間感情溝通不能順暢進行。各民族的文化習俗、節日忌諱各有不同,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隨著進入城市的少數民族大幅增加,不同的文化結合、相互碰撞和相互影響,難免會因為差異而產生一些摩擦和分歧,長期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由于對少數民族文化持有偏見而不注重維護少數民族同胞的文化權益,傷害了少數民族同胞的自尊。
4.社會方面
新型城鎮化作為一項社會變革,必然會給社會關系造成一定的影響。城市民族關系要適應城鎮化需要一定的緩沖時間,社會變革帶來的“文化墮距”現象使城市社會關系暫時處于一種不穩定狀態。“文化墮距”亦即“文化滯后”。[5]由相互依賴的各部分所組成的文化在發生變遷時,其變遷速度是不一致的,各部分之間存在不均衡,這就導致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差距、錯位,由此造成社會問題。一般說來,總是“物質文化”先于“非物質文化”發生變遷,物質文化的變遷速度快于非物質文化,[6]兩者不同步,于是就產生差距。一方面,民族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隨著少數民族人口一同進入城市后,并不能立即適應城市社會文化,比如在民族地區逝者是進行土葬,而城市則倡導火化理念,倘若二者不能達成某種共識的話,必然會造成沖突,給城市社會關系增加不穩定因素,使城市社會關系處于一種緊張、混亂的狀態,給城市秩序造成困擾。人的價值觀念一旦形成,就難以在短時間內作出改變,雖然少數民族在很多方面逐漸與城市人達成一致,比如在服飾、居住格局等方面與城市人沒有多大區別,但是價值觀念作為指導人進行活動的條件,不像改變人的外在形象那樣簡單,價值觀念的沖突會長期存在,威脅著城市民族關系的和諧發展。
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安順市構建城市和諧民族關系的有效路徑
安順市自身的地理區位、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決定其不可能走中東部發達地區傳統的城鎮化發展路徑。根據自身發展戰略目標、社會經濟基礎、自然地理環境等約束條件,安順市應科學合理地選擇符合其實際特色的城鎮化發展路徑。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城鎮化路徑的發展指引,探究安順市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的有效路徑選擇。
1.科學制定新型綠色生態城鄉規劃
新型城鎮化所建構的城鎮承擔著重要的生態保障功能和職責,安順市結合民族特色文化濃厚特點,重點建設特色文化示范小城鎮,大力調整經濟產業結構,轉變當地少數民族生產生活方式,創新環境保護機制,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資源潛力,走綠色生態與民族文化相結合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安順市要實現城鎮化的綠色生態發展,就要轉變城市發展路徑理念,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逐漸完善生態衛生系統、生態安全格局和健全生態經濟體系,引導少數民族地區群眾自覺樹立生態價值文化理念,強化群眾生態保護行為模式,使生態保護理念成為各民族群眾的自覺思想、意識和行為,有效實現安順市全面可持續生態城鎮化發展。安順市是以漢族和布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民族文化底蘊濃厚,文化形式豐富多樣,應充分發揮東部民族文化特色資源與西部生態文化資源優勢,充分挖掘兩種資源的潛力與再生能力,不斷促進兩種優勢資源齊頭并進、融合發展。建設特色小城鎮示范旅游發展中應該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文化的內容,并把它融入從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少數民族手工藝品開發、旅游特色文化小鎮產品設計、當地民族旅游文化表演、生態民族文化城市規劃建設等各個環節上,不斷提升民族文化凝聚力,增強其對游客的吸引力,提升安順市旅游業的發展水平和效益,增強旅游業對特色文化小鎮經濟的推動力。生態環境改善,經濟收益的提升,民族群眾依賴的生存環境質量提高,這對增強民族幸福感,構建安順市和諧民族關系的作用舉足輕重。
2.促進特色產業與當地產業相融合
安順市在按照國家和省的指示執行脫貧攻堅工作時強調,以特色產業發展促進精準扶貧,著力推進特色產業扶貧,促進少數民族地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特色產業扶貧是指少數民族地區依托自身的條件優勢,科學合理地選擇扶貧特色產業,提高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和參與能力,實現區域特色小城鎮發展帶動扶貧,精準扶貧開發促進安順地區發展的整體性扶貧模式。特色產業扶貧方式不僅可以推動安順市經濟發展和實現貧困人口整體脫貧,而且可以轉換和優化當地特色文化產業機構,使原有的貧困人口能夠融入文化產業經濟的發展之中從而推動特色城鎮化的發展進程。特色扶貧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少數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將有所提高,當地特色產業基礎將進一步增強。當達到特色扶貧產業發展的中期階段時,安順市民族地區應因勢利導,積極引導特色民族產業向更高層面發展,實現特色文化產業升級換代,促進安順地區特色工業、特色農業、特色民族產業之間的聯動融合,使帶有區域性色彩的特色產業真正成為推動安順市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推動力。在特色民族文化產業方面,安順市應通過創新制度推進招商引資、多元化入股方式,加大發展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鼓勵當地龍頭企業與地區的中型企業采取合資、合作及加農的方式,增強企業引導能力。依托現有的民族“節慶”、民族服飾文化品牌和手工藝加工等特色農業產業基礎、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大力推進以特色旅游業為支柱產業的特色化和高端化發展,實現安順市旅游產業的聯動與融合。實行“套票”景區捆綁銷售制度,科學合理權重進行收益分配,根據市場追蹤調查,權重靈活變動,促進安順所有旅游景區的互動協作,實現多方共贏。
3.加強交通網絡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安順市是貴州省下轄的地級市,交通區位條件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對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決定性的作用。然而,安順西部具有典型的山區和地級市邊界區域特征,民族區域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生態流等生產要素的流動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要積極培育和構建民族地區對外聯系交通網絡,通過科學合理的引導與組織,促進區域內生產要素的聚集,從而加快安順整體區域城鎮化可持續發展。
從現狀看,湘黔、川黔和黔桂等三個鐵路穿越安順,特別是貴昆鐵路貫穿安順全境。貴黃高速使貴陽經安順至黃果樹僅需2個小時,“黃果樹”號旅游列車每日往返于貴陽和安順兩地,安順黃果樹機場距安順市中心僅6公里,現已經正式通航。但是目前的對外交通和通道系統對安順市的新型城鎮化和民族經濟文化發展總需求來說,遠遠不夠,應結合民族區域特色文化發展戰略目標定位,充分利用國家多種扶貧政策、優惠政策。積極爭取重大交通建設項目,積極規劃和利用交通主干道的重要交通軸,科學合理規劃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小城鎮交通要點,加強安順市城區為中心與各鄉鎮交通銜接,加快實現安順市公路網絡現代化。讓交通成為引導和支撐安順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著力點,加快建成形成適合山地民族地區、交通結構完善、有機靈活的現代化山地型綜合交通系統,促成以安順城區與周邊城鎮高效對接的運輸服務。加強安順市城區和鄉鎮之間的民族經濟文化的密切聯系和交往,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生產要素的集聚,從而促進安順新型城鎮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進而為構建和諧城市民族關系打下牢固的基礎,促進各民族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美好愿景。
三、結語
新型城鎮化促使了農村人口向城鎮的不斷轉移,促使城市空間重構,促使城市經濟快速發展。這些改變使城市中的民族呈現多樣化的特點。農村人口不斷涌入城市,各個民族的人口在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以不同的方式成為城市中新的市民。為了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發揮貴州新型城鎮化潛力,提高貴州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促進貴州新型城鎮化更均衡和充分發展,安順結合本市所特有的民族特點,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個方面積極采取適應本地區的措施,在民族政策宣傳、少數民族干部培訓、民族經費、民族產業發展、民族節慶活動開展、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完善城市少數民族服務體系、建設民族搬遷社區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成績。
參考文獻:
[1]吳仕民.民族問題概論[M].3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225.
[2]鄭杭生,李路路.當代中國城市社會結構:現狀與趨勢[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28.
[3]張勁松.經濟轉型期城市民族關系的影響因素及預警調控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0(2):47-54.
[4]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72.
[5]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68.
[6]劉慧.淺析東部農村文化扶貧[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30-231.
責任編輯:張正吉
[作者簡介]陸元元,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