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韻 范靜 袁斌

摘要:近年來,四川省經過長期的扶貧實踐,尤其是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課題組通過對廣元市朝天區蒲家鄉、德陽市中江縣瓦店鄉、德陽市旌陽區東湖鄉的實地調研,針對四川省農村貧困地區的貧困成因,從政策落實、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產業發展、教育、科技等方面提出脫貧對策建議,助推脫貧攻堅工作,使本地區盡快實現脫貧目標。
關鍵詞:精準扶貧 致貧原因 脫貧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6-0243-03
作為世界人口大國,長期以來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貧困一直困擾著我國,尤其是在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貧困發生率非常高。對此,我國出臺并實施了一系列脫貧致富的政策和措施。
四川省經過長期的扶貧實踐,尤其是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2016年,全省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750余萬減少到380余萬,并定下目標,要在“十三五”期間全部脫貧。在201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中,2018年脫貧攻堅取得新成績。大力實施22個扶貧專項,易地扶貧搬遷建成住房15.5萬套;強化45個深度貧困縣幫扶工作,深化與廣東、浙江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采取超常舉措綜合幫扶涼山,出臺12個方面34條支持措施;扎實開展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實現104萬貧困人口脫貧、3513個貧困村退出,30個計劃摘帽貧困縣達到驗收標準。
筆者所在的課題組分別前往廣元市朝天區蒲家鄉、德陽市中江縣瓦店鄉、德陽市旌陽區東湖鄉,對山區、深丘地區、淺丘地區的精準扶貧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全面總結扶貧攻堅成功經驗,并針對四川省農村貧困地區的貧困成因,提出脫貧對策建議。
一、四川省農村貧困地區精準扶貧調研情況
1.貧困山區精準扶貧基本情況
廣元市朝天區屬于秦巴山區,是四川省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課題組成員深入蒲家鄉羅圈巖村進行調研,該村面積4.3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村內轄3個村民小組69戶221人。耕地302.8畝,林地5202.2畝,勞動力70個。全村公路通車里程11公里,水泥路7公里,公路到戶率10%,交通條件差。全村有集中供水0處,飲用自來水用戶0戶。村民飲水主要靠溪水、高山引水,人畜飲水質量得不到保障。
作為重點貧困地區,羅圈巖村的貧困既有缺資金、缺勞動力的普遍共同特征,也有交通落后、缺水等突出的個別問題。在省委的戰略部署下,各對口幫扶單位共同發力,積極落實各項幫扶政策,通過基礎設施建設、集中搬遷、產業發展、教育培訓等多種幫扶措施,幫助羅圈巖村貧困村民脫貧。目前,村組公路已全部硬化,現正計劃全面拓寬,以保障鄉村旅游項目的實施。200立方米的二級提灌站和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也已基本建設完成。
2.貧困丘陵地區精準扶貧基本情況
課題組成員深入德陽市中江縣瓦店鄉、德陽市旌陽區東湖鄉,對丘陵地區的精準扶貧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從地理位置、基礎設施等來看,中江縣的貧困程度更深,扶貧難度更大;因此,我們重點調研考察中江縣瓦店鄉。瓦店鄉位于中江縣城西北面,地處龍泉山脈北端,系深丘山區,全鄉面積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797畝,林地面積16969畝。全鄉轄9個行政村、1個社區,共82個農業合作社,共3761戶,總人口10200人。全鄉有6個市級扶貧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417戶1015人。瓦店鄉成立以黨委書記、鄉長為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通過幫扶單位集中優勢和資源,疊加幫扶力量,針對貧困戶脫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兩不愁”、“三保障”等主要目標任務,緊抓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帶動增收脫貧,目前特色中藥材種植和鄉村旅游都已逐漸顯現成效。
二、四川省農村貧困地區貧困成因分析
根據2016年9月四川省社情民意調查中心發布的《四川省扶貧攻堅摸底專項調查報告》,貧困的主要原因中,“自然環境惡劣,生存發展條件有限”“基礎設施條件差,交通不便”和“文化知識水平低,生產就業能力差”排在前三位,詳見圖1。
圖1 貧困的主要原因(四川省)
從四川省扶貧辦發布的《四川農村貧困現狀與成因》來看,患病、缺資金、缺技術是本省農村地區致貧的主要原因,所占比例分別是53.9%、46.6%和31.8%;其次勞動力缺乏、交通落后、自身發展力不足等也限制了農村的經濟發展。四大片區與此情況類似,貧困的主要原因同樣是缺資金、患病與缺技術。
三、四川省農村貧困地區精準扶貧與脫貧對策建議
根據以上對四川省農村貧困地區貧困成因的分析,精準扶貧應從以下方面全面展開。
1.落實扶貧政策和措施
黨和國家制定了全面的精準扶貧政策,各級政府和部門應全面貫徹落實,嚴格按照國家、省、市關于脫貧攻堅的各項要求,做好科學扶貧、建檔立卡工作,完善扶貧信息系統和網絡管理監督機制。建立嚴格公正的脫貧驗收標準和程序,保證扶貧信息的公平性和真實性,避免出現“數字脫貧”等錯誤的政績觀。
以德陽市旌陽區為例,德陽市旌陽區成立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在持續攻堅和鞏固脫貧上繼續發力,積極落實各項幫扶政策,下足“繡花”工夫,通過產業扶持、技術培訓、低保兜底、醫療救助、教育幫扶等多種措施,因戶施策幫助貧困戶脫貧。
2.基礎設施、異地搬遷扶貧
在全省貧困的主要原因中,自然環境惡劣、生存發展條件有限和基礎設施條件差、交通不便排在首位,具體體現為交通落后、缺土地、缺水等。如廣元市朝天區羅圈巖村公路通車里程11公里,到戶率僅10%,且公路主要為泥結石路面,路面窄,路況差,通行能力低,晴通雨阻,村民出行困難。村民飲水主要靠溪水、高山引水,全村沒有集中供水處,飲水質量得不到保障。
針對以上情況,應根據貧困地區地理特點,完善水利水電建設,解決村民生產生活用水問題,確保飲水安全。目前,廣元市羅圈巖村200立方米的二級提灌站已基本建設完成,實現全村供自來水。中江縣瓦店鄉加強水利建設,其中順河村完成倒虹管維修改造,太平村完成提灌站電力設施改造和三灣大堰塘整治,修建提灌站1座,蓄水池5口,堰塘防滲1口。
在道路建設方面,應合理規劃貧困地區道路格局,注意與產業發展道路、旅游規劃道路相聯系,力爭提高公路到戶率。適當提高貧困地區道路基礎設施資金補助標準,并嚴格監督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展過程。
切實解決住房安全問題。提高政府投入資金,使用貸款貼息、建設集體公租房等方式,完成貧困地區危房改造、危橋改造和易地搬遷工作。優化農村生活生態環境,處理好農村廢水、廢棄、垃圾等污染問題,以每村每戶為單位,落實環境治理問題。
3.社會保障、健康扶貧
一是全面落實各類兜底政策,包括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低保金、醫療救助金、臨時困難救助金等,確保貧困戶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和“四個好”。
二是積極開展醫療救助,在醫療、健康方面加大扶貧力度。首先應提高貧困居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貼和住院報銷比例,其次應提高重大疾病醫療報銷比例。對承擔不起新農合自費和大病保險的貧困村民,提高慈善救助力度,并全部納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圍。建立并實施“一站式即時結算”和“先診療后結算”一站式服務補助程序,即救助對象在指定的醫院只需憑有效證件即可享受醫療救助,住院期間“零支付”,減少報銷環節,提高報銷效率。
德陽市旌陽區對貧困人口嚴格實施“十免五補助”政策,2016年免收貧困人口一般診療費9.4萬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區內住院費用全免,共補助776人次57.44萬元。門診慢性病、特殊病補助31人次,報銷費用0.85萬元,補償比達90%。全區貧困人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農合)達100%,區內就診個人醫療費用支出控制達標率100%。
4.產業扶貧
結合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深挖發展潛力,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進行“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的產業支持工作,使農業產業不斷向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吸引社會資本到貧困地區進行產業投資。組織好農民的技能培訓工作,充分調動貧困人口的參與積極性,引導貧困戶利用土地、房屋等固定資產進行產業投資發展。注意貧困地區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第一產業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農業服務業。結合本地區地理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產業,進行扶貧村旅游景點建設。產業扶貧不僅可以促進勞動力就地轉移,有效拓寬貧困戶增收途徑,更能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真正實現長遠可持續脫貧。
德陽市旌陽區充分利用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引進花田景地、綠熠農業等農業產業化經營業主,大力實施產業扶貧項目,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帶。目前,旌北優質糧油、旌西特色果蔬、旌東經濟林果發展壯大,溫氏肉雞、火花精米等“三名”商標達18件,和新辣椒、東美富硒棗等無公害農(畜)產品達37個,綠色食品達14個。
中江縣瓦店鄉按照“一村一品”“一戶一業”進行產業規劃和發展,竹園村引進業主流轉林地100畝建跑山雞養殖場;太平村引進中江縣萬生農業有限公司流轉土地200畝栽植丹參,下一步還將建設長8公里道地藥材產業帶,總面積1000余畝,主要種植川芍、川丹參、川菊等藥材,并就近建立藥材初加工廠進行粗加工,同時結合中藥文化,形成春季觀芍藥、秋季賞菊花、冬季采丹參的“藥材+旅游”的鄉村休閑旅游特色產業,帶動全村脫貧增收致富。
5.教育、科技扶貧
教育是解決貧困的重要途徑之一,必須大力加強貧困地區的教育資源投入,提高人口綜合素質。具體措施包括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推進貧困地區教育人才引進工作,加強城鄉教師教育培訓交流,統籌城鄉教師補充機制,建立城鎮教師上山下鄉項目,并提高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對貧困家庭學生,按照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職教育、本專科教育設置不同的教育補貼,對未就業的貧困家庭的畢業生提供就業支持,增強職業教育培訓力度,著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絕大部分貧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觀念陳舊,科技意識也不強,缺乏致富能力和發展門路。為此,應充分發揮“五個一”幫扶措施中1名駐村農技員的重要作用。聯系農業科技團隊,設立技術服務巡回小組,持續開展專項技術培訓,讓一部分有改變貧困現狀動機和能力的貧困戶通過開發致富產業如種植、養殖、旅游服務業等先富裕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激勵其他貧困戶學習技術技能脫貧致富。
德陽市旌陽區通過開設農業夜校,為農民傳授法律知識、農業技術和就業技能。與電信公司合作,推出農技寶手機APP,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提高農業指導效率。農民還可通過APP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有效擴大銷售范圍。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2.
[2]201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EB/OL].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19/1/22/32a9f0ffc9f84488864089511c9189cd.shtml.
[3]德陽市脫貧攻堅政策指南(2017版)[EB/OL].http://www.deyang.gov.cn/gk/cdzd/fpgz/918966.htm.
[4]陳曉蘭,沙萬強,賀立龍.當前扶貧開發工作面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來自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的調查報告[J].農村經濟,2016(1).
[5]翟峰.廣元市產業扶貧面臨的困難及對策[J].當代農村財經,2016(12).
[6]張愛瓊.農村精準扶貧問題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3.
[7]胡正天.湖北省插花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研究:以廣水市楊寨陳家河村精準扶貧為例[D].武漢:湖北省社會科學院,2016.
[8]陳春祥.黔西北山區精準扶貧機制與脫貧對策研究[D].貴陽:貴州民族大學,2016.
責任編輯:張正吉
[作者簡介]馮韻,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動態路線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