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與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關系。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出的信息文化,也日漸影響教育的發展。鄉村教師開展地方性知識教學本是鄉村教育的閃光點,但在信息文化的沖擊下,鄉村教師地方性知識教學面臨著低認同感、教學手段簡單化和教學思維齊一性等問題。改進鄉村教師地方性知識教學,提高鄉村教育質量須依靠鄉村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學科特色的凸顯和強化思維水平來實現。
關鍵詞:信息文化 地方性知識 鄉村教師 教學
中圖分類號:G5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6-0126-03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解決鄉村教育發展過程中所遇問題是提高我國教育質量的必經之路。鄉村教育發展需依據鄉村實際,鄉村地方性知識源于鄉村學生的經驗世界,教師開展地方性知識教學是貼合鄉村教育發展所需,促進鄉村教育發展的關鍵之一。結合當下時代發展,分析鄉村教師地方性知識教學在信息文化下受到的沖擊,以尋求對策以便突破相應困境。
一、信息文化概述
教育與文化之間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結合信息文化開展鄉村地方性知識教學的探索符合時代的發展,有利于深入解決鄉村教師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促進鄉村教育質量的提高。
1.信息文化的界定與發展
信息與文化具有的緊密聯系,在信息時代,信息與文化一體化為了信息文化。[1]國外對信息文化的研究自20世紀70—80年代興起,已取得了重要進展,積累了大量文獻研究成果,在信息科學與圖書館學、教育與教育研究等學科領域受到一定的關注。[2]關于信息社會及其文化的理論隨之誕生,例如信息經濟論、信息社會學說、企業信息文化理論等。國內學者直接使用了信息文化概念對信息時代的文化予以界說,主要觀點包括技術文化論、電腦空間文化論、人類文明新形態論、信息社會文化論等。[3]本文主要探索文化論意義上的信息文化,即信息文化是人類群體與社會(國家、民族等)對待信息、圍繞信息所形成的、具有共同性和穩定性的精神傳統及其行為習慣,即群體與社會信息現象中的一切穩定性、共同性因素的總稱。[4]信息文化是在信息技術長期影響人們生活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反之,信息文化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與生活。教育作為促進人身心發展的活動,需要滿足人們自身的發展訴求,也會體現出時代的號召,在時代的潮流中教育具有負責正向引導的作用。鄉村教師在鄉村教育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信息文化對鄉村教師的影響也不容小覷。探究信息文化時代鄉村教師教學所遇困境,尋求解決對策,有利于促進鄉村教師的發展。
2.信息文化與地方性知識
深入探究地方性知識可得知地方性知識是一種特定的知識,也是一種新型的知識觀念,首先應該看到的是它批判科學至上主義和知識一元觀的初衷,以及提倡知識多元和多源的努力。[5]信息文化可能會導致科學推崇過度,若過度推崇科學,局限于單調的算法,易形成定式思維,尋求突破與更多可能性將會變得困難。而地方性知識凝結著一定地域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集體人格,與生活在這個地域的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它記錄著地方社會發展的歷史軌跡,積聚著地方社會發展的智慧和地方特色,是地方社會延續的必備知識,是地方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智力源泉。[6]放眼當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顯現出同質化的趨勢,反觀我國的鄉村雖還保存著一定的傳統,但也漸現頹勢。挖掘與保護鄉村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地方性知識極為重要。鄉村教師進行地方性知識教學,繼承優質地方性知識,更能體現鄉村教育發展特色。
3.信息文化與鄉村教師教學
在鄉村教師對信息依賴的逐步加深中,信息文化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鄉村教育。信息文化中對數字技術的崇拜導致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訓練;虛擬化生存導致學生發展的異化,一定程度上的抽象化和符號化;人文知識在數字化過程中的阻隔使學生知識學習片面化,對于學生發展來說缺失了人文精神養育;數字化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乏更是造成人際關系的隔膜和異化等一系列的問題。[7]面對信息文化所帶來的沖擊,若鄉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采取固定的教學模式,顯然會對地方性知識教學力不從心。在此形勢下,不僅學生的情況與往昔有所不同,而且教師在自身教學過程中也會受到信息文化的影響。鄉村教師在教學中挖掘信息文化之外的地方性知識資源,不失為一種應對信息文化挑戰的方法。鄉村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地方性知識,顧及鄉村學生實際生活與興趣,把控信息文化的影響,是化解相應困境的積極選擇。
二、信息文化時代鄉村教師地方性知識教學面臨的困境
在信息文化影響下的鄉村教育中,地方性知識教學作為一種對立于科學至上的存在,在鄉村教師教學中尤其突出。分析信息文化時代鄉村教師地方性教學所面臨的問題,有利于解決對策的提出。
1.地方性知識教學內容的低認同感
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也逐漸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新穎的信息和對信息的依賴等,使教師與學生受制于信息文化,在教學中地方性知識易被忽視,師生均對其持有較低的認同感。有調查顯示,教師對于地方文化的認同感不強,并且他們的教育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遠離了鄉村的本土境遇。[8]鄉村教師和學生雖然身處鄉村,但在生活與教學中通過手機、電視、電腦等信息技術手段可以接觸到鄉村之外的世界,難免會被鄉村生活以外的新信息吸引,部分教師與學生可能會出現一些認為鄉村的地方性知識是落后無用的觀念。這些觀念的存在會造成教師不想教、學生不想學的局面。鄉村教師對地方性知識的低認同感,勢必會造成在教學過程中對地方性知識的“一筆帶過”,甚至直接省略。信息文化顯然是一把雙刃劍,帶來的影響有好有壞。鄉村地方性知識包含著鄉村人們的生活智慧,鄉村教師地方性知識教學與信息文化之間雖然存在著一定的抵牾,但深入挖掘,并非沒有化解的辦法。
2.地方性知識教學手段的簡單化
信息文化和地方性知識均會對鄉村教師和學生產生影響。教師需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挖掘地方性知識,進行深入系統地學習。教師可在挖掘過程中利用信息文化的有益一面,弱化信息文化的弊端性,使其能夠對鄉村地方性知識的教學產生積極的影響。從本質上說,地方性知識是一種實踐性知識,是人們的一種實踐智慧,這種知識與智慧既是在實踐中誕生的,又凝練和滲透在實踐中,它所呈現的不是概念、原理、原則等知識塊,而是具有彌漫性與飄散性的文化。[9]地方性知識脫離了實踐,便難以煥發較強的生命力。而信息文化具有較強的虛擬性,有別于現實生活。近年來,鄉村學校的教學設施在國家支持下有了明顯的改進,鄉村教師也能利用電腦、投影儀等手段來輔助教學。這些信息技術使教師們能夠虛擬展現情境,不失為一種進行地方性知識教學的手段,學生也能更加快捷地接收知識。但作為實踐性知識的地方性知識,其教學更需要鄉村教師們的智慧,僅僅通過畫面呈現等一系列教學手段過于簡單直接,不足以體現地方性知識的價值。
3.地方性知識教學思維的齊一性
信息文化易將教師的教學思維引入齊一性,造成教師教學思維的固化或簡單化。馬克斯·韋伯指出,現代技術本質上是一個“去魅”的過程,然而今天的數字化把這一過程推向了極致——齊一化、場域虛擬化。[10]當下存在一種情況,即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會在網絡上查找一些現成的教學設計,依樣畫葫蘆復制粘貼下來。在這種“便利”之下,教師不用進行復雜的思考,同樣能夠完成教學任務,但這種方式顯然不會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的教學環境等一系列問題。地方性知識的教學恰恰需要結合實際的教學需要,對于需要積極進行地方性知識教學的鄉村教師來說,在齊一性思維方式的影響下就更不可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地方性知識的表達形式具有敘事性、零散性,其探究形式為經驗型思維與神秘型思維,其檢驗形式為價值檢驗、效果檢驗。控制外部世界、追尋生活意義是地方性知識生產的基本旨趣。[11]僅僅依靠現有信息是斷然不行的,地方性知識所帶有的思維特殊性是網絡資源所滿足不了的。具體的教學依然需要鄉村教師經過有效思考,結合鄉村地方性知識的特點,構思出具體的教學過程。
三、信息文化時代鄉村教師地方性知識教學的對策
面對信息文化時代鄉村教師地方性知識教學存在的問題需結合鄉村教師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尋求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以便有效改善鄉村教師地方性知識的教學。
1.貼近鄉村生活,樹立積極的地方性知識教學觀念
在信息文化的影響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易依賴現成信息,追求快捷新穎,對地方性知識的認同感較低,從而造成了地方性知識教學的困難。地方性知識不能夠吸引學生,甚至于教師也對教學地方性知識也提不起興趣,甚至持有消極的觀念。貼近鄉村生活,樹立鄉村教師積極的地方性知識教學觀念,是促進鄉村教師地方性知識教學的關鍵所在。鄉村教師與學生所長期經歷的鄉村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需地方性知識才能解決的問題,鄉村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運用相應實例,營造出適合進行地方性知識教學的環境,及時捕捉課堂中能夠開展地方性知識教學的機會。在學生能夠感受到地方性知識的價值下,鄉村教師也能更為主動地開展地方性知識教學。鄉村教師應重視地方性知識教學,樹立積極的地方性知識教學觀念,促進自身發展。地方性知識并不是落后的代名詞,教師的觀念也會影響學生的觀念,教師的地方性知識教學,能夠引導學生形成積極正確的觀念,使其不至于在時代潮流中淹沒自我。
2.結合學科特色,優化地方性知識教學手段
不可否認,信息文化對地方性知識教學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鄉村教師地方性知識教學需要應對沖擊的著力點,這個著力點可在具體的學科教學中尋找。鄉村學生在生活中常接觸地方性知識,例如: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對自然、農業的描寫,鄉村學生更能夠產生情感共鳴;在地理學科教學中,鄉村學生更能切實體驗到土壤的區分等一系列實際的問題。信息技術的發展雖然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使得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打破時間與空間的距離,在教室的方寸之間發揮出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地方性知識的教學不應局限于教室的方寸之間。地方性知識貼近于鄉村教師和學生們的經驗世界,但還需要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提煉,具體落實到學科中去,促使地方性知識有效發揮出對鄉村學生發展的積極影響力。地方性知識的有效教學可針對每個學科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改善地方性知識“虛無縹緲”的狀態,使學生也能切身體會到地方性知識與自身發展的緊密聯系,結合具體學科特色開展地方性知識教學,促使鄉村教師尋求適用的教學手段,從而避免信息文化所帶來的教學手段簡單化問題,優化教學手段。
3.加強對話,深化鄉村教師地方性知識教學思維
在信息文化的影響下,鄉村教師的教學思維逐漸變得簡單化、齊一化,教學過程設計常常依靠網絡資源或者其他教輔材料。地方性知識的教學是現成資源所不能解決的,需要教師的教學智慧,根據不同的具體情(下轉第125頁)(上接第127頁)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深化鄉村教師地方性知識的教學思維可通過加強對話來解決。其一,可加強與專家學者的對話。組織鄉村地方性知識教學的培訓活動有利于加強鄉村教師與專家學者的對話,為鄉村教師提供解答疑問、尋求指引的機會,促使鄉村教師認識到自身不足,在改進中不斷深化自身教學思維。除了依靠培訓,更為重要的是鄉村教師自身的努力。其二,可加強鄉村教師之間的對話。地方性知識的教學在其本地更有意義。鄉村教師之間的地方性知識教學反思與研究,是鍛煉鄉村教師地方性教學思維的重要方式,可促進鄉村教師加強積極思考,并可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完善。其三,可加強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對話聯系。學生與家長的反饋有利于教師改善自身的教學,以推動鄉村教師地方性知識教學思維的深化,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地方性知識學習的積極性。
四、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文化的影響逐漸深化到當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這一時代潮流下,鄉村教育的發展面臨信息文化所帶來的挑戰,作為鄉村教育發展關鍵力量的教師,應重視鄉村地方性知識的教學,貼合鄉村實際生活,積極應對信息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有效提高自身教學質量,促進鄉村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肖峰.信息、文化與文化信息主義[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0,32(2):86-92+128.
[2]趙躍,周耀林.國外信息文化研究綜述[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41(2):109-126.
[3]魏鋼,代金平,陳純柱.信息文化涵義探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1):5-8+48.
[4]張輯哲.論信息效應與信息文化[J].檔案學研究,2011(6):6-8.
[5]張輝,吳柔.地方性知識的知識觀問題[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8(S1):33-36.
[6]安富海.地方性知識的教育意蘊[J].社會科學戰線,2014(2):210-214.
[7]成星,黃正泉.試論信息文化對教育的作用[J].高等農業教育,2011(10):25-27.
[8]沈曉燕,李長吉.農村中小學教師地方性知識的現狀調查及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4(3):38-42.
[9]成尚榮.地方性知識視域中的地方課程開發[J].課程·教材·教法,2007(9):3-8.
[10]毛華濱.數字化的人文反思與人文走向[J].云南社會科學,2007(6):72-75.
[11]潘洪建.地方性知識及其對課程開發的訴求[J].教育發展研究,2012,32(12):69-73+78.
責任編輯:張正吉
[作者簡介]權琪,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