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各國聯系日益密切、交流活動日益頻繁的大背景下,我國外語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與迫切性日益突顯。但由于語言間不同規則體系的影響,語言學習者在進行相關目的語學習過程中,總會出現諸如語法掌握不精或對語言規則使用不當等情況。然而,已有研究表明,語言之間既存在相似性,亦存在差異性,因而學習者通過一定策略可以成功掌握一門語言。相關研究表明,學習策略培訓對于英語學習者語言學習具有一定的積極效果。自我監控策略,作為學習策略的一種,其有效性也不斷得到驗證。
關鍵詞:學習策略 元認知策略 自我監控策略 概念整合理論 目的語語法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6-0177-04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外對學習策略的研究不斷深入;同時,元認知策略的研究愈加成熟,包括自我監控策略的相關研究。然而,在對國內外有關自我監控策略的文獻的梳理過程中,筆者發現,國內外多是將自我監控策略同某一語言技能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朱志敏,程素萍,2006;張曉勤,2008;王學鋒,2016;Kaminsky,etal,1993;Asha K.Jitendra,etal,1997),也有將該策略與具體的語言學習項目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石運章,2014),也有驗證自我監控策略有效性的研究(朱志敏,程素萍 2006;Kaminsky, et al 1993;Asha K.Jitendra, et al 1997;等),而將該策略同語法學習項目相結合的研究尚無。因而,筆者將根據概念整合理論探析自我監控策略對英語語法學習的可行性。
一、概念界定
1.自我監控策略
自我監控策略是元認知策略的一個子策略,包括自我監控和自我調節兩個部分。從自我監控層面看,該策略是基于一定的監控假說提出的。根據Krashen1981年提出的監控假說,他認為“學習者可以運用已學到的語言知識對自己的語言行為進行監控”。但他也指出,要想實現對自己語言行為的監控,還需要兩個前提,即學習者要重視語言的準確性,也要了解相關的語言規則,在滿足這兩個前提下才能實現對語言行為的監控。由于監控概念的抽象性,在落實到指導具體監控行為時,則具化成可被學習者理解的學習行為指南,這就是自我監控策略。自我監控策略包含自我修訂與自我糾錯這兩個子策略。
2.自主學習
關于自主學習的概念,最早是由Holec于1981年提出。他認為,自主學習指的是學習者“控制自己學習的能力”(Holec,1981),必須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但后來隨著相關研究不斷深入,其他學者提出了關于自主學習的不同看法和觀點,如Little認為自主學習是學習者“批評性反思、作出決定、獨立行動的能力”(Little,1991:28),并指出這一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習方式和知識遷移方面。同時,Little還指出不論是合作學習還是獨自學習,要想成為自主學習者就需要學習者具備自我計劃、自我監控、自我評估的能力。但不論自主學習的定義如何,它都強調學習者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強調學習者具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3.自我監控策略與自主學習的關系
國內自2004年開始強調自主學習的重要性以來,開始有意識將元認知策略與自主學習結合起來進行相關研究,研究成果頗豐。有從元認知策略與自主學習整體出發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倪清泉,2010;邵思源、趙蓉,2011;等);也有從元認知具體策略出發研究該具體策略與自主學習之間的關系,如自我監控策略與自主學習之間的關系(Kaminsky,etal,1993)。相關研究表明,元認知策略與自主學習之間具有一定的互動關系,而互動關系的強弱受到諸多變量的影響。在驗證這一關系的同時,自我監控策略作為元認知策略的一個部分,其與自主學習之間的關系也有相關文獻進行驗證。如邵思源、趙蓉對20名成人進行元認知策略培訓,培訓前后測的有關自主學習能力與元認知策略的相關性分析的圖表數據顯示,元認知策略與自主學習能力之間的相關系數為r=0.152且P<.05,其相關性達到統計意義。其中,自我監控策略與自主學習能力之間的相關系數達到r=.399,呈中度相關,且P<.01,說明該相關系數具有統計意義。換句話說,這些研究成果表明,自我監控策略對自主學習是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因而從理論上看,英語學習者進行語法自主學習時,自我監控策略能幫助學習者進行語法自主學習,但也須注意自主學習對學習者語法自主學習在能力、意識和觀念上的阻礙作用。現結合概念整合理論對自我監控策略對學習者語法自主學習的可行性進行分析。
二、概念整合理論
概念整合理論是由Fauconnier提出,它是在Fauconnier 于1985年提出的“心智空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Fauconnier認為,心智空間是“小的概念包”,為臨時語言交際服務;但由于“心智空間”本身的局限性,即它難以解釋一些語言現象,因而又提出將兩個心智空間進行整合的想法和概念,這就產生了概念整合理論。概念整合理論認為,人在進行思維活動時,至少涉及四個空間,即兩個輸入空間、一個類屬空間和一個融合空間。相關研究表明,通過概念整合理論,能夠很好解釋一些語言現象或者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不同語言規則體系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等,比如漢語中的偏正結構與英語中的定語從句,以及“red”這個單詞的不同用法,等等。
三、漢英語法規則異同
單詞是構成句子的基本單位,而句子則是構成語篇的基本單位,因而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除了注重詞匯積累外,還需要關注漢英兩種語言其句子基本構成單位—單詞—的詞性及相關用法,這主要是由于語法其實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為詞法,二為句法。在句子表達中,單詞用法失誤也會造成詞不達意或難以理解。同時,由于漢英語法規則的建立是基于其各自語法構式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因而通過對這兩種語言異同點的把握,以及進行有意識的監控,能幫助EFL學習者更好地習得目標語。
(一)漢英語法規則上的相似性
1.漢英詞法相似性
詞法指的是語法規則中對不同詞性的詞所規定的用法和功能的一套規則體系,換句話說,它是根據單詞不同詞性進行功能和用法的規定。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句子表達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考慮到詞法規則和句法規則。這些規則是語言學家們通過對以往收集的語料總結出來的。與此同時,通過對不同語言的研究,研究者們發現,語言之間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一定的差異性。其中,語言相似性的表現之一便是詞性劃分上的相似性。比如名詞、動詞、形容詞,它們在漢英兩種語言中詞/單詞的詞性劃分上是相對應的,用法也具一定相似性,比如漢英兩種語言中的動詞和形容詞。
在漢英兩種語言中,動詞都是用于對某一動作行為的描述。從詞法上說,漢語中的動詞也有兩種:一種接受事者,另一種則是不接受事而直接描述動作主體的行為或是對事件進行描述的。而英語中,動詞可分為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從英語動詞詞法上說,及物動詞后面必須接動作對象,而不及物動詞后面不可接動作對象。而從漢英兩種語言動詞結構看,常見的是[Sub.+Vt+0]和[Sub.+Vi]。如:
他來了。
He has come.
小李在踢足球。
Mr.Li is playing football.
而就形容詞來說,漢語中形容詞的功能是修飾名詞,說明被修飾成分的屬性、特征等;而英語中的形容詞功能也是用于對某一人或事物或地點場所等的一種屬性或特征等方面的修飾,其修飾對象也是人、事物、地點場所等,并且該語言中對形容詞詞法的規定是將單個形容詞用于修飾名詞成分時,形容詞須放在被修飾成分之前,即放在名詞之前。從兩種語言中形容詞用法的結構上來看,二者都是[Adj.+N],如漢語中“新鮮的水果”對應英語中“fresh fruits”。其中,“新鮮的”和“fresh”屬于兩種語言中表達相同意義的形容詞,用于修飾表達兩種相同事物的名詞。
通過對兩種語言中的動詞和形容詞的對比分析不難發現,漢英兩種語言在詞性劃分、詞法規則使用方面的確有相似性。
2.漢英句法相似性
句法相似性指的是語言表達順序和成分組合上的相似性。漢英句法上的相似性常表現為句子結構和功能上的相似性,這使學習者對英語的習得成為可能。漢英句法構式上的相似性主要體現在句子基本結構上的,即遵從[Subj V Obj]、[Adj N]、[Subj V Obj1 Obj2]等的構式。如漢語在表達“我洗過手了”與英語的“I have washed my hands”;“小王送給小李一本書”與“Mr.Wang sent Mr.Li a book”等。
(二)漢英語法差異性
1.漢英詞法差異性
詞法在語言表達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雖不同語言的詞法具有相似性,但也存在差異性。如前所述的有關動詞和形容詞的詞法規則,雖然二者具有相似性,但是二者詞法之間的差異性也不容忽視。
就動詞來說,漢語中動詞的用法較為靈活,可做動詞用表示動作行為,也可充當主語或賓語,做名詞用,且無詞形變化標記;而英語中的動詞用法與之相比有著明顯差異。英語中的動詞除了對動作對象有明確規定外,對動詞在不同時態下的使用形式也有明確的規定,目的是為了標示事件或者行為發生的時間特性。不僅如此,對于相應詞形變化的規則也有著不同的限制要求,如在表達一般現在時的時間概念時,用動詞原形;在表達過去發生的動作行為或是事件時,用一般過去時;在表達某個已經發生的動作可能會對未來產生影響時用現在完成時或是過去完成時;等等。這些不同時態標記的使用能夠很好向聽話人或是讀者傳達動作發生的時間。而漢語中動詞的時間觀念是同空間整合的,通過對當下語境或是文字語境的理解,母語為漢語的人不需要明顯的時間標記也能夠理解事件或行為發生的時間概念,并且動詞本身無需任何詞形上的變化。
除了關于動詞詞法本身的差異外,漢英兩種語言的詞義和詞性也會隨著語言的演化而發生一些變化,使漢英語言中原表達相同概念的詞變得詞義或詞性和用法上的不對等現象。比如,漢語中“百度”,原是指稱一種搜索引擎的名詞,后來隨著網絡的發展,使得“百度”一詞也可做動詞用,表示在百度搜索頁面進行檢索。英語中的“pedal”既可做名詞,意為“腳踏板”,也可做動詞用,意為“踩腳踏板”。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于在表達相同事物概念的名詞詞性的擴展程度是不一致的。如“腳踏板”一詞——漢語中的“腳踏板”,目前僅用于指稱該類事物,做名詞用,而英語中的“pedal”既可做名詞用,也可做動詞用。因此,在記憶相同詞義的不同語言形式表達時,還需注意兩種語言單詞的詞性標記都有哪些。
除了單詞本身詞性標記上的差異,在詞性轉用過程中單詞本身轉化上也存在一定差別。如漢語中用動詞短語或短句進行名詞化表達時,并不需要經過詞形上的變化,這主要是因為漢語本身是一種無詞形變化標記的語言,而英語則不同。將英語動詞或動詞短語做名詞用時,需要考慮到詞形變化。如:
寫作業使他很開心。
Writing his homework makes him happy.
上述兩種語言表達中,“寫作業”這一動詞性短語做名詞用。漢語中,“寫作業”這個動作表達在形態上是“寫”的原形,無任何變化,但英語中,其對應表達為“writing his homework”,“writing”的原形為“write”,為動詞,這一原形不可直接做主語。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英語語言明確規定,一個句子不能同時用兩個動詞原詞(除個別用法外);另一方面是由該動詞短語在句中所充當的成分決定。因而,若將“write his homework”做主語時,需要發揮英語中“-ing”的作用,使得“write”經過變形后,即在“write”后加上“-ing”標記,便可做名詞用。這種標記在漢語這一無詞形變化標記語言中顯得十分明顯。
2.漢英句法差異性
盡管漢英句法存在相似性(郭晶晶,陳寶國,571-575),但是也存在差異性(耿立波,572-585)。一方面體現在部分句法結構上的差別,如表達定語成分的從句。在漢語中,所謂的定語從句其實叫做偏正結構,被修飾的部分位于修飾成分之后,其標志詞通常為漢語中的“的”字,有時會省略被修飾的部分。而英語則相反,即起修飾作用的從句通常放在被修飾部分之后,并有先行詞標記。如漢語“那邊吃飯的是我爸”這個句子,被修飾的部分是“人”,即后面所指“我爸”;而英語中,在表達相同意思時,句子表達為“The one who is eating is my dad”,其中,被修飾的部分為“the one”,修飾成分“who is eating”位于被修飾成分“the one”之后,并且有明顯的定語從句修飾標記“who”。
不僅如此,由于漢英兩種語言及其背后文化的影響,在表達形式上,漢語注重意合,而英語則注重形合。在英語表達尤其是書面語的表達需要注意形式上的完整性;而漢語則不同,這是由于漢語注重簡明達意,即使是短句也能夠為聽話者所理解。
四、自我監控策略對英語語法學習的可行性分析
如前所述,要想掌握并熟練運用英語語法,需要學習者對漢英語法的異同點進行有意識的監控訓練。通過不斷的策略訓練,強化練習,提高英語語法運用的準確性與自動化水平。
(一)自我監控策略與詞法自主學習
詞法上的相似性與差異性表明,不同語言即使有相同的詞來表達同一事物,這種同一性能夠幫助語言學習者學習目的語詞匯時,能夠很好記憶單詞詞義。但同時,不同語言單詞詞性劃分上的差異性以及單詞詞性的多樣性,會使不同語言在詞匯表達上難以找到詞性與詞義完全對應的單詞,即出現所謂的單詞在詞義、詞性和用法上的不匹配現象。
根據概念整合理論,若要對該類現象進行處理,需要學習者進行有意識的配對比較,找出詞與詞之間的差異性,并對這種差異性進行有意識的記憶歸納,監控掌握情況等,從而在進行語言輸出時,能根據所歸納或所學到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監控,指導語言輸出。如前文中動詞和形容詞的分析比較,學習者在自主學習詞法時,要有意識地在腦海中對不同語言表達相同概念的詞在詞義、詞性、用法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將這種配對成功部分進行歸類。
通過分析漢英部分詞法不難看出,漢英詞法上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性。漢英詞法間的相似性易于二語習得者進行母語詞法的遷移;漢英詞法間的差異性,多表現在英語動詞詞形變化規則的多面性上,即既有根據時態對動詞作相應的變形,又有根據行為主體作動詞主謂一致性的變化,等等,但所有這些通過自我監控策略,是可以實現成功掌握的。
根據概念整合理論,學習者的二語習得會涉及四個空間,如前所述。就漢英詞法規則的相同部分,二語習得者通過將漢語詞法規則同英語中相應的詞法規則進行配對比較,找出二者之間的相似部分,則利于學習者進行目的語相關詞法的習得;而兩種語言相關詞法規則不匹配的地方,需要語言學習者將其放在腦的所謂的融合平臺中做歸納、總結和整理,從而幫助學習目的語。
(二)自我監控策略與句法自主學習
不同語言之間在句子結構上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個性。共性部分多是一些基本句子結構上的相似性,而這種相似性能夠幫助學習者進行目的語學習,掌握相關句子結構的構成規則。除了基本句子結構上的相似性,不同語言間的差異性也是語言規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如前邊所舉的定語從句的例子。漢英兩種語言在句法結構上的差異性就決定了學習者在進行相關目的語語法學習時,不僅要學會這種差異性,還要在輸出或作語法歸納時監控漢英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性,更好地進行目的語輸出。
如前所述,每種語言都有名詞、動詞等,這些不同詞性的詞用法大同小異。而在組織句子過程中,除了關注詞法,還需注意句法,即句子基本結構是否符合目的語規范,句子表達形式是否符合目的語語法規則,如定語從句與虛擬語氣。
在英語表達中,定語從句是放在被修飾成分之后,且有時會伴有明顯的定語從句標記詞(如that,或which),而漢語則不同,其被修飾的部分放在所謂的定語從句之后,即漢語中所說的一種偏正結構。學習者在學習定語從句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兩種語言結構上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并作句子結構的分析,得出定語從句指的是什么,語義上有何特征,緊接著將這兩類句子進行歸類,對部分難以解釋的現象進行概念整合,歸納出最一般的語言結構規則和差異,這樣,在輸出過程中可結合所歸納的語法知識對輸出部分進行監控,保證輸出的正確性。
除了句子結構上的差異性,還需要關注漢英兩種語言在語言表達形式上的差異性,即漢語中由于注重意合,有時會不自覺地省略一些主語或是名詞作動詞用,又或者是隱藏邏輯關系,而所隱藏的邏輯關系有時會因讀者或聽者的理解不同而不同,這和英語形成鮮明對比。英語注重形合及表意結構上的完整性。比如漢語中“他不干,我干”這句話,譯成英語時有多種邏輯關系和語氣:讓步關系,轉折關系,虛擬語氣等。要想理解這些不同表達和句子的,讀者或聽者經常會先提取出漢語中的主語、謂語和賓語成分,再從英語中找到相對應的部分,將述詞成分加以歸類,組合成句子,但在組合句子過程中,聽者、言者或讀者會根據漢英兩種句子在表達形式和表意上的差異,進行整合理解,梳理出漢語表達的邏輯關系,從而保證對目的語的輸出。
五、結語
通過分析漢英兩種語言語法上的相似性與差異性,我們可以看出兩者的共性與個性。這也說明,對于二語學習者來說,成功地掌握目的語語法是極有可能的。在語法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通過自我監控策略,將漢語中的一些語法規則有意識地移用到英語語法的學習上,但同時也需注意,由于二者之間的差異性,需要二語學習者進行有意識監控,注意這些差異,在融合空間內對于不匹配的知識信息進行整合加工以指導輸出,從而實現英語語法的習得與運用。
參考文獻:
[1]陳愛平.英語自主學習中自我監控策略的培養[J].教學與管理,2013(24).
[2]陳玲芳.高中生自我監控能力與英語學習成績的相關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5.
[3]沈翠萍.微變化視閾下自我監控策略教學對英語學習者口頭報告水平的影響研究[J].外語與翻譯,2016,23(3).
[4]史珊珊.英語語言思維中自我監控能力的調查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5]李麗君,賀凱達.英語專業學生自我監控能力調查分析[J].孝感學院學報,2011,31(1).
[6]李璐.自我監控策略在高職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2.
[7]李妮.初中生英語寫作的元認知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8]朱志敏,程素萍.在英語聽力學習策略訓練中培養中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個案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20).
責任編輯:張正吉
[作者簡介]姜霞,哈爾濱師范大學公共英語教研部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