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展陳是博物館工作的核心內容。專業博物館展品展陳必須注意多樣化原則,豐富多樣的展陳方式是提升展品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的重要手段。中國彩燈博物館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彩燈”專題博物館,其多樣化展陳實踐有效提升著博物館的文化影響力。
關鍵詞:博物館 展陳 彩燈 多樣化
博物館具有收藏、展陳、研究自然和文化遺產的專項職能,是為群眾共享的文化匯聚與傳承中心。專業性博物館因展品類型相對統一、主題相對明確、信息相對豐富,成為社會廣大群眾接受專業知識教育和文化熏陶的重要場所。中國彩燈博物館位于四川自貢,具有25年專業展陳中國民間彩燈和自貢彩燈的歷史。到目前為止,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以“中華燈彩”為收藏和研究對象的專業性博物館,是自貢建構“南國燈城”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基礎。
社會廣大群眾對文化的接受和消費具有多樣化訴求,中國彩燈博物館通過不斷收集專業展品、改善陳列內容、拓寬展陳方式,從確立藏品的文化主題入手,合理運用多樣化展陳原則以彰顯中國彩燈博物館的“彩燈”主題,有效提升博物館的文化藝術影響力。
一、展陳主題多樣化
展覽陳列是博物館工作的核心構成內容,是博物館實現文化傳播職能的載體與橋梁。為宣傳中華彩燈文化,中國彩燈博物館在傳播彩燈歷史文化知識與展示傳統制造技藝的同時,力求充分展示彩燈與廣大民眾社會生活之間形成的諸多文化藝術關聯。
(一)展陳內容的典型性
立足本地優勢,合理運用地域文化元素彰顯中國彩燈博物館的“自貢彩燈”主題,可以充分展示彩燈的藝術價值。以“自貢彩燈精品專題”為例,該廳涉及4個展廳陳展,陳列著新時期以來歷屆自貢燈會遴選出的10余組膾炙人口的獲獎彩燈作品。如以利用電腦數碼控制技術,根據神話《荷花仙子》的故事制作的大型水上燈組《荷花仙子》;用數萬件瓷器捆扎的《龍鳳呈祥》燈組;用30多萬個蠶繭粘制的《龍飛鳳舞》燈組;用10余萬只青霉素藥瓶捆扎的《孔雀工屏》燈組;用玻璃吹塑工藝制作的《歲寒三友》燈組等等。這些燈組較為全面地展示了當代“自貢燈會”在彩燈題材和內容上的巧妙構思,材料選擇和工藝施制具有獨創性。觀眾任何時候來到自貢,來到彩燈博物館,都能領略到自貢彩燈的藝術價值。
(二)展示文化的包容性
作為主題鮮明的專業博物館,中國彩燈博物館既充分地彰顯著地域特色文化,同時也廣泛地吸納著全國各地風俗獨特的異鄉文化,使來自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觀眾,都能夠在館內找到閃耀在彩燈之上的文化歸屬和價值認同。就展品收藏和陳列而言,一直注重選取全國各地代表性民間彩燈,以此體現展陳文化的包容性。在做好靜態性工作的同時,盡可能地讓館藏彩燈活起來。常規性展覽和流動性展覽相結合,最大限度地吸引民眾走進博物館。為此,彩燈博物館堅持“面向社會、服務群眾,以燈為媒,友鄰天下”的服務理念,通過一系列開放性活動,吸引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到博物館展陳品的“文化解說”活動中來。其中,重點與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攜手合作,形成地方博物館文化宣傳聯盟陣營。在整合區域博物館特色優勢的資源體系的同時,有效提升經典藏品的文化價值和藝術潛力。
(三)展品意義的深刻性
針對展陳的全國各地的代表性彩燈,下面分別就其藝術特點、造型特征、使用材質、制造工藝等內容作充分的介紹。自貢彩燈文化歷史悠久,自古就有“半城青山半城樓,彩燈輝映碧水流”的美譽。如何將歷史文化更好地展現給參觀者,這是中國彩燈博物館所有工作人員面臨的問題。在“2018中國·自貢‘一帶一路詩歌之燈點亮世界國際詩歌周”活動中,20位著名國外詩人和數十位國內著名詩人走進中國彩燈博物館。在中外彩燈風情廳,一個加拿大詩人問解說人員,為什么栩栩如生的動物燈中沒有貓燈,工作人員耐心地向她講解了中國十二生肖的來歷和動物燈制作工藝,外國游客聽得如癡如醉,嘖嘖稱贊。
通常情況下,解說人員對提升博物館文化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博物館一貫重視提升解說人員的專業素養,引導他們專業化、理論化、學術化地講解中華彩燈的藝術特征、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深刻發掘彩燈展品背后的故事,并講好這個故事,可以有效提升彩燈博物館的文化影響力。
二、展陳媒介多樣化
為體現展陳主題多樣化原則,充分表現中華彩燈蘊含的豐富寓意,在遵循展品陳列的科學性、展業性、特色化的前提下,在展陳媒介多樣化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
(一)展陳環節的互動性
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必須最大限度地發揮廣大群眾的參與熱情。群眾在親身體驗中感受文化的存在,才能在時代的變遷中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特殊魅力。鑒于此,中國彩燈博物館設置了一系列互動交流、親身體驗的項目,讓觀眾能夠充分地參與到展品的陳列和解說中,找到文化學習和傳承樂趣。
近年來,彩燈博物館利用寒暑假期開展了面向自貢市中小學校的系列開放活動,此項舉措有效促進了當地群眾的參與積極性。其中“我是彩燈小小宣講員”海選活動,全面調動了自貢本地家庭、學校、社區及各類媒體的參與熱情,有關彩燈的歷史文化知識得以有效傳播。同時,博物館以提高館內工作人員素養為切入點,組織工作人員深入研究和撰寫相關解說文案,將有關中國彩燈的系列知識不斷地通俗化、大眾化,以吸引更多的關注度。
(二)展陳空間的綜合性
專業博物館展陳范圍不能僅局限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應將博物館搭建成文化交流的平臺。近年來,在每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前后,彩燈博物館都會舉辦各種文化展演、宣傳和紀念活動。條件允許時,則聯合兄弟單位舉辦藏品聯展。相關活動推出的新展品、宣傳的新知識,不斷地豐富著本地觀眾的文化視野,使博物館主動服務社會的文化教育職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技術讓博物館以往封閉式的場所變成開放性空間,成為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博物館以微信公眾號建設為基礎,通過網絡實現的虛擬參觀逐漸引入,讓大眾可以通過公眾平臺主動融入博物館的各項工作中。該舉措不僅提升了博物館的文化影響力,也豐富了關注者的業余文化生活。
(三)虛擬化增添藝術魅力
當前,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新媒介正在突破博物館既有的“櫥窗藝術”,使博物館的展品越來越體現出全方位、整體性與開放式的文化特征。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現代科技手段必須成為博物館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利用這些現代技術,博物館的文化主題可以適應觀眾越來越復雜的文化消費需求。如嘗試運用數字技術、VR技術,通過圖片和視頻形式,可以更為直觀地講解彩燈的歷史文化和藝術背景。另外,針對兒童喜歡看漫畫的天性,在陳列設施中增設了一個以互動式動畫形式展現的專欄,既能最大限度地贏得兒童的關注,也能贏得家長的集體點贊。
三、結語
作為傳承和傳播歷史文化的重要場域,博物館所承載的使命自不用贅述。中國彩燈博物館實施的專業博物館多樣性主題展陳探索,則是在新時代歷史條件下為切實提升展陳效果而正在進行的有益嘗試。對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來說,則必須以更為積極的心態、更為專業的眼光、更為精深的研究來適應這些新的變化。
參考文獻:
[1]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尹婷.對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的思考[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02).
[3]王維東.淺談博物館對民俗文物的保護與利用[J].中國民族博覽,2017(12).
[4]陳英.歷史類博物館陳列展覽與陳列設計的思考[J].才智,2014(04).
[5]梁川.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的地域美術——以自貢彩燈為例[J].藝術探索,2008(10).
(作者簡介:侯梅,女,本科,中國彩燈博物館,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民間彩燈)(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