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前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基礎部分,與其他年齡段的教育有不同的屬性與特征。圍繞學前教育的本質與任務,對當前我國學前教育存在的誤區與問題進行剖析,探討實現學前教育本質的有效途徑:轉變教育觀念,給孩子自由發展的機會;讓兒童在游戲中學習知識;發現兒童的力量,發展兒童的自主性。希望能夠為教師和家長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學前教育本質 兒童觀 幼兒的主動學習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6-0206-02
近二十年來,學前教育觀念發生很大的轉變,以兒童為中心,重視兒童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現代兒童觀的重要體現,也是當前學前教育活動的參考標桿,對于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有重要意義。但如何落實科學的兒童觀,正確認識學前教育的本質,仍需相關部門深入思考。
一、學前教育的本質與任務
關于幼兒教育的本質,蒙臺梭利和盧梭等都認為教育應該順應幼兒的天性,讓幼兒在自然教育中遵循自身的生長規律健康成長。大多成人認為幼兒還小,處于什么都不懂的階段,其實恰恰相反,兒童擁有一套獨特的跟這世界聯系的系統,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認識這個世界。因此,學前教育的本質在于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在學前教育活動中,只有認清成長的概念,確定了培養教育目標,才能從多視角選擇教育的內容與方法。
傳統的觀點認為,幼兒園的任務是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為家長工作、學習提供便利條件。南京師范大學劉曉東教授認為,由于學前兒童正處于身心發育成長的初始階段,因而身心發育是學前期最重要的任務。
二、當前教育的誤區
1.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當前應試教育背景下,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有機會接受更加優質的教育,加大了幼兒學前教育階段的教育力度,如幼兒園小學化、讓孩子參加各種興趣班、比賽等。這種畸形化的教育使幼兒失去了應有的童心與童年樂趣,同時也加大了兒童生理和心理壓力。家長所謂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實質上剝奪了孩子自然成長的機會,將兒童視為自己意愿的執行者。由于家長望子成龍,讓幼兒背負了他們這個年齡難以承受的壓力。在這種高壓環境下,兒童無法自由發展、主動學習,同時也嚴重地扭曲了學前教育的本質,學前教育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兒童也無法健康成長。
2.灌輸式教學
目前很多幼兒園的課程設置雖然符合國家基礎教育相關規定,但是在實施中卻忽略了兒童的主體地位,以教師講解,幼兒傾聽的灌輸式來教學,養成了幼兒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認真傾聽等不良學習習慣,導致他們小小年紀就對學習產生厭倦。學前教育重在啟發和引導,教師教育的任務并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到幼兒的頭腦中,教學方式也不是教師“一言堂”。學前教育強調幼兒的主動學習,通過實際操作獲取經驗,習得知識和技能。
3.重集體活動,輕游戲活動
朱家雄教授指出,“迄今為止,在教育實踐中,占主要地位的仍然是這種傳統的學科課程”。當前,雖然生活活動、活動區活動已經和集體教學活動一樣被列入了日常教學計劃中,但教師為了突出自己的教學技能,讓班級更加秩序化,往往沒有真正將區域活動列入自己的教育工作計劃,且知識技能類學習較多,教師發起的活動超過了幼兒自主活動,同時對幼兒的個別關注也很少,雖然教師也想成為兒童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但實際上教師對活動的干預性很強,這種低結構、高控制的活動模式泯滅了兒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探究性。
4.成人的包辦代替
目前,大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中長輩對孩子的溺愛讓兒童成為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喪失了自我成長、自我發展的機會。而在幼兒園,教師為了讓自己的工作更加簡便、有序,幼兒的生活環節被老師勤勞的雙手整理得井然有序,這些看似平常的替代與消極保護,對于幼兒成長并非好事,成人用“勤勞”換來的是幼兒的“懶惰”,同時也剝奪了兒童親身體驗、自我成長的機會。
三、實現學前教育本質的有效途徑
1.轉變教育觀念,給孩子自由發展的機會
轉變傳統教育觀念的關鍵在于改變對孩子的看法,即正確認識兒童,形成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這需要教師和家長同時努力。教師要在活動中發現兒童的潛力、找到兒童的興趣,給兒童提供一個自由成長的環境,讓孩子在愛與自由、規則與平等的環境中發展、構建自我,成長為完整的人。家長要站在兒童的角度,從兒童的視角來看待問題,給予兒童更多的權利,逐漸培養幼兒的自主能力。兒童的成長歷程就是不斷創造自我的過程,擁有了自我才會擁有愛的真正力量。
2.讓兒童在游戲中學習知識
游戲是兒童教育活動的主要方式,也是兒童與周圍世界相互作用、主動學習的基本方式。通過游戲,幼兒可以學習知識,積累經驗。兒童游戲的過程就是主動探索與學習的過程,“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是具有發展適宜性的學前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幼兒園教育中,教師要放緩教育節奏,關注幼兒,對區域活動重點指導,對游戲規則提出要求,為幼兒提供有挑戰性的活動與材料,讓幼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整合幼兒園課程各領域的技能,身心獲得全面發展。
3.發現兒童的力量,發展兒童的自主性
兒童是一個獨立的、有發展潛能的個體。他們的學習應貫穿于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而不只是在課堂上。為使幼兒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教師要成為研究者、觀察者,觀看幼兒的行為、語言和情緒,探究兒童行為背后的原因,發現兒童的力量,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四、結語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只是傳遞知識,而是以知識為工具創造生活、理解生活,并不斷地追求生活的意義,兒童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物質和精神的滿足感,產生豐富的幸福體驗。填鴨式的教育不僅使兒童失去自我體驗的機會,還束縛了兒童的思想與探究欲望。成人不該主觀定義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兒童對于自己的成長有決定權更有參與權。教育不是單一視角,不同發展階段的文化環境背景下對兒童教育會有不同看法和觀點,教育指向兒童的發展是動態的和不可概化的,而作為本質來說應該是有一定穩定性、普遍性和內核性的。
參考文獻:
[1]朱家雄.中國視野下的學前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程秀蘭.當代學前教育本質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143-148.
[3]李季湄.回到基本元素去[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0.
責任編輯:孫瑤
[作者簡介]曹云云,西安外事學院教育系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