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是具有“中國基因”的政治創造。概括來說,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體現在“四個特有”,即自覺地將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把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政治文化作為文化根源,充分發揮民主協商實踐的檢驗作用,以及以資本主義政黨制度為鑒,從而避免偽民主的特有優勢。
關鍵詞:新型 政黨制度 “四個特有”
中圖分類號:D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6-0211-02
新型政黨制度是生長于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只有先讀懂它的“中國特色”,才能理解好這一政黨制度。“中國特色”是指既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又結合中國國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政治文化,在構建過程中通過民主協商實踐的檢驗和吸取資本主義政黨制度發展的經驗教訓不斷完善自身。
一、將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是新型政黨制度的理論基礎。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政黨要與包括資產階級政黨在內的其他民主政黨進行聯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同時強調合作時,無產階級政黨要保持獨立性和領導權。列寧也指出,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前后都要保持同其他政黨的聯系,團結它們為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和建設貢獻力量。新型政黨制度既體現了這些思想,又充分考慮了國內實際,是一個區別于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的政黨制度。例如,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團結民主黨派作為一條堅定不移的方針,力求與有合作意愿的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一道商量問題、開展工作。但在團結同盟者工作上,毛澤東就非勞動者同盟者和工農勞動者聯盟提供了不同的策略及原則,提出黨同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黨的十二大對該方針又增加了“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八個字,標志著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關系“十六字”方針正式確立。“十六字方針”不僅成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也為新型政黨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長期堅實的思想基礎。新型政黨制度自覺把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詮釋了社會主義民主的真實性、廣泛性和持久性。
二、以特有的中華民族傳統政治文化為文化根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政治文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協商文化根植于傳統的政治文化,并從中汲取思想養分和文化碩果。“天下為公,社會大同”一直是中國人心中最佳的社會狀態和最高的政治追求,從春秋戰國到近現代,中國人始終為之不懈努力。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天下”為萬民共有,因而衍生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個人道德要求,這也是中華民族危急存亡之時中華兒女奮起斗爭的精神動力。《論語》等中國古代經典著作中蘊藏的豐富政治智慧和為政之道,時至今日仍有巨大能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協商民主作為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獨特、獨有、獨到的民主形式,其根源是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天下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異、和衷共濟等傳統政治文化。新型政黨制度扎根于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不斷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倡導不同階層和群體有序參與,尊重不同利益訴求,特別是對新興社會階層的吸引和團結,以與時俱進的態度促進民主政治可持續發展;不斷推動工作機制完善,搭建多種平臺,為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發揮更大作用創造條件,最大程度地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兼顧了社會不同階層多方面的具體利益,以最大公約數畫最大同心圓。
三、充分吸收民主協商實踐檢驗作用的特有優勢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多黨合作、民主協商一起建立發展起來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建立的“三三制”政權,就是一種嶄新的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成為執政黨后,民主協商這一優秀傳統貫徹進政權建設和治國理政當中。新中國成立初期,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新政協”,中央人民政府的建立及運轉在一定程度上踐行著“政治協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重視、歡迎各民主黨派及其他黨外人士在國家政權中發揮參政黨作用。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黨中央高度重視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發展,2015年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強政黨協商的實施意見》。此外,黨中央就黨外代表人士隊伍的建設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強調要把團結培養黨外代表人士作為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重要方面,形成黨治國理政的政治優勢,為加強政治領域的協商、發揚民主協商的優良傳統提供有力支持。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在長期實踐中探索總結出的政黨理論,不僅結合了中國國情,還經過檢驗證明了其正確性。可以說,新型政黨制度充分吸收了民主協商實踐的檢驗作用,既鞏固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又為世界政黨制度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
四、以資本主義政黨制度為鑒的特有優勢
協商民主興起于西方政治學界。21世紀初,協商民主理論傳入我國并得到關注和研究,為我國社會主義協商文化和新型政黨制度的構建提供了重要理論借鑒。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社會發展和意識形態存在差異,協商民主理論在中西方政治生活中也不盡相同,集中體現在協商民主理論的形成和實踐形式上。不同于資本主義政黨間平行和并列的關系,和政黨制度以競爭為主導,合作為競爭服務的運作方式,新型政黨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與多黨合作。第一,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多黨合作的首要前提、根本保證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包括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針政策。因此,新型政黨制度是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完成了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地位和關系的“中國式”創新。第二,新型政黨制度框架下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而不是在野黨或者反對黨,與中國共產黨在政治屬性上平等,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兩黨制或多黨制是完全不同的。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政治基礎、奮斗目標上是一致的,完全能以合作關系而非競爭或對立關系相處。因此,新型政黨制度絕非一黨制,也根本區別于西方的多黨制。
新型政黨制度與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相適應,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發展的成果,它的提出和發展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利于凝聚力量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利于在世界政黨舞臺講好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2.
[2]習近平.多黨合作要有新氣象思想共識要有新提高 履職盡責要有新作為參政黨要有新面貌[N].人民日報,2018-02-07(1).
[3]周云蓮.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世界貢獻:中國方案、中國范本、中國智慧[J].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2).
[4]郭俊.從“三新”看新型政黨制度的“中國智慧”[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8(5).
[5]何建春.新時代新型政黨制度:邏輯理路、價值通路與現實進路[J].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2).
[6]郭道久.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創造性的理論分析[J].統一戰線學研究,2018(3).
責任編輯:張正吉
[作者簡介]劉婧,西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