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具有劃時代的進步意義,并對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價值。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提倡人們要理性消費、適當消費,倡導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建立一種新型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既要尊重自然本身的內在價值,又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的物質精神需求。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生態思想 人民美好生活 建構
中圖分類號:X2 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6-0212-02
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重新審視了人和人、生產勞動與人、生態環境與人的相互關系,指出通過揚棄異化勞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從而實現人的本質的復歸。人與人之間的剝削和奴役關系被一種平等、互助的新型關系所取代,從而能公平、平等地共享生態資源與社會資源,在經濟發展時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克服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困境,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構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指導。
一、有關美好生活的論述
馬克思主義理論蘊含豐富的生態學思想,在實踐唯物主義指導下深度闡發了美好生活、生態平衡、資源共享和分配公平這幾個方面的內在關聯。
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認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真正實現并不在于單純地滿足自己物質欲望的消費行為,根本路徑是實現自己全方位自由發展的生產勞動。在以私有制為前提的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主要劃分為兩種形式:多數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為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不得不進行的求生存勞動和少數掌握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為了獲取利潤最大化而采取的擴張式生產勞動。不難發現,這兩種生產勞動都帶有異化色彩。在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視域中生產勞動具有獨特的理論特征,不但生產勞動具備著高度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同時還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勞動選擇權。與單純地滿足生存需要或追逐利潤的資本主義生產不同,馬克思生態思想視域中的生產勞動,給人們創造了更多的自由選擇權,人們不僅能通過具有創造性的自主生產勞動來滿足自身的各種需求,也能在勞動創造生活的過程中實現人的價值和意義,并獲取真正的快樂。
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指導下,我們可以感受到生態危機與社會危機,與人們對生態資源的不平等占有和分配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關聯。尤其是自文藝復興以來,隨著人類主體性的膨脹,在人戰勝自然理念的支配下不斷推進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人口驟增,資本的無限欲望不斷突破有限的生態環境閾限,且資本逐利的本性進一步加劇了生產與生態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為了滿足自身的私利,不斷提倡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使絕大多數人成了資本主義“塔輪磨坊生產方式”的一個部件,為了獲得最大的物質利益而不斷破壞生態環境并掠奪生態資源。任何人與自然之間的外在矛盾,都是人與人矛盾的外在表征。隨著人與自然矛盾的突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會變得日趨緊張和復雜。由此我們可以確定,倘若無法共享生態資源且進行公平分配,任何美好生活的實現都是異想天開。
二、妨礙人民美好生活實現的兩個困境
立足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透視當前的社會發展困境,制約人們美好生活實現的困境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生態資源環境的有限性與資本主義生產的無限性的矛盾。二是隨著消費主義價值觀的彌漫盛行,進一步加劇了人與自然生態之間的矛盾。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擴張,生態危機層出不窮。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是社會的基本建制。資本的使命是價值增值,獲取源源不斷的利潤是資本的最終動力。就像馬克思所說:“資本的合乎目的的活動只能是發財致富,也就是使自身增大或增值。”資本主義立足資本積累,不斷吮吸人和自然界的資源,資本家力圖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財富,他們不斷擴大生產方式以獲取最大化的資本積累和經濟利益,完全無視生態資源和環境的有限性,肆無忌憚地索取和破壞自然資源,不斷撕裂人與自然之間的代謝關系,致使生態危機成為人類發展進步的桎梏。隨著人與自然矛盾的突顯,也撕開了資本主義曾經對人們宣揚的美好生活虛偽的面紗。風靡的消費主義進一步激發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對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無疑雪上加霜。資本家為了疏通資本流通渠道,實現資本積累,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不斷鼓吹宣揚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的價值觀。消費不再是滿足人們的真實需求,而異化為“彌補自己那種單調乏味的、非創造性的且常常是報酬不足的勞動而致力于獲得商品的一種現象”。越來越多的人將消費看作是人生意義實現的唯一途徑,也把消費作為評判人生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而忽視了通過生產勞動去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意義,結果不但加深了人與自然的危機,也激化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使美好生活的實現愈加困難。
三、創造美好生活
1.重新確立生產勞動目的
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是生產勞動的基本目的,因此,一定要揚棄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資本邏輯。資本主義生產的過程也就是資本不斷增殖的過程,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真實的物質精神需求,而是通過剩余價值的積累進一步擴大再生產。因此,“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的規律。”在資本對社會生活的全面滲透下,資本家與勞動者都異化為資本的奴隸,而生產勞動也背離了最初的本質意義。所以,一定要讓生產勞動的目的回歸到滿足人們真實的生活需求軌道。立足于科學進步,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在避免技術意識形態化的同時,生產既環保又平價、耐用的產品,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們在物質產品中的勞動時間,從而使生產勞動者有充足的時間開展更自由的生活,進一步地豐富其生活形式。在生產勞動目的的真正回歸下,幫助人們從資本的枷鎖中解脫出來,消除人和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訴求。
2.鼓勵人們追求人生價值
資本主義宣揚虛假需求的價值理念不斷誤導人們去占有和消費更多的產品,而這種幸福的定義掩蓋著資本積累的血腥本質,人們受這種思想的誤導,不斷去占有和索取自然資源,來實現所謂的“美好生活”。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與這種錯誤觀念截然對立,它所倡導的美好生活是通過勞動真正實現人生意義和自我價值,從而獲得精神境界的滿足,而不再僅僅局限于索取和占有物質財富。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社會資源的不斷積累,人們不斷從物質生產勞動中解脫出來,大量自由時間的支配使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人們沒有必要再去參與物質財富積累的競爭,而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自身的人生價值、追求人生的真正意義,為實現真正美好生活而努力奮斗。
3.建立適當的經濟增長模式
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極限式”增長模式完全不同,提倡的是通過建立合理適當的經濟增長模式,保障生態環境得以良好的發展。而“極限式”的經濟增長模式盡管可以在較短時間內促使經濟快速的發展。為了解決這個困境,一定要建立合理適當的經濟增長模式,平衡生態環境與生產勞動之間的關系。因此,在發展經濟時一定要堅持兩個原則,既在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兼顧生態價值的基礎上發展經濟,要創新生態環境資源的配置方式,促使人們公平和諧地共建共享生態資源
參考文獻:
[1]顧燕峰.馬克思生活觀視域下人民美好生活的意蘊和路徑探討[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9(1):5-10.
[2]曲軒.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的美好生活[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5(2):37-43.
[3]宋芳明,余玉花.人民美好生活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新任務[J].思想理論教育,2018(2):44-49.
[4]金民卿,李張容.社會理想視域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差異融合[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1):23-30.
責任編輯:楊國棟
[基金項目]河南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五大理念”的內在關系研究(2020-zdjh-465)。
[作者簡介]劉雅蘭,上海財經大學博士,研究方向:當代經濟現實的哲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