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唯物史觀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人生存、發展境遇的思考和研究的觀點,構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哲學基礎和理論支撐。唯物史觀中對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認識,對現實的人地位的關注和重視,以及對人類社會交往中的普遍交往的理解,都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之源。堅持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哲學內涵。
關鍵詞:唯物史觀 現實的人 人類命運共同體 社會交往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6-0217-02
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大講話中曾多次提到關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點,同時也得到了很多國家的支持和響應。而唯物史觀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中的發展觀、主體論等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理論基礎。因此,要想真正地把握和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涵,首先要掌握唯物史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既超越了國家和民族的界限,又表達了對現實的人和對于實現人性解放的關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順應當前世界歷史發展的合理選擇,而唯物史觀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鱗次櫛比的思想地基。
一、唯物史觀中的“發展觀”理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哲學基礎
唯物史觀作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觀點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立場和基本方向。研究歷史唯物主義,首先要明確唯物史觀認為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而不是得力于某種神秘的意識形態發展的結果。在馬克思唯物史觀誕生之前,人們總以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以及某種神秘的精神因素來解釋歷史事件。造成的結果就是,長期以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撇開了人類史。而歷史唯物主義觀察社會歷史的角度則不同,唯物史觀在研究社會歷史的發展史時,探討的是現實的人從事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是如何推動歷史的形成,并繼續深層次地挖掘出世界形成發展的物質性本體,實現了歷史觀上的人類史的突破。
馬克思站在了世界歷史的視域中,科學地預測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幾個階段及其規律,并且指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沒有一種社會制度是可以永恒存在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而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形成過程中,唯物史觀也是構成其世界觀的重要依據。現如今,生產力的發展程度已經不同于往日,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驅使資產階級開辟了世界市場,世界交往日趨普遍化。世界各國的前景和機遇挑戰緊緊相連,不僅體現為各國秉持著開放發展的原則融入了世界發展體系,而且體現為各國在世界體系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危機和挑戰的世界性。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之間的關系變得尤為復雜,從而要求各國必須以一種整體的、系統的、世界性的視角與方法加以應對。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應運而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以黨和國家在應對生產力躍進式發展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為背景的,準確地洞察到了新時代遇到的挑戰和危機,為了應對這些危機和挑戰,從而提出這一合理方案。是根據時代的具體實踐情況所提出的,是智慧凝結;是在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在洞悉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的根本規律的前提下,提出的新時代的符合實際情況的發展戰略。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
二、唯物史觀中的“現實的人”理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實踐主體
馬克思研究世界歷史的一個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人的解放,從而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而在這一點上,唯物史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都聚焦在對人存在本身的關注。馬克思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在人類歷史發展中起著推動的作用。因此,馬克思的哲學首先表現為對生存發展的主體即現實的個人的深切關懷。馬克思站在當時社會中大多數窮苦人即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中無產階級的生存境遇和發展命運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并由此發現了資本主義生產中工人異化的現實圖景,“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因此,為了解放廣大身受資產階級剝削的無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馬克思提出了關于人的解放的思想。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解放就是從自然界、社會關系和人自身中解放出來。馬克思在闡述唯物史觀時一直聚焦在人這一實踐主體上,而這一要點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關注的根本命題和最終歸宿。
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為了維護本國人民的利益和發展前景,更是為了維護全體人類永綏福祉的愿景。在現實社會中,大國之間的關系對立國際體系十分敏感。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利弊矛盾愈發凸顯,國家間的共同利益的實現,逐漸被國家間為實現自身利益所代替,增加了未來世界發生沖突的危險。因此,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為了化解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立關系,緩和矛盾沖突,使各國不再面對面地聚焦和放大彼此身上的異同和矛盾,超越“物種思維”,而是退后一步,看到彼此內在的一致性,喚醒彼此的“類思維”,并以此來喚醒共同體中的“命運共同體意識,”從而推動建立為自覺的、有意識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立足于現實人的生存與發展視角,真正地關注人的生存發展狀況,這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提供了堅實的主體論基礎。
三、唯物史觀中的“社會交往”理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交往秩序體系
提到“交往”就不能不提到人,人既是交往的主體又是交往的媒介。不僅如此,馬克思還敏銳地觀察到了“資本交往”這一現實情況,人們之間的交往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資本和經濟的影響。而馬克思也毫不留情地批判了這一現象。馬克思提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形態,并在這一概念里不斷豐富著“交往”的內涵。馬克思首先指出,本來在原始人類社會發展中“交往”應該由血緣關系,家族式意味的關系決定。而在馬克思批判的層面上,這種血緣關系則被現實的物質關系所代替了。也就是說,這一層面的血緣關系的交往,是指物質性的生產實踐為基本利益的基礎之上的“交往”關系。這種畸形的交往關系的秩序的形成,就是緣于資本對交往關系的挾持和把控。馬克思還分析了另一種不同形式的“交往”形式。這種交往表現為一種公有制的特質,人們共同生產,共同經營同時也共同獲得生產所得。這種交往形式的產生背景就是共產主義社會。晚年的馬克思多次強調了卡夫丁峽谷的跨越式發展的發展模式。在研究俄國這一現實例子中,馬克思發現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并不是每一個民族的必經之路,在世界歷史發展的背景下,交往的概念也并不是不同所有制形態下所特有的。當前世界無疑是處于普遍交往的大局勢中,交往的概念也并不應該由某種經濟形勢來主導,吸收和借鑒資本主義制度的優秀成果也不是非要走資本主義道路,審視世界的普遍交往的狀態,跨過卡夫丁峽谷,在更好地吸收別國發展成果的同時,更好地促進自身發展和進步。這種跨越式發展模式是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基于此,馬克思作出了對于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路徑的科學預測。
而中國更是用實踐行動印證了這一合理預測,真正地詮釋了在中國、在經濟文化落后的現實境遇下,無產階級和共產主義者是如何取得社會主義實踐勝利的。不僅如此,在中國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之后,更是沒有教條地、機械地接受馬克思主義,而是結合中國國情和具體實踐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且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進入了經濟全球化時代。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各國呈現多模式發展趨勢,當前經濟全球化仍然有許多急需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以“資本交往”為主旨的國家仍占據主導地位,他們仍秉持著文明的階梯的進步就代表著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剝削,一個階級的進步就伴隨著另一個階級的退步的觀念。而正是由于這種畸形的國家,交往秩序愈演愈烈,因此,才需要構建民主平等和共享共建的國際新交往秩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助于世界市場體系和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與完善,是兼容道德理想和共享共贏平等的交往秩序體系。
參考文獻:
[1]豐子義,楊學功.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豐子義.發展的呼喚與回應:哲學視野中的社會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葉險明.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與現時代[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25.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楊國棟
[作者簡介]邢文靜,西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