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妍
【關鍵詞】語文教學;有效提問;提問重點;提問時機;提問難度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89-0065-02
課堂提問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手段。善教者必善問,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必然會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目的,巧妙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有效地引導學生思考新問題、探索新知識。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合作,更能引起學生對知識內容的主動探究和深度理解,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和素養的提升。
1.提煉出提問重點。
為了使學生對重點內容有所把握,進而進行深度思考,教師應抓住課文的重點內容設計問題,提煉出提問的重點。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來提煉提問的重點:第一,根據課前提示進行提問。課前提示一般是對課文創作背景的介紹,相當于“預告片”,但學生對此往往不夠重視。如果教師能從課前提示中提煉出一些問題,就可以幫助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把握課文的重點。第二,根據標題進行提問。標題常常是課文內容的高度概括,教學時,教師應從課文的標題入手,引導學生通過標題抓住課文的主線,突出學習的重點。第三,根據關鍵詞句進行提問。關鍵詞句是課文的中心,承載著課文的內涵,滲透著作者的情感,教師從關鍵詞句中提煉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第四,根據課后習題進行提問。課后習題的設置,有的點明了應掌握的基礎內容,有的提示了理解課文的思路,還有的體現了教學訓練的重點,是學生掌握知識、進行知識遷移以及能力訓練的重要載體。
例如,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四下《天窗》一課時,筆者從兒童的視角出發,抓住“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這一關鍵句,設計“天窗是什么?”這樣的提問,引導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創造,領略“天窗云影多神奇”的美妙意境,從而讀懂天窗的內涵——孩子們放飛心靈的“心窗”。
2.把握好提問時機。
真實的課堂,不可能順著教師的教學設計平穩地“演出”,它常常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學生出現思維障礙、產生疑惑之時,正是教師提問的最佳時機。教師能否及時為學生解除障礙,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此時,教師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對學生置之不理,而應當采用鋪墊性、輔助性的提問來及時了解和掌握學情,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從而設計出難度適宜的問題,讓學生由淺入深地思考。與此同時,教師更要循循善誘,幫助學生逐漸消除思維障礙。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還能促使他們的思維進入發展的新階段。在教學中,教師積極解除學生思維障礙的過程,彰顯了課堂教學的價值和意義。
例如,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四下《母雞》一課時,作者以情感變化為線索,描寫了自己對母雞由“討厭”到“不敢再討厭”的態度變化,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為了使學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變化,筆者進行了一系列的提問:“老舍先生筆下的母雞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老舍先生是一直討厭這只母雞嗎?”“為什么作者到最后不敢再討厭母雞了?”然后,讓學生尋找作者就點滴小事進行具體描寫的文字,使他們的眼前逐漸浮現出生動、鮮明的動物形象。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作者的情感變化就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和應有的認知。
3.控制好提問難度。
在日常教學中往往存在這樣一種情況:教師剛提出一個問題,大家爭先恐后地舉手,然后不假思索、異口同聲地給出似乎令人滿意的答案。試問,如此迅速、流暢的回答,真的能使教師判斷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嗎?這種提問帶出來的學情真的可信嗎?出現這種情況時,大部分問題是指向機械地復述課文內容的提問。這些問題往往不能引起學生的深度思考,對他們思維能力的培養沒有太大價值。真正有效的提問,是需要學生經過認真思考才能得出答案的提問。當然,也不是刻意刁難學生的問題才是好問題,提出一些過于困難以致打擊學生自信心的問題是提問的大忌。
能夠設置出難易程度適切的問題,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無疑是一種考驗。這就要求教師自身首先要對文本產生較深層次的理解,然后,合理采用深題淺問、一題多問等提問方式,進行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四上《蟋蟀的住宅》一課時,筆者第一個問題提出“蟋蟀的出名除了由于它的歌唱才能,還由于什么呢?”在這種淺表問題的回答過程中,逐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個問題是“哪里適合蟋蟀居住呢?”這個問題需要學生閱讀課文、梳理課文,經過思考和總結才能找到答案。這樣的提問,既能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準確把握,又能促使他們歸納總結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神州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