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柱 李宏亮
【摘 要】農村文明與城市文明在相互碰撞與彼此交融中,催生出很多的發展機遇,也給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其中留守兒童的違法犯罪現象是最值得關注的教育命題。農村中學生違法犯罪現象具有主體復雜、形式多樣、低齡化、團伙性等特點,究其原因,是主客觀因素綜合使然,特別是農村社區教育資源缺乏、學校法治教育薄弱、家庭教育缺失以及中學生的法治意識淡薄等。為此,學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落實法治教育責任,完善育人評價體系,與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關鍵詞】法治教育;農村學校;留守兒童;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41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95-0061-03
【作者簡介】1.黃德柱,南京師范大學灌云附屬中學(江蘇灌云,222200)教師,高級教師;2.李宏亮,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南京,210002)科研員,博士,高級教師,江蘇省首屆領航名師,南京市德育工作帶頭人。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村文明與城市文明在相互碰撞與彼此交融中,催生出很多的發展機遇,也給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其中農村留守兒童因為交友不慎、斗氣打架、金錢誘惑等引發的違法犯罪現象是最值得關注的教育命題之一。
一、農村中學生違法犯罪的特點
違法與犯罪是兩個彼此獨立又緊密聯系的概念,從廣義上講,行為人違反法律的行為都稱違法,而犯罪是指行為人違反刑事法律的行為。在多數人的印象中,違法犯罪是遠離未成年人的,但是通過課題組的梳理發現,青少年犯罪正呈現日漸低齡化的特點,在農村中學,學生的違法犯罪行為呈現以下特點。
1.違法犯罪主體復雜,犯罪形式多樣化。
在農村中學生的違法犯罪案件中,犯罪主體以男性為主。近年來,在各種校園霸凌的違法犯罪行為中,女性犯罪呈上升趨勢;也有犯罪主體男女混同,以性別、年齡等特殊身份、生理特征作誘引,打破被害人的心理防線。從過去的簡單犯罪轉向多樣化發展,涉案罪種多,且有交叉性,按發案量多少排列順序分別為:盜竊、搶奪和搶劫、聚眾斗毆和尋釁滋事、故意傷害等。
2.違法犯罪低齡化,犯罪手段成人化。
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中學生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能力增強,再加上農村中學生普遍缺失父輩的監管和關愛,生理、心理早熟,犯罪低齡化勢頭明顯。在受到刑事處罰的農村中學生當中,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人數明顯增多,而未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和不滿14周歲不負刑事責任的人數占比越來越大。另外,電影、錄像、電子游戲和不健康報刊中的暴力內容帶來的沖擊,也讓學生在獵奇模仿中走向犯罪,且手段越來越成人化。
3.違法犯罪具有團伙性。
從組織結構看,農村中學生年齡小、依附性強,容易形成“小團體”。尤其體現在搶劫、尋釁滋事等違法犯罪中,多數是3人以上作案,侵害對象多半是同校學生、相鄰學校學生或者留守兒童。團伙作案主要原因是年齡小,作案時存在恐懼心理,依著人多勢眾、相互壯膽,往往采取群起而攻之、達到目的后迅速逃離現場的作案方式。
4.違法犯罪具有沖動性和盲目性。
中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變化的復雜時期,他們精力旺盛,血氣方剛,好講義氣,而且有很強的逆反心理,情緒不穩定,易沖動,自控能力差,在外界的影響和刺激下,容易沖動犯罪。
二、農村中學生出現違法犯罪行為的原因
農村中學生是一個體量巨大的特殊群體,他們的違法犯罪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課題組通過走訪調查和文獻研究,推本溯源,試圖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闡釋這一問題背后的原因。
1.農村社區教育資源不足是農村中學生產生違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農村地區社會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等社會教育場所缺乏,農村中學生缺乏健康娛樂的客觀條件。雖然有“送戲下鄉”等活動,但是貼近中學生心理的高質量的文化產品不多,難以滿足中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農村的社會物質文明日漸繁榮與進步,也帶來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傾向。在農村,閑暇時光里,成年人的賭博、吵架,甚至是群體斗毆等社會不良現象時有發生,對社會風氣造成不良影響。而農村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缺乏社會經驗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這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在一定條件和某種因素的作用下,極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學校法治教育缺失是導致農村中學生違法犯罪的關鍵要素。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農村中學片面追求升學率,輕視思想品德和法治教育。即使有法治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學校法治課很多時候就是走走形式。同時,在片面的應試教育評價體系中,學科教師和班主任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科成績和班級排名,對學習成績差、思想品德差的“雙差生”和父母離異的特殊學生、留守兒童等關愛不夠,疏于教育引導;有些教師的教育行為比較簡單粗暴,歧視、冷落,甚至傷害學生的行為時有發生,這都嚴重挫傷了這部分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造成一些學生逃學甚至輟學,閑散在社會上,沾染了惡習。
3.留守家庭的教育缺位是促發農村中學生違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農村青壯年為了生計大都外出打拼奔波,很少有時間顧及孩子,每年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極少,對孩子的思想狀況難以及時把控,難以及時采取有效教育措施,孩子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一些家長將孩子留給祖輩和親戚朋友照顧,更有甚者將孩子交由私人托管中心長期照看,由于監護人年齡、知識、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只能簡單地解決孩子的吃喝問題并不能關注孩子的思想動態。這些孩子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學校里的學習困難和行為習慣不好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成績普遍較差、作業常常不能按時完成、有孤獨失落的傾向,他們不愿與其他同學交流,同時又會表現出嬌縱、任性等不好的行為習慣。這些學生一旦受到外在的誘惑,或是面對一些突發問題,就很容易失去基本的自控,從而走向違法犯罪。
4.法律意識淡薄和心理偏差是學生走向違法犯罪的直接原因。
法律意識包括法律知識、對法律的態度和守法的行為素養三個層次,它與道德意識相配合,調節人們的社會行為。根據課題組的調查,違法犯罪的農村中學生中除少數人是因為對法律一無所知而違法犯罪外,大多數人都是因為對法律持蔑視的態度以及缺乏守法的行為素養而違法犯罪的。長期以來,農村中學忽視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在課題組走訪的那些具有不良行為的中學生中,絕大多數都存在自私偏執、心胸狹窄、自暴自棄、我行我素等心理偏差和人格缺陷,他們缺乏戰勝困難的信心與勇氣,缺乏解決矛盾、應對挫折和處理危機的能力。
三、農村學校預防學生違法犯罪的行動
雖然,農村中學生違法犯罪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其預防行動也必將是一個系統工程,但學校教育是這一行動的核心力量,也是專業力量。
1.塑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植根“和善”基因。
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這句話充分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影響。農村中學應該以倡導文明風尚、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建設和諧校園為目標,以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為重點,補齊農村中學文化建設的短板,植根“和善”基因,構建和諧校園。我們認為,學校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重點打造校園物型文化,讓每一面墻都會說話,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挖掘中華“和善”文化,宣傳校園“和善”典型,讓校園充滿“和善”基因。其次,用好班級櫥窗,開展“和善”學生評選活動,及時發現和褒獎班級“和善”典型,以身邊的榜樣為中學生預防違法犯罪積蓄正能量。最后,用好校園廣播站、校報等載體,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收集正面典型,宣傳“和善”,從思想源頭減少學生違法犯罪的行為。
2.開展豐富的德育活動,積聚法治正能量。
農村中學應該以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為抓手,將法治教育與學校德育有機結合,真正落實學校的法治教育,不斷積聚法治正能量。首先,開設系列的法治教育課程,邀請法治輔導員開設講座,結合農村中學生實際,通過典型案例分析,讓學生了解什么是違法、什么是犯罪,引導學生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其次,以德育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在活動參與中發展法治素養。比如,舉辦模擬法庭競賽活動,培養農村中學生崇尚法治的精神、追求公平正義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舉辦校園心理情景劇大賽,校園心理情景劇形式生動活潑,學生參與性、互動性強,為學生提供一種發現、思考及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關注自我心靈的健康。
3.完善育人評價體系,引導學生積極向善。
學校要將“小善”“小惡”等納入學生綜合評價中,以積極的評價引導學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學校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多行小善,抵制小惡,做一個胸懷祖國、感恩社會、關愛他人的優秀農村中學生。學校要發揮評價的診斷和促進功能,對發展好的學生進行表彰和激勵,對表現不好的學生提出改進意見。班主任可在班級板報、學校的宣傳欄開設“身邊的好人好事”欄目,定期宣傳身邊人的善言善行。
4.強化家校共同體建設,攜手育人。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預防農村中學生違法犯罪,必須與家長攜手。首先,學校要開發家庭教育課程,可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授課方式,通過專家講座、典型案例分享、育兒經驗交流等形式,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營造“和善”家庭,引導父母做“好家長”,培養“好孩子”。其次,建立科學的家訪制度,有針對性地開展“送知識、送方法、送溫暖”家訪大行動,及時把新理念、新方法送給家長及其他監護人,把關愛送給單親家庭、離異家庭、貧困家庭、留守家庭的學生,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思想動態,認真聽取家長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最后,樹立優秀家教典型,發揮榜樣作用,引導廣大家長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共同助力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