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曉珊
摘 ? ?要: 學生思維能力訓練是近年來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以下幾種方法簡單易行且效果良好:1.以問題為引領,引導學生層層挖掘、拓展思維深度;2.在文科教學中引入因果法、逆向思維等邏輯推理方法,培養學生縝密的思考習慣;3.強調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開闊的眼界與包容的世界觀。
關鍵詞: 課堂教學 ? ?問題意識 ? ?獨立思考 ? ?《伊里亞特》
如何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是近年來教學改革的重點。學生可以在課下通過閱讀書籍或觀看網絡公開課獲得知識。但能力的獲得相對比較困難與復雜,需要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在課下反復訓練才能獲得。獨立思考能力需要花大力氣培養。筆者以《荷馬史詩·伊里亞特》的課堂教學為例,介紹學生在思維能力訓練方面的努力和收獲,希望能夠得到同仁的批評指正。主要方法有:1.以問題為引領,引導學生層層追問深入挖掘、拓展思維深度;2.在文科教學中引入因果法、逆向思維等邏輯推理的方法,培養學生縝密的思考習慣;3.強調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開闊的眼界和包容的世界觀。
一、層層追問深入挖掘,拓展思維深度。
分析文本要小處著眼深處挖掘。教學中,如果老師只提出一個問題,那么學生的回答往往止步于此,很少會繼續深入思考。如果學生回答得很好,則是深入挖掘的一個契機。如果學生回答得很糟糕,就會暴露出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教師需要把這個普遍性的問題找出來并解決掉。通過層層追問的方式,教師可以找出問題,同時深入拓展學生的思考深度。
本文以《荷馬史詩·伊里亞特》的課堂教學為例,具體介紹這種層層設問的教學方法。在閱讀文本之前,教師先提出幾個問題,請學生閱讀之后在課堂上討論。因為原作太長,有些同學不愿閱讀史詩原文,只是閱讀了情節梗概,或者只是觀看了電影《特洛伊》。只要具備這些前期知識,就可以進行課堂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如下:
1.在荷馬的時代,英雄應該具備哪些品質?
2.西方的英雄和中國的英雄有哪些不同?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
3.為什么漢民族沒有出現英雄史詩這樣的作品?
這幾個問題是不斷深入層層推進的。在課堂討論時,要注意問題的前后順序。解決了前一個問題,才能推進到下一個問題。這些問題有相關著作專門探討,比如劉志偉博士的論文《“英雄”與魏晉文化研究》,出發點是弄清中國古典“英雄”概念與西方式“英雄”概念的同異①。朱光潛先生早年也有論文專門探討長篇敘事詩在中國何以不發達②。
討論時,教師要注意適當補充歷史背景知識。因為有些知識是大部分學生都欠缺的,必須由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比如第一個問題,荷馬時代的英雄應該具備哪些品質?學生們回答后,教師把英雄的名字和關鍵詞寫在黑板上。歷年來,同學們的回答一般包括:特洛伊統帥赫克托爾,他保家衛國戰死沙場;希臘主將阿喀琉斯,他英勇無敵;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他發起了這場戰爭并征服了特洛伊;希臘將軍奧德修斯最有智慧,用木馬計攻破了特洛伊,等等。英雄應該具備的品質有:優秀(武功、智謀超越常人)、勇敢、愛國、犧牲,等等。還有學生說,英雄應該外表俊美、內心高尚。
歷年來所有同學都沒有想到的英雄特質,但也是荷馬時代英雄的必備特質:英雄必須是神的后裔,受到神的庇護。因為史詩時代是信仰的時代,英雄們能夠建立豐功偉績是因為神的庇護。阿喀琉斯是海洋女神的兒子,女神使他全身刀槍不入,只有腳后跟是唯一弱點。他的盔甲是火神親自鍛造的,他的馬是具有預知能力的神馬。總之,他強悍無敵是因為神靈佑護。荷馬史詩和其他民族的英雄史詩一樣,所有英雄都是王子或者國王,具有神圣的血統、高貴的品質、超人的能力,并建立偉大的功績。
當今時代,大多數地區已經沒有國王貴族,沒有天生的等級秩序。你我皆凡人,憑借個人努力才能出人頭地。所以,大家不再把神的庇護視為英雄的必備條件。教師需要補充背景知識,引導學生發現古今的巨大差異,并思考其成因。
二、引入因果法、逆向思維等邏輯推理方法。
因果法是孫紹振教授提出用于分析小說類文本的。一般敘事類作品都可以運用因果法分析。因為敘事類作品一般都有一個結果,我們可以直接抓住結果,倒推產生這一結果的因。這個因果關系所有的“因”總是被作家安排得絲絲入扣、合情合理③(62-73)。史詩作品尤其如此。因為在史詩時代,人們相信神明安排一切,萬事都有因果。那時的人們不能接受混沌無序的世界觀,他們要求一切事情都有一個合乎人情的解釋。
特洛伊戰爭的爆發是古代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根據《荷馬史詩》,戰爭爆發的起因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出訪斯巴達的時候,與斯巴達王后海倫墜入情網,二人私奔。斯巴達王和他的兄長邁錫尼國王阿迦門農集合十萬希臘聯軍,前去討伐特洛伊。特洛伊拒絕歸還海倫,雙方開戰④(473)。
當我問學生,誰應該為特洛伊戰爭爆發負責?大家一致回答,帕里斯。因為帕里斯勾引海倫私奔,才導致戰爭爆發。但特洛伊出訪斯巴達的全權大使是王太子赫克托爾,如果你是赫克托爾,那么你有沒有機會避免戰爭?
首先,返程時赫克托爾發現海倫。此時他有沒有機會阻止戰爭?同學們認為他有機會:如果他返回斯巴達,奉還海倫并賠償大批財寶,就有可能阻止戰爭。
教師追問:他為什么沒有這樣做?有同學補充,除了金錢,肯定要送上弟弟帕里斯的頭顱,才能平息斯巴達王的怒火。赫克托爾帶海倫回到特洛伊,根本原因是為了保護弟弟的性命。他明知開戰的風險,但他為弟弟不惜一戰,可以說是他選擇了戰爭。
其次,兵臨城下之時,有沒有議和的可能性?有。依據傳統,帕里斯和斯巴達王為海倫舉行一對一的決斗。帕里斯戰敗后不愿就死,哀求哥哥救命,赫克托爾為救弟弟加入決斗。如此破壞決斗規則的行徑,使他損失了自己作為戰士的名譽和信譽。作為特洛伊主帥,他的行為使戰爭再無和談可能。
總結,赫克托爾才是特洛伊戰爭爆發的主要責任人。
但以上種種絲毫無損赫克托爾英雄的榮耀。他所有的愚蠢和錯誤都是為了保護家人。如果一個人連親人都不保護,即使他道德完美、政治英明、遵守一切規則,也是一個虛假的圣人符號,而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荷馬堅持把英雄拉低到普通人的道德水平。在古希臘,不僅半神的英雄,連神明都是任性斗氣蠢賤好色,絲毫沒有高高在上威嚴神圣的感覺。中國的古典英雄屬于理想化的“圣賢”。在儒家的倫理綱常和道德價值觀念中,是以天命、道德為號召、以圣賢的道德感召力治世的。因此,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英雄往往被塑造成道德完美的圣人。
再比如阿喀琉斯和阿伽門農的爭吵事件。特洛伊戰爭進行到第十年,希臘盟軍統帥阿伽門農拒絕歸還阿喀琉斯的女俘以羞辱阿喀琉斯。憤怒的阿喀琉斯宣布退戰。阿喀琉斯退戰之后,希臘人連吃敗仗損失慘重。
很多同學認為,阿喀琉斯為了一個女人讓希臘聯軍遭受巨大損失,是不顧大局自私自利的行為。針對這個觀點,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阿喀琉斯退戰對戰爭影響如此巨大?大部分同學認為,阿喀琉斯和他的部隊是最優秀的戰士,他們退出后,希臘聯軍實力大幅下降。
教師引導學生,這名女俘是阿喀琉斯的情人,阿伽門農此舉在中國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奪妻之恨”。阿喀琉斯作為主將,在國王面前地位如何?同學們認識到阿喀琉斯地位不高,沒有得到應該有的尊重。歷年來討論到這里的時候,大家會意識到,戰敗的根本原因是:很多將軍和士兵同情阿喀琉斯,不肯再為阿伽門農賣命。阿伽門農失去了軍心和民意。
教師此時需要引導學生論證,為什么君王能夠羞辱大將?他憑借的是什么?是君主專權的政治制度。這種權利制度使君王可以為所欲為,可以改變戰局,可以斷送國運。阿喀琉斯的憤怒源于制度的不公,國王可以任意搶奪將士的戰利品。士兵們遠渡大海,來到特洛伊打仗,不是為了保家衛國,而是為了戰利品。戰爭失利的原因并不完全是主將退戰,而是普通士兵不肯拼命。
將軍們一致要求阿伽門農向阿喀琉斯賠禮道歉。阿伽門農從善如流,送上7個絕色美女和大批金銀財寶。阿喀琉斯拒絕接受,并宣布明天就啟程回家。將士們憤怒地譴責阿喀琉斯,連他的表弟帕特羅克羅斯都譴責他。
同學們分為兩派。一派認為,阿喀琉斯應該返回戰場。阿伽門農已經道歉了,他還想怎樣?一派認為,阿喀琉斯不該回去,因為這場戰爭能給他的只有財富和榮譽。榮譽已經被踐踏,財富他又不愛,所以繼續作戰毫無意義。教師要引導學生,千萬士兵為了一個君王的野心和貪欲去作戰,是一件虛妄而可笑的事情。
我們可以逆向思維,如果阿喀琉斯被金銀美色收買,對輿論壓力屈膝,為羞辱他的國王賣命,他還值得尊敬嗎?如果阿伽門農能夠毫發無損地從此事中脫身,他還會吸取教訓,尊重軍心民意嗎?他會從一個跋扈的聯軍統帥發展成為一個獨裁暴君。“忠君”與“忠于自我”兩種思想觀念的斗爭由來已久,這兩種思想觀念最終發展成為兩種社會制度。在古希臘,忠于自我和個人主義取得了上風,在大多數國家走向君主專制的時候,雅典人民選擇了共和。
三、運用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通過歸納、對比、演繹、深入理解西方文學和中國文化。
第二個問題是中西英雄有哪些不同之處,為什么?研究這個問題必須引進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拓寬視野,對比分析,深入思考,不求結論。應特別注意在文化差異的問題上,必須抱著求同存異的態度,必須平等寬容地看待異民族異文化的價值觀,才能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⑤(17-20)。
以《三國演義》為例,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心目中的中國英雄,并列舉西方的英雄和中國的英雄有哪些不同。同學們普遍認為英雄應該具有較高的道德水準,否則勇武如呂布、智謀如司馬懿,都算不得大英雄。諸葛亮、關羽是英雄,曹操是“奸雄”。關羽死后封神,受到百姓供奉。曹操在傳統戲曲舞臺成了白臉奸臣。中國的古典英雄有理想化傾向,以忠孝仁義不近女色為標準。古希臘英雄中,阿喀琉斯不仁,帕里斯好色。
阿喀琉斯在表弟帕特羅克羅斯死后大開殺戒,敵軍士兵即使跪地投降依然不肯放過。他如此殘忍,能稱為英雄嗎?教師帶領同學仔細閱讀原文中阿喀琉斯殺死俘虜前的一段對話。閱讀原文后,學生普遍認為阿喀琉斯雖然殘忍,但并不嗜殺。阿喀琉斯以往作戰中從不殺俘虜。但表弟死后,他見到曾經放走的俘虜時悲傷地說:“帕特羅克羅斯已經死去,他遠比你杰出。還有我——你看我何等高大英武,然而,我也逃不脫死亡的命運。”④從此阿喀琉斯大開殺戒。孫紹振對人物形象分析提出了錯位理論:真、善、美三者并不是完全統一的,也不是斷裂,而是有限統一的錯位關系,在不斷裂的情況下,錯誤幅度越大,審美價值越高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英雄應該具有很高的道德標準,“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但是阿喀琉斯作為一個有著嚴重道德缺陷的人物,被譽為古希臘最偉大的英雄。
三國時代,人們對于英雄的評價并不如今人這樣重視道德品質。《世說新語》記載曹操少時見喬玄,喬玄謂曰:“天下方亂,群雄虎爭,撥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實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⑥(423)按照儒家的價值觀念,喬玄是在貶斥曹操。因為儒家崇尚“道德”,說曹操無德等于完全否定他。但曹操聽后大喜,因為他在乎的不是道德評價,而是對他治世能力的認可。曹操的觀點也是三國時代人們的共識。在改朝換代的政治社會危機中,“圣賢”不再成為整個社會崇尚的對象。英雄的形象也有了變化,出現了重才智輕道德的傾向。駱玉明教授總結說:“推崇英雄就是推崇人具有的創造力量,而這種創造力量的實現,每以突破約制它的道德規范為條件,這樣看曹操一類人物,頗覺得意味豐富。”⑦魏晉時代的英雄和西方古典英雄最大的共同處是推崇人的力量和人的價值。古代中國和古希臘對于英雄的理解其實有很多共同之處。
但好色是中國古典英雄的禁區。中國的古典英雄可以有野心可以缺道德,但不能好色,否則就會如呂布被人嘲笑。整部《三國演義》只有呂布與貂蟬有愛情戲份,而呂布被時人譏笑為“匹夫之雄”。
對比中國古典英雄,我們討論帕里斯是英雄嗎?他和海倫私奔,導致特洛伊戰爭爆發,毀滅了自己的國家。幾乎所有同學都對帕里斯和海倫評價很低,認為他們為愛情不顧道德、不顧國家,自私自利。教師補充:法國首都巴黎是以帕里斯的名字命名的,巴黎是浪漫之都。希臘人自稱為“海倫的子孫”。大家都很吃驚,認為海倫像中國的貂蟬西施楊貴妃,屬于紅顏禍水。為什么古希臘人奉海倫為祖先,難道不應該以她為羞恥嗎?在古希臘神話中,海倫是宙斯的女兒,斯巴達的女王。海倫為愛情拋棄王位。希臘和特洛伊為海倫鏖戰十年。雙方都認可為了愛情為了美,值得一戰。這是古希臘人的價值觀,和中國有很大不同。中國的皇帝和英雄都不應該沉迷于愛情,否則就會成為好色誤國的反面教材。著名例子有唐玄宗和楊貴妃、吳王夫差和西施,等等。
大部分學生對西方文化愛情至上的價值觀很不贊同。荷馬的英雄和中國的古典英雄有著巨大的差異,但我們不能依據自己的道德觀貶低荷馬的英雄。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不能夠以本民族文化的標準,評判異民族文化的“優劣”,斷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華”。我們在欣賞自己的文明的時候,也要認真理解和研究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文化,要“美人之美”。
如果再繼續追問,為什么漢民族沒有英雄史詩?學生這個時候有可能就會回答不上來。但追問是有意義的,延伸出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結構,同學們可以獨立思考這個問題,也可以閱讀朱光潛先生的論文,不必有結論,也不可能有標準答案。揭示了這一深層結構后,課堂內容就會呈直線的深入,遠遠超過了對英雄的探討,使課堂有了深度。
如果我們在教學中總是能夠把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盡可能地呈現,讓學生能夠做到有自己的觀點,觀點之前有證據,證據經過了可靠性的甄別,并且證據能夠支撐觀點,觀點和觀點之間還存有邏輯,那么按照這樣來上課,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很有幫助。
注釋:
①劉志偉.“英雄”與魏晉文化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2.
②朱光潛.長篇詩在中國何以不發達[A].朱光潛全集:第8卷[C].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3.
③賴瑞云.孫紹振解讀學對理論和實踐的多維貢獻——從語文教育的視角[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
④[古希臘]荷馬.荷馬史詩·伊利亞特[M].陳中梅,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00.
⑤費孝通.“美美與共”和人類文明[J].群言,2005(01).
⑥呂坤,劉義慶.呻吟語·世說新語[M].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
⑦駱玉明.魏晉時代何以推崇“英雄”[N].中華讀書報,2019-8-4.
項目編號:15yjc770016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研究基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