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宇


摘 ? ?要: 陳堯佐與陳堯咨是北宋時期的著名人物,其父陳省華所得虛銜可能因陳堯佐貴為宰輔之原因“賞延”而來。然而,陳堯佐曾貴為宰輔、陳堯咨之任職經歷卻皆未寫入《首修陳氏族譜》中。陳堯佐任宰輔時間短、不作為、因災異罷相可能是族譜中未記錄其宰相經歷的重要原因;陳堯咨的為官經歷未記錄于族譜之中可能與其“習武事、善弓矢、任武職”之舉動有關。陳堯咨之子陳舜俞,其經歷在《首修陳氏族譜序》中有記載。雖然史籍對陳舜俞著墨不多,但至元《嘉禾志》與《氏族大全》的記載表明,陳舜俞于宋神宗時期遷徙于嘉興一帶,其遷徙經歷與任職經歷有著較為緊密的關系。
關鍵詞: 北宋 ? ?陳堯佐 ? ?陳堯咨 ? ?陳舜俞
陳堯佐、陳堯咨二人為兄弟,皆為北宋時期的著名人物(下文簡稱“二陳”)。他們的生平事跡中有相當部分記錄在《太丘皂湖陳氏重修族譜》中。《太丘皂湖陳氏重修族譜》收錄于《中國珍稀家譜叢刊·明代家譜》的第一冊。此族譜有三篇序,其中首修家譜序有一篇,重修家譜序有兩篇。首修陳氏家譜共寫五十世,記載至南宋孝宗為止。重修家譜于明朝弘治時期編修,在原有家譜的基礎上進行編纂。重修家譜的書寫質量較差且世系記載模糊。本文以《太丘皂湖陳氏重修族譜》中的《首修陳氏家譜序》為主,結合《首修陳氏族譜》及其他史籍、方志材料之記載,對陳堯佐、陳堯咨和陳堯咨之子陳舜俞的任職情況進行分析,不足之處請方家指正。
一、《首修陳氏族譜序》與《首修陳氏族譜》中關于“二陳”的記載及分析
《首修陳氏修家譜序》中對于陳氏家族祖先溯源的記載較為詳盡,對家族成員的任職情況記載也較為清楚。原文如下:
敷文閣學士陳公伯彥,字世賢,以所藏家譜求予序謹按。陳本周武王封舜后胡公滿于陳,其后以國為氏,歷世遠,子孫繩之。始祖諱寔,字仲弓,漢桓帝時為太丘長人,稱太丘陳氏。二子,曰記,曰諶。父子并善高名,時號三君,傳四世。
至琳為魏武帝記室琳,傳三世。至振英,晉大安中為中書令,振英傳七世。至一初,梁天監中為安昌史,一初傳四世。至叔達,唐武德初判納言,叔達傳四世。至昂,武后擢為麟臺正字,子昂傳八世。至省華,封秦國公,世家于閬州之西水。三子曰堯叟、曰堯佐、曰堯咨。堯佐進士第三人,位大相。堯叟、堯咨兄弟皆登狀元。
堯咨子舜俞為嘉禾令,遂居嘉禾,有陳乃舜俞之裔也。舜俞二子,曰康定,曰康侯。建炎中隨駕南渡,而子孫遂散居吳越間。尚書公禧居于紹興,承德公鸞居于常州。厥后,子孫翰居于會稽,鳳居于古虞,鶴居山陰,伯成居麗水,伯升居于鄱陽,不皆因宦游避難而流寓于他鄉也。不有譜牒以收敘之,則族厲之親淪于涂人也,是豈仁孝之心哉?今學士公恐世父族紊,不知稱謂,敬修譜牒,以貽后人,可謂弗墜厥緒而尊祖敬宗者也。為子孫者,尚當以學士公之心為世世守之,以傳于無窮焉,是為序。
淳祐十年庚戌春三月告旦,賜進士出身、秘書監少監事劉克莊撰[1](225-226)。
關于陳堯佐,除《首修陳氏族譜序》與《首修陳氏族譜》中有記錄外,其他史籍亦有記載。以《宋史·陳堯佐傳》為例:
陳堯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高祖翔,為蜀新井令,因家焉,遂為閬州閬中人。父,省華,字善則,事孟昶為西水尉。蜀平,授隴城主簿,累遷櫟陽令。縣之鄭白渠為鄰邑強族所據,省華盡去壅遏,水利均及,民皆賴之,徙樓煩令[2](9581)。
陳堯佐的父親陳省華曾仕宦于后蜀,宋滅蜀后陳省華從西水縣尉遷至隴城為主簿,與北宋初年滅蜀后調離蜀地地方官員的政策有關。《首修陳氏族譜》中記載陳省華歸宋后定居蜀地。筆者推測,陳省華歸宋后應該是在相當一段時間之后才定居閬州,并非入宋后立即定居蜀地。
另外,據史籍記載,陳省華入宋后并未擔任過宰相職務,《首修陳氏族譜序》中卻記載陳省華有“開府儀同三司、太師、尚書令、中書令”等眾多虛銜,筆者推測,陳省華的虛銜應該是因陳堯佐等人為相“賞延”而來。同樣,《首修陳氏家譜序》中強調“省華封秦國公世家于閬州之西水”可能亦受陳堯佐等人貴為相之原因“賞延”而得。
陳堯佐曾貴為宰相,在《宋史·陳堯佐傳》中有記載[2](9581)。然而,《首修陳氏族譜序》中雖有“堯佐進士第三人,位大相”的記載,但在《首修陳氏族譜》中僅有陳堯佐擔任“轉運使、淮康軍節度使”的記載[1](350)。那么,《首修陳氏族譜》中為何不見陳堯佐擔任宰相的記載呢?筆者檢索史籍,在以下材料中可看出端倪: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19載:
皇朝陳堯佐字希元,閬州人。端拱初進士,累遷三司副使,修《永定實錄》,擢知制誥,歷韶、廬、壽、洛、并、同、雍、鄭八州。景祐四年,召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旋以太子太師致仕。年八十二卒。號知余子,謚文惠[3](968-969)。
《宋史》卷284《陳堯佐傳》載:
以災異數見,罷為淮康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鄭州。以太子太師致仕。卒,贈司空兼侍中,謚文惠[2](9581)。
《宋大詔令集》卷53載:
陳堯佐拜集賢相制(景祐四年四月甲子)
朕纂紹丕圖,億寧中夏。審度時宰,付畀國鈞。維是老成之才,允茲枚卜之吉。誕揚明命,敷告群倫。推誠保德功臣、金紫光祿大夫、行尚書戶部侍郎、知鄭州軍州事、兼管內河堤勸農使、上柱國、潁川郡開國公、食邑四千戶、食實封一千六百戶陳堯佐,望重朝端,遠猷經世,出入中外,勤勞夙宵。二府告猷,居稔忱恂之德。大邦賦政,固多愷悌之風。是用擢正階符,參調鼎味。兼榮書殿之職,重錫云臺之名。采地真封,并加異數。于戲,師尹之重,式副民之具瞻。股肱之良,允謂國之同體。祗服厥命,勿替□誠。可特授依前行尚書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加食邑二千戶、食實封四百戶、仍賜推忠協謀佐理功臣[4](271)。
《宋大詔令集》卷67載:
陳堯佐罷相建節判鄭州制(寶元元年三月戊戌)
亮采奮庸,方委持衡之重。避榮遜寵,宜推從欲之私。誕舉徽章,孚告列位。推忠協謀佐理功臣、金紫光祿大夫、行尚書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上柱國、潁川郡開國公、食邑五千戶、食實封二千戶陳堯佐,沖和挺質,懿厚修身。視履存乎時中,力學采乎古始。
……
可特授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持節蔡州諸軍事、蔡州刺史、充淮康軍節度、蔡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判鄭州軍州、兼管內河堤勸農使、加食邑一千戶、食實封四百戶、改賜推誠保德翊戴功臣[4](326)。
《郡齋讀書志》中記載陳堯佐于景祐四年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樣的記載出現在《宋大詔令集》卷53中。但從《宋大詔令集》卷67、《宋史·陳堯佐傳》中的記載可知,到陳堯佐罷相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一職仍然保留。筆者推測,這里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僅是榮譽銜而已,并非宰相職務的真正體現。宋制,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名者,尚有所謂使相①,使相并非宰相,不預政事[5](2)。從《宋史·陳堯佐傳》中記載陳堯佐罷相后擔任的職務看,陳堯佐應該為使相,并非宰相。這從側面證明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并非是“真宰相”的體現。
《宋大詔令集》卷53中“陳堯佐拜集賢相”的記載表明,陳堯佐的宰相身份可能通過“集賢殿大學士”之銜體現。一方面,寶元元年陳堯佐罷相時,集賢殿大學士被撤銷。另一方面,初拜而處相者,其所領館職應為集賢殿大學士。宋代在元豐改制以前,所謂上相或首相,次相或亞相,蓋皆在于其館職[5](19)。而陳堯佐從景祐四年(1037)四月擔任集賢相到寶元元年(1038)三月罷相,不過才十一個月的時間。綜上推測,《首修陳氏族譜》中未記載陳堯佐貴為宰相的經歷,可能與陳堯佐擔任宰相時間不長有一定的關系。
此外,《宋史·陳堯佐傳》的記載表明,陳堯佐的罷相可能和當時“災異數見”有關。為此,筆者統計了《宋史》卷61-67《五行志》中記載的陳堯佐居相位時的災異情況,整理成如下表格[2](1317-1461):
由上表可知,從景祐四年四月到寶元元年三月,有記載的災異共有七次。可見,《陳堯佐傳》中“災異數見”是有據可依的。
其次,不作為也是陳堯佐罷相的原因之一。在這七次災異中,發生于景祐四年十二月甲申和寶元元年正月庚申之地震造成的影響較為嚴重。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21記載,地震引發了韓琦、蘇舜欽、范仲淹、宋祁等名臣的上疏[6](2851-2862)。以范仲淹為例:
昨王隨自吏部侍郎平章事,超越十資,復為上相。此乃非常之恩,必待非常之才,而隨虛庸邪諂,非輔相之器,降麻之后,物論沸騰。故疾纏其身,災仍于國。此亦天意愛惜我朝,陛下鑒之哉!且石中立頃在朝行,以詼諧自任,士人或有宴集,必置席間,聽其語言,以資笑噱。今處之近輔,不聞嘉謀,物望甚輕,人情所忽,使災害屢降而朝廷不尊,蓋近臣多非才者。陛下左右尚如此,天下官吏可知也。實恐匈奴輕笑中國,宜即行罷免,別選賢才[6](2853)。
范仲淹的上疏直指王隨、石中立。雖然未明確指出陳堯佐,但從“蓋近臣多非才者”看,范仲淹對當時的宰輔隊伍總體上持否定態度。作為宰輔之一的陳堯佐“概莫能外”。
關于陳堯佐罷相的史料,除《宋史·陳堯佐傳》《宋大詔令集》外,《宋史·石中立傳》《長編》中亦有相關記載,從如下記載中可窺見陳堯佐等人的不作為:
《宋史·石中立傳》載:
明年,災異數見,諫官韓琦言:“中立在位,喜詼笑,非大臣體。”與王隨、陳堯佐、韓億皆罷[2[(9104)。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21載:
(寶元元年)三月戊戌朔,門下侍郎、平章事王隨罷為彰信節度使、同平章事,戶部侍郎、平章事陳堯佐罷為淮康節度使、同平章事、判鄭州,戶部侍郎、參知政事韓億罷歸本班,禮部侍郎、參知政事石中立罷為戶部侍郎、資政殿學士。初,呂夷簡罷,密薦隨與堯佐二人為相。其意拔引非才,居己下者用之,覬他日上意見思而復相己。及隨與堯佐、億、中立等議政,數忿爭于中書。隨尋屬疾在告,詔五日一朝,日赴中書視事,而堯佐復年高,事多不舉,時有“中書翻為養病坊”之語。……會災異仍見,琦論隨等疏凡十上,堯佐亦先自援漢故事求策免,于是四人者俱罷[6](2864)。
由此可見,災異是陳堯佐等人罷相的直接原因,不作為、無理政才能是陳堯佐等人罷相的根本原因。陳堯佐的宰相經歷并非十分光彩,并不令人稱頌。
綜上所述,陳堯佐的宰相任期僅十一月,且居相位之時無理政才能,引起朝野不滿。同時,“災異數見”給陳堯佐并不光彩的宰相經歷又蒙上一層陰影。筆者推測,這樣的宰相經歷并不值得家譜的撰寫者書寫。因此,陳堯佐的宰相經歷未見于《首修陳氏族譜》之中也就不難理解了。
陳堯咨有狀元功名,也是北宋政壇上的著名人物。為何《首修陳氏族譜》中對陳堯咨的為官經歷卻只字未提?筆者檢索史籍,從以下材料中可看出端倪:
《宋朝事實類苑》卷52載:
陳堯咨善射,百發百中,世以為神,常自號小由基。及守荊南回,其母馮氏夫人問:“汝典郡,有何異政?”堯咨云:“荊南當要沖,日有宴集,堯咨每以弓矢為樂,坐客罔不嘆伏。”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輔國家,今汝不務行仁化,而專一夫之伎,豈汝先人之志耶?”杖之,碎其金魚[7](679)。
《宋大詔令集》卷191《戒諭陳堯咨詔》載:
卿知永興軍府日,所為乖當,聞于朝廷。除用刑慘酷外,至如置武庫,建視草堂,開三門,筑甬道,早晚衙令軍人執檛左右夾階,引馬隊教陣,率禁軍出打圍,皆非人臣所宜。喧于眾論,屢有聞奏[4[(702)。
《湘山野錄》卷中載:
真宗欲擇臣僚中善弓矢、美儀彩,伴虜使射弓,時雙備者,惟陳康肅公堯咨可與,陳方(以詞)職進用。時以晏元獻為翰林學士、太子左庶子,事無巨細,皆咨訪之。上謂晏曰:“陳某若肯換武,當授予節鉞,卿可諭之。”時康肅母燕國馮太夫人尚在,門范嚴毅。陳曰:“當白老母,不敢自輒。”既白之,燕國命杖撻之,曰:“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為名臣,汝欲叨竊厚祿,貽羞于閥閱,忍乎?”因而無報[8](33)。
《宋史》卷284《陳堯咨傳》載:
(陳堯咨)換宿州觀察使,知天雄軍,位丞郎上。堯咨內不平,上章固辭,皇太后特以只日召見,敦諭之,不得已,拜命[2](9589)。
材料表明,陳堯咨雖貴為狀元,但生平任職經歷卻與武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陳堯咨“善武事、好弓矢”之名可謂盡人皆知,宋真宗、劉太后令陳堯咨“習武事、任武官”表明陳堯咨給帝國最高統治者以強烈的武臣印象。然而,陳堯咨作為文臣,這種熱衷武事之舉在崇文抑武風氣十分濃厚的宋代是不被世人接受的,皇帝對陳堯咨的戒諭及陳母的激烈反應就是證明。據此,筆者推測,陳堯咨善武事、任武職之舉在當時是被世人取笑的,陳氏家族應亦是如此。因此,陳堯咨的任職經歷沒有被載入族譜之中就不足為奇了。
二、《首修陳氏族譜序》中關于陳舜俞的記載及分析
陳舜俞,陳堯咨之子。《首修陳氏族譜序》記載:“舜俞為嘉禾令,遂居嘉禾。”[1](226)但是,陳舜俞何時擔任嘉禾令,又是何時遷移至此地?筆者檢索史籍,發現以《宋史》《長編》為代表的傳統文獻中未有陳舜俞的相關記載。陳舜俞的相關信息記載于(至元)《嘉禾志》《氏族大全》(萬歷)《紹興府志》之中。
(至元)《嘉禾志》卷3《鎮市》載:
嘉興縣
魏塘鎮在縣東三十里,白牛鎮在縣東北六十里。考鎮宋賢良陳舜俞居焉,自號白牛居士,故以名舊為市,圣朝至元十三年立為鎮[9](7404)。
《氏族大全》卷4載:
陳舜俞,神宗朝為嘉禾令。以不行青苗謫居山南,與劉凝之乘白犢往來,龍眠居士,畫而為圖[10](154)。
(萬歷)《紹興府志》卷37載:
陳舜俞,嘉興人,寓居湖州。慶歷中舉,制科第一。熙寧初,以屯田員外郎知山陰。青苖法行,舜俞不奉令,上疏自劾。因極陳青苖之弊,竟坐貶監南康軍鹽酒稅[11](2500)。
由至元《嘉禾志》可知,陳舜俞曾在嘉興縣居住;《氏族大全》記載陳舜俞在神宗時擔任嘉禾令,上述記載與《首修陳氏族譜序》的記載并不矛盾,同時是對《首修陳氏族譜序》記載的補充。表明陳舜俞的遷徙可能與他的為官經歷有著緊密的關系。
然而,萬歷《紹興府志》的記載與前兩者及《首修陳氏族譜序》的記載完全矛盾。其一,《紹興府志》記載陳舜俞為嘉興人,這一記載與其他文獻之記載完全不符。其二,《紹興府志》中“以屯田員外郎知山陰”的記載在其他文獻中沒有印證,故無法考證其記載是否真實。表明以萬歷《紹興府志》為代表的地方志材料存在與其他文獻相矛盾之記載,運用此材料時要仔細對比、謹慎對待。
《首修陳氏族譜序》和《首修陳氏族譜》中還有對陳舜俞之子陳康定、陳康侯“建炎中隨駕南渡”的記載,但囿于史料缺失之原因,其記載是否真實可信,尚未可知。
三、結語
《首修陳氏族譜序》與《首修陳氏族譜》記載了陳堯佐、陳堯咨及陳舜俞的相關經歷,對于研究陳堯佐、陳堯咨及陳舜俞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當然,族譜當中的記載并非十分完備,治史者在以族譜為史料考證人物時,一定要與地方志及其他史籍記載相互印證,方能得出較為客觀的結論。以陳堯佐、陳堯咨和陳舜俞之研究為例,只有將《首修陳氏族譜序》及《首修陳氏族譜》與其他史籍記載相對照,才能探求陳堯佐貴為宰輔、陳堯咨之任職經歷皆未寫入《首修陳氏族譜》之原因,才能進一步補充族譜中缺失的陳堯佐、陳堯咨、陳舜俞任職經歷之記載,對于研究此三人則大有裨益。
注釋:
①使相:宋代的一種特殊官職稱呼。《宋史·職官志一》載:“親王、樞密使、留守、節度使兼侍中、尚書令、同平章事者,皆謂之使相。”參見脫脫等:《宋史》卷161《職官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774頁。
參考文獻:
[1]王強.中國珍稀家譜叢刊·明代家譜:第1冊[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
[2][元]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3][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司義祖.宋大詔令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遲振漢.北宋宰相制度[M].臺北: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6][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5.
[7][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宋]釋文瑩.湘山野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1.
[9]中國地志研究會.宋元地方志叢書:第12冊[M].臺北:大化書局,1980.
[10][清]紀昀,永瑢.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52冊[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1][明]蕭良幹,張元忭.紹興府志:第6冊[M].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