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麗雪 陳登平
摘 ? ?要: 公費師范生的師德培養是一個新問題,需要不斷深入研究。福建教育有著百年閩師的優秀傳統:一是有愛國、愛鄉、愛教和具有開創精神;二是讓最優秀的學生來當老師;三是具有有系統有步驟的師德養成教育規劃。目前公費師范生師德培養有公與非公的矛盾、師范生師德養成規劃欠缺、地方政府的速成心態和對師范生投入不足四個方面。公費師范生師德培養可以從政府、學校和師范生主體三個層面考慮。
關鍵詞: “閩師” ? ?優秀傳統 ? ?公費師范生 ? ?師德培養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我國的教育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福建省教育廳根據形勢的變化制定了《福建省教師隊伍建設規劃(2017—2020)》文件,指出“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1]。新形勢下,小學和學前教育目前遇到最緊迫的任務是解決小學師資數量不足、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問題。近年來福建省各高校采取培養“公費師范生”的制度等措施,對于解決上述緊迫任務有很大的幫助,小學與學前教育專業在歷經十余年發展低潮期后,迎來了發展新的春天。
“公費師范生”制度誠然可以比較快速地解決小學師資數量不足與城鄉不均衡的問題,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與當年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師資培養模式比,如今的“公費師范生”在對職業認可度方面,遠不如當年的師范生對職業認可度那么高。筆者在考察了當年中師培養模式下對師德培養的幾個方面之后,認為有不少優秀傳統值得當下“公費師范生”師德培養借鑒與吸收。因為目前我省公費師范生主體為小學教育專業,所以本文探討的是小學教育的“公費師范生”師德培養。
一、“閩師”在師德培養方面的優秀傳統
福建省對于師范生的培養不管是在近代還是當今都有較為輝煌的成績。福建現代師范教育始于1903年,即陳寶琛創辦的全閩師范學堂,為下一代教師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師資條件與場所,此后歷經了多個發展階段,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中師”即中等師范形成了鮮明的教育特色。盡管“中師”這個歷史名詞已逐漸在人們的記憶中消退,但中師教育對基礎教育的重大貢獻永遠無法磨滅。中師學校所培養出的小學、幼兒園師資“學高”又“身正”,他們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中流砥柱。而且,其辦學宗旨、教學理念、課程設計、校園文化和辦學經驗等均應予以珍視,因為它們對新時代教師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作為“閩師之源”的傳承者,必須首先弄明白“閩師之源”在師德培養方面有哪些優秀的傳統,才能討論借鑒與吸收。
(一)愛國、愛鄉、愛教和具有開創精神
由于各種原因,歷時十年左右時間,師范類教育在各高校不受重視,招生數量急劇減少,導致目前各地師資緊缺。目前師范教育迎來新的發展春天,主要原因是國家重視和各地為解決師資緊缺采取政策的必然結果,各高校重新重視和大力發展師范教育。福建高校自然也不例外,我省于2015年開始招收免費師范男生政策,到2018年追隨國家的腳步,地方各高校開始招收公費師范生,不分男女。為了師范教育盡快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大力發展師范教育,福建各地方高校開展了一系列的發揚師范教育優秀傳統的活動,“尋根溯源”即為當中的一個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我們發現“閩師”的開創者擁有“愛國、愛鄉、愛教”和開創的精神。作為帝師的陳寶琛非常熱愛國家和家鄉,也非常熱愛教育,為此才在福州烏石山開設了“全閩師范學堂”,這一具有開創性的舉動,為此后的“閩師”開啟了百年的光輝歷程。帝師的開創精神不僅僅是在教育方面,在訪談過程中,陳寶琛的孫子還介紹了他一個具有開創性的舉動:興建了從廈門到漳州的鐵路,為福建鐵路開創了歷史。
抗戰期間,“閩師”隨當時的省政府搬遷至永安,時任永安師范國文教師的許欽文曾撰文回憶當時永安師范的“三干主義”[2](23-34),即要求學生要拿起槍桿、鋤桿和筆桿和日本法西斯侵略者進行斗爭。這樣的愛國、愛鄉與愛教的精神應該是貫穿于整個“閩師”辦學過程之中的,作為“閩師”的傳承人,我們必須繼承融注于先賢們身上的精神。
(二)讓最優秀的學生來當教師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普遍被認為是中師最輝煌的時期,因為當時招收的學生都是初中畢業生當中最優秀的學生,然后經過三年或四年的培養,畢業后到各地小學或幼兒園工作。目前,這些畢業生都已經成為各地小學和幼兒園的骨干力量,支撐起各地小學基礎教育和學前教育的藍天,他們為我省的基礎與學前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1.成績優異才能進中師
當時的政策是中考成績最為優秀的學生才有可能被“中師”錄取。
中師時期,不僅要求他們中考文化科目成績優秀,對他們在音樂、美術、書法等方面也進行面試,這就更可以保證他們的整體素質比較高,甚至對他們的身高等加以限制。
自身素質高,加上進校后努力學習,使他們在畢業的時候具有比較好的文化基礎和“三字一話”、音樂、舞蹈等基本技能,為今后的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培養更加優秀的基礎和學前教育人才提供了比較可靠的保障。
2.男女生比例相等
中師期間,由于是計劃經濟時代,男女生比例相等的制度設計,為基礎教育師資不至于“陰陽失調”提供了制度保障。盡管目前小學和幼兒園雖然在大力呼吁和提倡更多男生報考師范專業,但從每年招生的情況看,一直都沒有理想的效果。我們應該重視這樣的問題,并努力解決。
(三)有系統有步驟的師德養成教育規劃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正在進行,我們國家還處于一個農業大國的地位,工業大國的地位正在創建,城鎮化進程尚未開始。農村人口還占絕大多數,農村的小學和幼兒園的學生自然也占絕大多數,中師培養目標主要是讓畢業生到農村從事鄉村教育。當年的師德養成有一個完整的規劃,讓學生熱愛教育事業,到農村從教,為農村培養基礎教育人才。
“中師”三年的師德養成規劃可以說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前后貫通,學生畢業后通過畢業分配絕大多數都能安心在鄉村從教。雖然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城鎮化建設等原因,不少被稱為“輝煌”時期的中師畢業的小學幼兒園老師進城了,但他們中的大多數還是在鄉鎮從教,為農村的教育事業播撒青春和熱血。
二、公費師范生師德培養的隱憂
目前的公費師范生是由免費師范生發展而來的。2007年,溫家寶同志宣布在教育部直屬六所高校施行免費師范生制度,目的是解決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經過數年的實踐,為了避免免費師范生的一些不足,把這一利國利民的解決教育發展不均衡現狀的政策調整為公費師范生制度。我省從2015年開始招收免費師范男生政策,主要集中在福建師大、閩南師大、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等幾所高校。從2018年起,地方各高校開始招收公費師范生,不分男女。根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17年,已經為社會培養了免費師范生10.1萬人,在校就讀3.1萬人,畢業履約7萬人,其中90%到中西部省份中小學任教[3]。這些輝煌的數據背后,無論是免費師范生還是公費師范生,在師德培養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
一些學生選擇免費或公費師范生并不是對教育的熱愛而是因為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或者是沖著將來好就業與鐵飯碗而來。因為履約期限過長、缺乏退出機制、農村條件差等問題,近年來免費師范生主動違約、逃避去基層任教的情況不斷出現。據筆者于2019年對福建現有111名公費師范生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55.8%的學生是出于就業壓力和家庭經濟壓力而選擇公費師范生,有33.33%的學生認為違約處理辦法仍然不合理,69.37%的學生認為在服務期滿后會重新考慮再就業。服務期教師工資水平低,服務期時間長,服務對象整體素質較差是學生后悔選擇公費師范生的主要原因。
目前學者關于公費師范生對公費師范生這一政策與職業認可度的研究數據存在一些矛盾,有些學者說公費師范生對其認可度高,也有學者認為其認可度低。劉紅霞認為,單把免費改公費,雖然可以解決一定的問題,但是從根上說,留住師范生才能解決這樣的問題[4]。這就為公費師范生師德的培養帶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公與非公的矛盾
從目前各高校招生情況看,公費與非公費是同時招生的,盡管各高校的具體比例有所不同。高校內部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教師教學的內容與方式對此并沒有多大區別,即便有所區別,學生也不想、不愿感受。同時,公與非公,學生在交往與學習過程中,會自覺和不自覺地產生一些心理落差,會將二者進行比較,導致他們在思想和行為上要么趨同,要么求異。趨同,并不是說他們一定會互相往好的方面去想去做,而是大多數情況下會互相往不好的方面去想;求異,導致他們互相排斥,不肯互相融合,導致學習與管理上的矛盾。出現這種情況,他們的師德培養就會出現不利的局面。
(二)公費師范生師德養成規劃欠缺
以前無論是中師還是師專或者是師大,一般學校都是獨立實體,無論是教學體系、管理體系還是人員配備都是齊全的。如今的公費師范生一般都是在學校內部的各二級學院分散布局,即便成立了類似于“教育學院”或“師范學院”這樣的部門,但由于不是獨立實體,在教學體系建設方面會存在一些問題,管理體系不容易跟上,人員配備無法齊全。中師時期三年明確的師德養成規劃在現行條件下就難以推行,甚至連這樣的規劃也不完善,更別提推行。
(三)部分地方政府的速成心態
對于學校和教師來說,公費師范生與非公費師范生要一起共同培養,要一視同仁,即便在當下和未來他們之間確實有很多待遇上的不同,但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優秀的師資這一目標則是共同的。以三明學院為例,2018級的培養方案,公費與非公費是一致的,但地方政府要求公費師范生第四年就要頂崗實習。我們當然理解地方政府為了解決師資緊缺的焦慮心態,但是,目前的培養方案經過多輪討論是不宜再縮減課程的,因為這樣做,對公費師范生的學業水平培養不利,給學生的心理也會帶來一些不利影響,他們可能會覺得在學校眼里他們更不重要。
(四)對師范生投入不足
公費師范生的投入政府已經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如果縱向看,目前對公費師范生的投入還是不夠的。從目前招生看,師范類專業由冷門過渡到比較熱門,可以看出政府對師范專業投入力度加大的政策效果的顯現,但是,師范類專業男女生的比例依舊失調,也就是說目前的政策對男生來說吸引力還是不足的。除了要去農村當“孩子王”他們不情愿外,更大的原因是經濟待遇不高。
以上這些隱憂對于公費師范生師德培養是不利的,應當正確對待,想辦法解決。
三、加強公費師范生師德培養的途徑
在迎來師范教育發展春天的大好形勢下,必須抓住機遇,努力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師范生,為福建乃至全國的基礎教育服務。百年師范的優秀傳統,在新形勢下,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繼承和發展呢?
(一)政策層面
1.讓師范生都姓公
無論是以前的免費師范生還是目前的公費師范生,目的都是為解決師資力量的不均衡問題,因為各種原因,目前的公費師范生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解決農村師資數量短缺的問題。根據相關調查,目前小學和幼兒園的師資不僅農村地區緊缺,甚至一些縣城也緊缺,特別在于福建省發展相對落后的縣城,教師資源數量不足并且教師整體素質不高的問題相對于其他地區尤為嚴重。因此,公費師范生的招生規模其實是沒辦法完全解決師資力量不足的現狀,太大規模擴招不現實,因為高校當年“中師”轉制過來的大部分師資已經分散到其他院系和專業,并不在小學或學前教育專業,短時間內進行大規模調整不太可能,又沒辦法招收大量的師資從事小學教育專業的教學。與其專業內部既有公費又有非公費師范生,不如統一把師范生都改為公費,這樣既可以解決同是師范生而內部待遇不一導致的各種問題,又可以提高師范生的待遇,增強教育事業的吸引力,有利于師范生的師德培養。
2.政府必須增加投入
無論從中央到地方,對教育加大投入力度,優先發展教育已經達成共識。主要問題是增加多大的投入,目前增加的投入是否已經足夠?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地方囿于財政實力,無法大規模增加教育投入,總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且教育事業不像搞其他經濟項目那么快見成效,部分政府部門顯得不太情愿把大量的資金投入教育上。目前師范生每個月的生活補助一般為80元左右,二十多年前師范生的每月生活補助就已經是60元左右了,如果從這點上看,扣除物價因素,財政對于師范生的投入明顯是在下降。這樣的投入,對于師范生在民眾中的吸引力不足,尤其是對男生更顯不足。一如前述,為了增強師范專業對于考生的吸引力和保持未來師資性別比的平衡,加大對師范生的經費投入是勢在必行的。
(二)學校層面
1.制定科學的師范生培養規劃
在師范教育迎來發展春天的時候,我們不能盲目樂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可以互相學習各大高校有效的做法,制定出科學的師范生培養規劃。因為如果不顧實際地盲目擴招,那么一是可能影響培養質量,二是在將來可能面臨師范生過剩的局面。因此,各高校應該在科學嚴謹調研的基礎上,依據現實需要,加強和政府各部門的溝通與協調,制訂比較長遠的師范生招收計劃,既要解決當下師資嚴重不足的問題,又要避免將來出現嚴重過剩的局面。除了本科高校要制定科學規劃之外,政府各部門還要避免高職高專和中專盲目擴招師范類專業學生。
2.制訂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
以三明學院為例,四年制的本科生,在校三年,第四年完全頂崗實行的做法個人并不認同。在校學習時間的縮短,意味著學生學習的科目和學分的相對減少,一些人以為“應用型”就是多訓練技能而理論知識不重要,筆者不敢茍同。實際上應該是既要重視技能訓練,又要加強理論的學習。公費師范生最直接的培養目標為向農村輸送全科型師資,但是,如前文所述,當下的環境和當下的學生,并沒有立志終身從事教育,尤其是沒有立志終身從事農村教育,城市的小學的師資其實學科方向還是比較明顯的。因此,如果師范生沒有學科方向,而是全科型,對他們將來進城等的發展空間是不利的,這無疑對他們師德的培養不利,比如小學教育,至少應該分語文和數學方向。
3.制定科學合理的師范生師德養成規劃
學校應該從百年師范的優秀傳統中繼承和發揚有利于當下師范生師德養成的因素,制定科學合理的師范生師德養成規劃。
(1)從先賢身上學習。師德養成規劃除了現行的課程體系外,我們應該讓學生從先賢的“愛國、愛鄉、愛教和創新精神”中汲取營養,最簡便可行的是讓學生參觀我們“閩師之源”的校史展覽館,不過,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讓他們走馬觀花的參觀就完事,應該讓他們深入了解體悟,甚至可以通過參觀學習進行征文比賽等活動。有條件還可以組織學生到實地參觀“閩師之源”的歷史遺址,通過實地體驗,深入了解“閩師之源”的辦學歷史和先賢們身上的精神,確立愛國、愛鄉、愛教的品質。通過不斷的學習,讓學生具備深厚的文化基礎和良好的教學技能,未來具備開拓的精神。
(2)從中師系統的師德養成規劃學習。中師時期的師德養成規劃是系統有步驟的,符合師德培養的規律,有利于師范生師德的養成。當下我們當然不能照搬照套當年的模式,但當年的成功的培養模式還是可以借鑒的。比如,我們可以在師范生不同年級的教室,分別寫上不同的師德要求,還可以讓學生在師德和教學技能方面制定比較可行的職業規劃等。這樣,我們才不至于經常遇到師范生一年級學完了,還不知道自己的真正身份,成績不合格,就說還不適應大學的學習等。
4.加強師德養成過程管理
現行的輔導員管理因為管理的學生數過多,無法管理得那么細致和深入,所以建議師范專業要用班主任管理制度,而最好不用輔導員管理制度,或者名稱可以叫輔導員,實際上只帶一個班。加上師范專業和非師范專業是在同一個區或者同一幢樓學習和生活,專業區分度不大。師范專業有相對獨立的學習與生活空間,對于師范生的整體管理與師德的養成也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三)師范生主體層面
內因決定論。一個師范生師德的養成除了外界因素之外,更為關鍵的實際上是他自己的因素。一個師范生從報考,到校學習,一直到畢業,甚至將來從事工作了,能否有高尚的師德,主要還是取決于他自己對這方面的認知。
1.加強政策宣傳
從目前看,部分考生報考師范專業,有些是父母和其他親屬與朋友等的意見,不是考生本人的意見。由此可見,政策宣傳并不到位,尤其是沒有到中學去和考生面對面進行宣傳。另外,現在招生沒有面試制度,相對而言學生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如果宣傳到位,又有面試制度,則可以選擇有志于教育事業的考生來就讀,而不是招收到根本不情愿就讀師范專業的考生。
2.提高認識
師范專業的學生,尤其是公費師范生,對于自己將來要從事的職業要有比較全面和深刻的了解。教育事業是育人的事業,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事業,因此,師范專業在職業道德方面要比其他專業要求更高。公費師范生既要充分認識“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又要對未來的工作環境和政策要求做比較全面的了解和心理準備。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學習有關的師德課程,參加有關的師德養成活動,往“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方向努力學習。
新形勢下,公費師范生的師德培養成了新的課題,必須對其進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吸收和借鑒“閩師”的優秀傳統,加大對公費師范生政策的宣傳、扶持力度對于當下公費師范生的師德培養極為重要。
參考文獻:
[1]福建省教育廳.福建省教師隊伍建設規劃(2017—2020)[Z].2017.12.
[2]許欽文.三干主義[J].福建師范在大湖,2019(1).
[3]王家源.九成免費師范生到中西部任教[N].中國教育報.2018-08-11http://www.moe.gov.cn/s78/A10/moe_601/201809/t20180903_347099.html.
[4]劉紅霞.“免費”變“公費”留住師范生才是根本[N].中國產經新聞,2018-8-18(001).
本文為2019福建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階段成果。項目名稱:福建省公費師范生職業認同度調查研究。項目編號:20191131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