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斯琪
摘 ? ?要: 教育現代化背景下“互聯網+教育”的新型教育形式應運而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手段與教育模式逐步更新,教師、學生、家長的角色擔當重新分配。以現代化教育手段與理念作為核心,改進以往的三者角色分裂、角色模糊、角色單一問題,構建家長—學生—教師三位一體的新型三維關系,強化家長—學生—教師之間的整體聯動性,構建家長—學生—教師合作共同體,使三者共同著眼于筑就一個更強大的教育時代。
關鍵詞: 教育現代化 ? ?家長角色 ? ?學生角色 ? ?教師角色 ? ?三位一體
一、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規定,到2020年我國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我國教育現代化就是以現代信息社會為基礎,以先進的教育觀念為指導,并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促進教育變革的過程。當前,“互聯網+”為教育現代化提供了有利條件,“互聯網+教育”必然引起教育觀念的轉變,引起學生學習時間和空間的轉變,引起教師教學方式與手段的轉變,引起家長在傳統家校模式下的角色轉變。隨著“互聯網+教育”的迅猛發展,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要求我們必須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模式、優化教育評價,積極構建“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新態,扎實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學校的持續創新發展[1]。
二、基礎教育改革中教師、學生、家長角色的現狀分析
(一)家長角色。
家長是孩子成長的伴隨者,其角色定位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知意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孩子是否能夠成才[2]。伴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父母基本從關注求生階段轉換到關注家庭階段,甚至家庭里或有一人成為孩子的全職陪伴者,就此角度而言,父母的陪伴角色無疑是成功的。但就教育方面而言,在基礎教育深化改革的今天,家長的角色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參與度低。隨著父母角色的年輕化,新時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更加重視,但是這種參與度與參與方式是遠遠不夠的,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指導止步于輔導孩子完成家庭作業或配合老師檢查孩子的預習復習情況,而沒有真正參與教師對孩子的教育教學。家長不僅要參與學生的學,還要參與教師的教。除學校教學任務,教師和家長更加在乎的是如何讓孩子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如何讓孩子成為具有獨立個性的人,如何用創新的教學方法讓孩子學得更加高效和快樂。
第二,分數至上。雖然我們一直淡化傳統科舉考試殘留下來的一考定乾坤與分數至上的影響,但這種思維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家長的心中,導致家長們對孩子的分數尤其重視。一些家長認為分數低意味著孩子對學業不認真、不聰明、沒有未來,抹殺孩子課后付出的汗水,忽略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長,與素質教育提倡的全面發展有悖。
第三,角色意識模糊。在家里家長是孩子生活的管理者,在生活上家長是孩子人生的引導者,在學習上家長是孩子的幫助者,在教學上家長是教師的配合者……多種角色融為一體,一些家長角色意識模糊,不知道怎么履行相應角色承擔的責任,甚至少數家長因為對自身沒有信心,認為自己的能力與知識水平不足,無法同時扮演這么多角色,導致家長一邊很想要參與學生和教師的雙邊活動,一邊又唯唯諾諾不敢扮演這些角色,不知道何時何地該扮演何種角色,致使家長在學生的學習中擔當“邊緣性參與者”。
(二)教師角色。
教師作為教育的主體,是新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的基礎教育改革中,教師角色擔當問題存在諸多問題。
第一,結構失衡。某些學科的教師在數量上已經飽和,另一些學科卻“無人問津”,供需結構性失衡不利于深化落實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不應該僅僅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更應該是教師多專業多學科領域的全面開花。長此以往,這樣的供需結構性失衡可能會使某一學科領域因為匱乏的師資融入而成為基礎教育改革深化的短板和隱患。
第二,職業倦怠。教師作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是一種熱血奉獻,是一種教育情懷。然而,伴隨著加入教師隊伍的時間長短及一成不變的教學生涯生活,教師們或多或少地會出現一些職業倦怠。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教師對教育行業失去熱情,對自己的教育工作失去創新意識,對學生失去責任感和關心,甚至另謀發展把教師當作副業。職業倦怠是每個教師必須克服的心理現象,只有如此才能不斷創新、不斷進步。
第三,不重視職后培訓。教師工作是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工作。教育部一直強調教師的培訓工作,從師范教育到入職前培訓再到職后培訓,無一不是重視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一些教師只是新加入教師隊伍的前一兩年重視培訓工作,時間久了,一些教師的職業培訓僅僅流于形式,一方面浪費了學校和教育部給予的培訓資源,無法做到教師與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互補。另一方面使教師教學跟不上時代的變化,研發不出新的教學方法,只能成為“教書匠”。
(三)學生角色。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新課改中學生的主體角色不斷被加強。課堂是學生的,學習也是學生的,教師和家長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幫助學生學習。在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學生角色存在三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一,負擔過重。即使經過了基礎教育的兩輪“減負”以后,我國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仍然很大,集中體現在作業過多和升學壓力過大之上。作業過多可能使學生沒有太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不利于學生人際交往、興趣培養等;升學壓力大,導致學生只關注分數,輕視德育、體育、美育方面的培養,不利于全面素質教育的落實與實施。踢開“學業負擔過重”這個絆腳石是讓學生成為創新型人才的第一步。
第二,認知尚未完善。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是發展的個體,但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是認知尚未完善的個體。因為學生認知尚未完善,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價值觀,于對與錯的認知不完善,抵御各種誘惑的能力不完善。在“互聯網+教育”的現代化背景下,學生面對的誘惑更多,信息更良莠不齊,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何引導學生擁有篩選信息的能力是最關鍵的問題。
第三,不重視師生關系的和諧建構。尊師重道本是我國的優良傳統,隨著各大學校的擴招及升學壓力、家庭壓力、社會壓力等多方面的影響,師生關系漸漸惡化。一方面是互聯網導致負面新聞被人們周知,另一方面揭露現代化與信息化時代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溝通?;诂F在的“大班制”教學,教師沒辦法一個學生一個學生地深入了解,學生不重視與任課教師和諧關系的建構,教師的疏忽與學生的冷漠終將使師生關系更加惡劣。
三、構建“教師—家長—學生”三位一體的三維關系的策略
鑒于以上對家長、教師、學生角色擔當的現狀問題分析,不難看出作為基礎教育改革中的三個重要角色存在無法規避的短板,但是在教育現代化背景下,基礎教育改革問題迎來新的契機,為這三者的角色擔當問題帶來新的解決辦法。教育現代化是教師、學生、家長共同的現代化,共同參與教育才是教育現代化的核心[3]。
(一)貫徹現代化教育理念,以教師為主導,帶領家長真正參與到教學工作中,共同為學生學習服務。
教師是教學開展的主心骨,深知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和實際需求。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應該賦予教師“主導者”的角色,貫徹現代化教育理念,讓教師帶領家長參與真正的教育教學工作,使家長真正配合教師的教學,而不應該是“家長邊緣性參與”。教師和家長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設計科學的、合適的學習方案,讓學生的學習更優越,增加學生課堂的參與性與積極性。家長與教師密切配合,是學生高效學習的利器。對教育現代化手段的研發與創新,教師和家長的共同配合既多了一份了解與支持,又多了一份專業與安心。
(二)以現代化教育手段為核心,以課堂為陣地,加深學生—教師—學生的角色聯系。
現代化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課堂是落實課程改革理念的主要陣地,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第一陣地,新的教育理念,若以現代化教育手段為核心,在課堂里面加入新的角色:家長勢必是更加新穎的,更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讓家長參與課堂,首先,讓家長參與課堂的設計,互聯網的普及讓家長參與課堂更加便捷。其次,家長參與課堂不是說讓家長真正走進課堂路“講課”,而是以“教師”的角色出現在學生面前,比如課后的復習與課前的預習,家長可以一改以往的“簽字”,以“教育者”的身份考核與檢查。在這樣以現代化教育為核心并立足于課堂的教師—家長—學生的三位一體的三維關系下,實現教師和家長的“角色互換”,既減輕教師在教育研究方面的負擔,又增強家長在教學參與中的自我效能感,更使學生對教育現代化教學手段與方法有更加美好的體驗。
(三)以現代化教育手段為中介,以家長學校為基地,促進家長、教師的角色意識轉變。
專家們沒有重視對學生家長的輔導,教育管理者、教師沒有重視對學生家長的培訓,導致家長對課改知之甚少,家長課改觀念的滯后阻礙了課改的整體推進[4]。學生和教師每天都在學校之中,相比于家長更能接觸最新的教育方式與手段,除此之外,教師有專門的教師培訓,學生有定期的班會和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沒有辦法像學生一樣頻繁到學?!吧险n”和利用專門的渠道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能力,因此,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下,以現代化教育手段為中介,創辦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專門化、針對性的培訓,提高家長教育能力與知識素養展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深入研究教學理論,積極進行教學探討,并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實時更新教學觀念,讓家長更好地教育學生,更好地配合教師,建立更優的家校聯系。
(四)以現代化教育手段為引領,增強教師—家長—學生的整體聯動性,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創新人才的培養決定了學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生,更是知識的研究者,新事物的探索者,時代的主宰者。要實現教育質量轉變,教師不能是傳統意義上的授業者,更應該是教學知識的開拓者,教學方法的創新者,教學手段的研究者。在新課程中,家長不應當是學校教育的被動消費者,而是與專家、社會人士、學生,尤其是學校、教師一同構建新課程的積極合作者[5]。因此,在教師—學生—家長的三位一體的三維關系中,每個角色的角色擔當都是多元的、復雜的,在教育現代化背景下,我們應該以現代化手段增強教師—家長—學生的整體聯動性,構建家長—學生—教師合作共同體,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五)正視互聯網弊端,弱化負面信息的侵入,提高篩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加深家長—學生—教師三位一體的三維關系的團結性與凝固性。
互聯網是新時代背景下科技發展的產物,互聯網在帶來新的教育理念、嶄新的教育手段與技術方法的同時,有著信息泛濫,難免有些負面、反動、黃色、暴力因素等缺點。在教育現代化背景下,其一,學生的認知尚不完善,家長和教師都要關注到學生這一認知特點,給予合理的引導與培訓,幫助學生提高運用互聯網的能力。其二,家長、學生、教師都應該明白,網絡上的負面信息大多是經過加工與夸大博取眼球與流量的,不能一概而論、以偏概全。因此,正視互聯網的弊端,提高篩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還學生、家長、教師一片和諧的網絡天空,加深家長—學生—教師三位一體的三維關系的團結性與凝固性,讓三者互相信任,使三者共同著眼于教育的發展與進步是“互聯網+教育”不可規避的重要途徑之一。
四、結語
社會在發展,教育在發展,教育手段也在發展。在教育現代化背景下,應盡快接納與適應新的教育理念,跟上發展的步伐,建構教師—學生—教師三位一體的三維關系與合作共同體,構建更好、更強大的教育時代。
參考文獻:
[1]韓永禮.“互聯網+教育”打造智慧校園新常態[N].語言文字報,2019-11-01(007).
[2]于天貞.從“督者”到“學者”——基礎教育翻轉課堂背景下家長角色重新定位及其路徑[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05):30-33.
[3]顧明遠.立足教育本質看“人工智能+教育”[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9(09):1.
[4]王振文.新課程改革亟待家長觀念更新和角色轉變[J].中國校外教育,2019(26):30,32.
[5]李偉靈.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與我國家庭教育的變革[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