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芬
【摘要】? 本文主要闡述的是本人對關于小學高年段學生自主批改作文的幾點思考。第一、關于如何激發學生興趣的思考與實踐。本點主要探討在培養學生自主批改能力過程中為何要激發學生興趣的,以及一些激發學生興趣的具體做法與嘗試。第二、怎樣使學生在自主批改作文的路上走得更穩,更好?本點探討則是在培養學生自主批改能力時,怎樣按照一定的次序去漸進式地逐步提升學生自主批改的能力的一些思考與實踐。第三、如何盡量避免學生自主批改中出現的“失散”問題。本點則是探討培養學生自主批改能力的實踐過程中極易出現的一些問題,以及應對的策略。
【關鍵詞】? 小學 高年段 學生 自主批改 作文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1-115-03
作為小學階段語文教育教學中最綜合,同時也是重要的一環,自然就是作文教學了。而一說起作文教學,最要命的階段肯定是高年段,即五、六年級階段的作文教學。這個階段的作文教學,除了常規的技能、技巧的傳授與強化拓展等教育教學任務日趨繁重之外,相信大部分的一線教師都會面臨著一個共同的難題:那就是如何讓自己既能夠從日復一日的圈點勾畫中解脫出來,又可以穩步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許多充滿教育智慧的先行者通過不斷的探究與摸索,提出了一個非常古老,同時也是非常符合時下先進教育教學理念的做法:作出教師權柄的讓度,由學生自主地去批改他們自己的作文!該種做法提出與實施之初,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深受傳統教育理念熏陶的同行的質疑與指責,認為這樣很容易削弱教師對學生作文真實水平的把控,最終影響到教師有的放矢地作出有針對性提升策略與具體措施;另外,由于學生生理、心理及知識技能積累等主客觀因素的限制和影響,讓學生自主批改作文,也極易出現學生在批改過程中顧此失彼,無所適從的問題,最終結局只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但筆者認為,以上這些同行的顧慮固然不無道理,可卻依然不能掩蓋學生自主批改作文的高性價比。因此,筆者也進行了相當一段時間的嘗試,其中自然是苦樂共存,不過,個人感覺,始終是瑕不掩瑜,值得深挖其潛能。下面就粗略地談一下,筆者在這一段嘗試與摸索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所行所為:
第一,關于如何激發學生興趣的思考與實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一句常講常新的教育名言。也應該是所有教育教學工作者常置案頭的座右銘。對于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最不缺的就是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們只要善加撩撥,他們就會爆發出令你顫栗的繽紛。而要想極好地激發學生對自主批改作文的興趣與欲望,就要真正把師生之間的關系理清,理順,真正把“自主權”返還給學生。因為,如果教師依然是按照以往的教育教學思想和模式,把課堂牢牢地抓握在自己手中,還是那種“你來問,我來答,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師生相處互動模式,學生就只能是永遠地仰我們鼻息,難越雷池半步,他們將仍然處于完全受支配,受操控的處境之中。在這樣的前提下,過往我們常常詬病的填鴨式,灌輸式等教學模式非但沒有退出歷史舞臺,相反仍有著極其豐厚肥沃的土壤,而作為被填,被灌的對象,學生避之唯恐不及,又焉會對所謂的“自主批改”產生丁點的興趣和欲望呢?!這樣的操作到了最后,學生已經被局促于藩籬之內,欲求伸展一二尚且不能,又何言自主?如此一來,自主批改作文就只能成為一個偽命題。于此,可見激發學生興趣于其自主學習,是何等之重要。
然則如何激發學生對批改作文之興趣?筆者認為,可從日常課堂之形式改變入手。其中,因應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點,經過筆者的實踐磨合及參照前輩、俊彥的真知灼見,筆者選擇了從“活動”這個口子著手。筆者所說的活動,分而解之,就是給“活”學生,讓他們“動”起來。為什么要如此重視與強調給予學生“活動”呢?因為只有讓學生充分動起來,才能使學生真正地融入到教師主導、營造的教育教學氛圍中,教師的教育教學目的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得以實現。正如拉伊所說的:“一切教育、教學中的被動、接受、吸收要讓位于活動、表現、建構和創造……有刺激就有反應,有印象就有表現,有觀察就有呈現,學校如果不利用這些活動的源泉,就不能積極地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當然了,我所說的“活”,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小任務,如小組合作批改小文段活動這種常規形式外,更多的時候是把這些常規教學任務轉化成游戲形式、競賽形式來開展。其中,小游戲是我采取得比較多的一種形式。之所以是游戲,是因為游戲是這么多種激發學生興趣的形式中,性價比較高的一種。教育先哲沛西·能曾經認為人類的活動可以大概地分為保守性的或創造性的兩種:當活動的目的是在變化著的情境面前保持某種早先的狀態時,就是保守的活動;當它們的目的是某種積極的新的成就時,就是創造性的活動。……兒童的創造性活動,像保守性活動一樣,具有一個典型的、明顯的表現形式。這個形式就是游戲。而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有機體所能使用的身體的和心理的精力,多于它單純自我保存或身體發育的需要,并且大都以游戲的形式來消耗這種剩余的精力。正因如此,如果我們學會利用在游戲中所釋放的極其充沛的智力,教學效率將大大提高……又如沛西·能所說的:“我們應該嚴肅地把兒童當作詩人或戲劇家、工程師、測量師、化學家、天文家和水手,正像他們這樣看待自己一樣,并且幫助他盡量照他的愿望,充分地探索自我表現的具體方式。”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我嘗試著盡量在游戲中給予學生相當大的自由發揮的時間與空間;更重要的是,在游戲的過程中,我盡己所能地給予學生肯定和尊重,不斷地強化他們對這一方面的好感度。通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和磨合后,大多數學生都對自主批改作文這個“游戲”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與參與欲。既然學生有了這樣的主觀故意,自主批改作文的進行自然就能夠開展得暢順而有成效。當然,以上這些都建基在我對學生的整體情況的了解與掌握之后。因為,泰勒說過:“學生是一個主動參與者,學生的環境的某些特征吸引著他的注意力,學生所做的,正是對這些特征的反應……由于學生必須自己從事某種行動(這是教育經驗的基礎)……教師可以通過安排環境和構建情境向學生提供教育經驗,以激發所期望的那類反應。這意味著,教師必須對學生已有的各種興趣和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以便能對某種特定引起學生反應的可能性,進而能對引起理想的學習所必不可少的那種反應的可能性作出某種預測。”
第二、怎樣使學生在自主批改作文的路上走得更穩,更好
循序漸進,按部就班。這是一句老話,也很容易成為一句套話。但其中蘊含的教育教學真理,卻是任何時候都不應,也不能被輕視,乃至被忽視的。大綱要求:三年級開始先培養學生“修改明顯錯誤的句子”,四年級接著培養學生“能修改有錯誤的句子”,五年級再培養學生:“從內容、詞句、標點等方案修改自己的作文”等。從大綱這表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小學生自主批改作文是從修改句子入手的。修改的要求隨著年級的增長,而逐步提高。因此,我也“不能免俗”地把引導學生自主批改作文分了幾步走。
1.授生以漁。作為一張白紙,學生在批改作文方面的知識與技能肯定是空空如也的。所以,在起始階段,我首先做的,就是把方法給他們。怎樣給才能實現“授漁”的效果,而不是又一條魚呢?我選擇的是最常見的方式:下水示范。按不同年段,選取學生典型作品,先從最簡單的句子開始,修改病句弊端,優化句子表述;再升級到簡短的文段,調整句子關系,清晰段落中心;最后是全篇作文,提升主旨立意、精煉布局謀篇。我就按著這樣的次序,在不同的時段,在次第相續的年段,通過選取學生典型作品,給他們作修改示范,講清問題所在,明確修改方法,提醒注意事項。目的只有一個,讓學生可以具體而直觀地從老師的示范中,了解和掌握一些修改作文的標準與方法,以及修改作文的一般過程,同時,給他們清晰而明確的批改參考模板,也為他們自主批改作文提供了抓手。
2.群起而攻。如前所述,我刺激學生自主批改作文的興趣采取的最多的形式是游戲與小競賽。而這兩種形式本身的特點決定它們都不可能是學生的個體活動,絕大部分時候都要求學生組隊參與。因此,學生之間都形成了較穩定的組合形態,彼此之間也都有了一定的合作默契,可以較好地共同完成某個活動。而這也是我正式展開引導他們進行自主批改作文的基礎之一。因為,雖說是讓他們自主批改,但小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眼光技能,都不足以支撐他們一開始就獨立地完成好批改作文這樣一件極考驗綜合素質的事情。而團隊合作恰好可以在充分發揮個人所長的同時,通過團隊內的優勢互補及查缺補漏,最大限度地向完美批改的目標靠近。并且,由于團隊成員的水平彼此相近,面對的又是同班、同級的同學的作品,最容易激發他們的比較心和責任心,從而盡心竭力地去進行批改;又由于這些作品與他們自身水平大致相當,在批改的過程中,就更容易從中得到啟發與警示,無形中就完善了他們的作文體系。而更主要的是,在這個團隊合作,共同批改同學作文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小組成員之間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互為示范,潛移默化地把批改作文的原則、方法融入到自身的綜合系統中去。當然了,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會及時給予他們實時的技術支援與指導,指出他們批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供相對應的改正意見和建議,并充分利用電教手段,把他們的批改成果,以及經過我的指導修改后的成果展示給全班同學,以最直觀,最即時的反饋,給學生以最深刻的印象,為以后學生能真正實現自主批改作文再培下一鏟沃土。
3.講評鞏固。前面的團隊批改,主要是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讓學生在趣味盎然,又嚴肅刺激的氛圍中充分磨礪、展示自我的批改水平。但正如前面所言,由于小學生自身先天的種種不足的客觀現實所決定,現階段的課堂中是不能缺少教師這個重要角色的。所謂“當仁不讓”,我自然也不會讓自己在如此重要的時刻與場合隱形。除了在引導學生自主批改作文的起始階段,給他們立規樹范之外;在學生全體初步完成團隊合作批改之后,我更是充分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具體的操作通常是在略改全體作文后,對學生作出針對性的點評。這點評既有針對作文者的作品的,也有針對批改者的批改的。整個過程都是緊貼著他們自己的“作品”:無論是作文,還是批改作文,力求把其中的優劣都實時地展現在他們面前。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看到自身作文的缺陷和同學們及老師對自己作文的批改是如何補足這些缺陷的,因此可以在提升自身的作文寫作水平的同時,連帶著把老師和同學關于作文批改的標準、方法、技巧一并吸收過來,從而實現批改作文水平的升級。
第三、如何盡量避免學生自主批改中出現的“失散”問題
由于讓學生自主批改作文這種操作我是新手上路,雖然開始之前也參考了不少先行者們的不少成功案例,以及理論探索。但正如教育先賢陶行之先生所言:“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真正開展起來之后,才發現這是一條極不好走的“新路”!不好走的原因大多是在于自身:一是自己積淀不足,輾轉騰挪之間,動作稍大,便覺力不從心,無以為繼。二是求成之心過切,求全之欲過盛,于己于生,皆有矯枉之嫌。下面就淺略地談談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批改作文的開展過程中我曾經出現的偏差,以為有意于此者之前車。
1.勿操之過急。由于初始階段,刺激學生興趣的策略實施較有成效,學生進入狀態較快,再加上任務難度較低(實在不敢預設太高的難度),自然其完成度較好。這樣就給了我一個錯覺:似乎、或者可以放開一下拳腳了!于是,加快速率、提升難度就順理成章了。結果也是大家可以想見的,學生一下子被打亂了節奏。反饋出來的就是他們成了我鞭子下那群疲于奔命的鴨子。于是,他們的常態就是這樣的:前一陣還在東面愉快地和字詞玩耍著,后一陣已經被趕著飛撲向西去和布局謀篇廝殺了。老師在那里“翩若游鴻,矯若驚龍”,志得意滿;學生卻是應接不暇,累覺不愛。開始積攢下來的好感度幾乎被我這一番折騰全部掩埋了。
幸好,在同事的提醒下和學生的哭訴中,我醒了過來,在作出很是疼痛的自我反省之后,在又一番波折后,我總算再次把節奏帶回了正常的狀態,學生也重回沒有痛,只有快樂的氛圍中。從我的這段經歷,希望能給同行們一個小小的警示:小學生就是小學生,永遠永遠要記住這一點!不能奢望他們可以一步登天!在正常的學校,正常的班級中,天才永遠是微乎其微的!即使是有,讓你碰上的機率也是小之又小的。我們的日常,就是面對著一大幫普通的學生。既然是正常的學生,就只能用正常的步調去行進,可以稍有變化調整,但千萬不能偏離得太遠,要不然,輕則事倍功半,重則前功盡棄。各位同仁,慎之慎之。
2.勿控之太緊。經前一役,我受創匪淺,潛意識已是驚弓之態,雖重回正軌,然卻從此有點縮手縮腳,不敢輕易越雷池。最直觀反映我這種心態的,就是,課堂之上,學生的舞臺越來越小,我的羅網越張越大。慢慢地,學生被裹挾在我不經意間營造的漩渦之內,局促非常,欲得伸展一二而艱難異常。如果不是學生的進度著實糟糕,我可能還會沉浸于“操控大局”的迷幻之中而得意洋洋。但當我發現學生的日常反饋中越來越少出現“自主”,只剩下模仿我的“批改”時,才知道坑竟然被自己挖成如此驚人的規模了!
于是,又是一輪自我解剖,又是再一輪的拼命縫合,總算是再一次挽回了學生的信心。對此,我給各位的忠告是:既然是自主批改作文,學生的自我主體是永遠要擺在第一位的,教師的主導只應該,也只能是輔助的角色,縱然在開始階段,由于學生客觀因素的影響,教師可以占據稍多一點的話語權,作必要的指引,但終究是要把這件事的主控權讓度于學生的。教師一日不肯、不敢放手,到最后,就會越放不了手。前賢有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該如何去做,凡是有點教育智慧的教師,相信都會作出正確的選擇。
3.勿“一視同仁”。前言有述:天才永遠是稀少的,遇到是稀罕的,作為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大概率遇見的都是普通學生。但普通并不意味著普遍,更不意味著就此眾“生”平等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就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世上不可能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個體。而正如贊可夫所指出的:“優生和差生是相對的,他們的發展過程是不平穩的、不均衡的,有迂回曲折,有加速和減速,有許多復雜的逐步積累的“地下活動”的過程,這些過程是肉眼看不到的,可是一旦時機到來,它們就會以發展和掌握知識上的突飛猛進的形式表現出來。”基于這樣的前提,我的自主批改的引導過程,就逐漸地把“一視同仁”拋諸腦后,從一開始的“絕對公平”發展到后來赤裸裸的“偏心”。怎么偏心?層次較高的學生,可以給予更大的自由度,讓他們可以更充分地發揮其自主性;層次較低的學生,我就給予更多的手把手指導,讓他們能夠有一個更清晰的規則抓手,以及技巧參考。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策略措施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嘗試開展之初,我被小組的綜合表現所迷惑,誤以為學生進化的進度已達預期,卻一下忽略了這是小組的團隊力量占大多數情況下所呈現出來的結果。而由于我布置的任務一般都是中等難度的,而這恰好是小組合作探究最舒服的,自然結果都不會差到哪里。但如此一來,“吃不飽”和“啃不下”這兩種現象就成為了必然:底子厚,頭腦靈的學生會覺得意猶未盡;根基薄、反應慢的學生會覺得舉步維艱。這樣的狀況讓我想起了布貝爾的話:“我們的學生像羊群一樣被趕進教育工廠,在那里無視他們獨特的個性,而把他們按同一個模樣加工和塑造。”如果我繼續之前的一切,豈不是成了布貝爾這番話的現實注腳?!正因如此,我才會把心偏得這樣理所當然。自然了,偏心也是不能過度的,就象古人所言:“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太高,當使其可從。”只要把控好偏心的度,因人而異,學生自會水到渠成。
以上種種,就是本人在高年段學生自主批改作文這一嘗試過程中的所思所為。囿于才力之限,未能盡述個中精微,粗漏之處,在所難免。然筆者堅信,這是作文教學的一個必然趨勢,只要堅持下去,努力充實提升自我,踏實前行,總會有碩果在手的那一日。謹以此與各位同仁共勉。
[ 參? 考? 文? 獻 ]
以下參考文獻,如無特別說明,皆轉引自《20世紀教育學名家名著》。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1]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2]沛西·能.《教育原理》.
[3]馬丁·布貝爾.《品格教育》.
[4]贊可夫.《教學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