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在互聯網視域下想要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質量,需要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路徑進行詳細探究,通過分析互聯網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能夠更好對思政課程改進。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政教育;改進路徑分析
高校思政教育不僅能完善高校的教育體系,還能培養學生的優良作風。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當今,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已經難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在互聯網視域下如何改進高校思政教育,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質量,是各大高校需要探討的問題。
一、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思政教育內涵需要契合時代特征
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在步入高校之前,學生的學習壓力非常巨大,步入大學后學習壓力有所減輕,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接觸新鮮事物。由于高中階段的學習都是在教師的約束下進行的,在大學期間缺少了外部約束使得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懈怠心理,再加之互聯網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極大程度地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更難進入學習狀態。這些現實問題沒有引起高校的足夠重視,在互聯網模式下,高校思政教學需要研究新的教學方式和教育模式,并且深入研究學生身心發展狀況,將教學模式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相結合,以此建立起契合時代特征的思政教育模式。在模式建立以后,教師要深入挖掘思政課程內涵,使思政教育在互聯網模式下有著更加深刻的內涵。
(二)思政教育教學手段的豐富性
大多數教師在當前的思政教學過程中,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講述的內容依然以教材為主,難以滿足現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也無法跟上社會的發展步伐,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推動了信息傳播的速度,但沒有體現在思政教學模式中。在互聯網視域下,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思政教學活動中有效引導學生,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F代教育也更加強調教師的教學方式,互聯網的發展也給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式,教師可以利用微課、MOOC等新興的教學方式,以此增強思政課堂教學的豐富性。
二、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機遇
(一)拓展渠道,豐富學習資源
在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下,教師多依據自身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材分析進行資料收集,在互聯網視域下教學渠道大大拓展,學習資源更為豐富,借助互聯網進行教學更加契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使得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大大加強,這要求教師利用互聯網輔助教學時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通過有效互動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幫助學生更好的解決問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做好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可以利用網絡,收集契合思政課程的教學素材,通過教學方式為學生更好的呈現,通過這樣的方式體出思政課程學習資源的豐富性。
(二)拓展內容,豐富教學手段
在互聯網視域下新興的教學模式不斷興起。將新模式應用于思政課堂上,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的促進思政教學整體質量,除此之外,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也對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很大程度上的拓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借助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除了讓學生掌握教材知識以外,還能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如果教師選擇得當,能更好的讓學生接受的思政教育符合當今的時代發展。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制作微課,讓學生更好的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也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為學生的建設網絡教育平臺,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好的通過網絡進行學習。
三、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進策略
(一)改進思政教學模式
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在思政教育過程中必須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要借助互聯網搜集熱門話題,鼓勵學生參與熱門話題討論,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實際考察,這樣能強化思政教育課程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最終讓學生將思政教育課程接受的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不僅如此,通過這樣的方式還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其次,教師應當完善教學方式,最后,教師在搜集互聯網信息的時候,需要引導學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讓學生有效吸收互聯網信息的精華,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豐富思政課程教育內容
一方面高校應當搭建思政教學平臺,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為學生搭建廣闊的網絡平臺,可以定期的向學生推送相關熱點發揮互聯網的積極作用,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奠定基礎,教師在此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根據學校推送的熱點進行整理,在思政課堂上做專題教學;另一方面,高校應當豐富思政教育內容,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思政教學氛圍,組織學生參加學院組織的思政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積極參與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由教師進行點評,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體現高校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的教育特點。
(三)構建網絡化校園
借助互聯網構建網絡化校園,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利用網絡進行學習,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強化思政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構建思政校園網絡,有意識地創建校園網頁鏈接,促進高校內部信息共享,在校園網站上發布相關的思政教育內容,例如如展示高校的發展歷程,讓學生了解校園過去的風貌,也可以將一些好人好事的照片和事跡展示出來,以此有效增強了高校思政教育效果。
(四)塑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
只有不斷的對教育理念進行創新,才能促進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不斷對思政教育理念進行創新,才能使思想政治課程發揮良好的育人價值,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樹立教育民主化的觀點,在傳統的思政教學工作中,教師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受到學生的推崇,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開放,以及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得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不再僅僅局限于教師,教學資源也不再僅僅由教師提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認清當今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的轉變,從而調整自身的位置,進而樹立起民主化的教學觀念;其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從網絡獲取教學資源的意識,網絡的發達使資源的獲取面更為廣博、更具有即時性,也豐富了獲取信息的渠道,因此教師要在思政教育工作中不斷學習擁有充分發揮網絡資源的能力和意識,將互聯網作為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最后,教師還應當擁有全球一體化的意識,當今世界正在處于一體化的變革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識到互聯網促進全球一體化的重要作用,并在這種認知下引導學生在接受思政理念教育的過程中,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學會摒棄西方文化中的文化糟粕,從而更好的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政治理念。
(五)構建高素質的教育工作者隊伍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各種信息在不斷的涌入學生的思想觀念中,對學生的認知體系和價值觀念取向帶來了巨大影響,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過程中,既要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還要擁有引導學生行成思辨精神,這樣學生才能在學業生涯結束之后更好的適應社會。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的職業理念,并且積極結合互聯網的優勢,加強自身的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以及信息傳遞的能力,將自身所獲取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的傳遞給學生,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帶給自身的價值。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當具有崇高的信息道德,只有教師擁有較高的信息素質,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這些理念傳遞給學生,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利用互聯網的各種信息資源,了解當下的社會熱點,并且做好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將熱點作為引導學生進行思政課程學習的內容,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掌握思想政治中蘊含的知識點,并且以此熏陶自身的品德,提高自身認知??傊?,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教師自身具備相應的業務水平,才能更好的提高思政教學實效。
結語:在互聯網視域下研究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路徑意義十分重大。通過分析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教育面臨的挑戰,同時也要清楚互聯網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的新機遇,在兩者之間做好平衡找到高校思政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豐富思政課程教育內容,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此提高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郭東艷.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進路徑[J].知識經濟,2019(05):109-110.
[2]韋曉慧.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進路徑[J].科教文匯,2018(09):12-13.
[3]朱慧蕓.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課程的改進路徑[J].亞太教育,2016(25):138.
作者簡介:
張文藝(1975年—),女,講師,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業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