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課堂是色彩斑斕的音樂世界,在廣闊的音樂世界里,只要音樂老師不忘初心,不負韶華,努力摸索,教學方法是無窮無盡的,讓學生唱好歌,更有效地掌握一項演唱技能。
關鍵詞:歌唱;小學;音樂
2019年10月1日,盛大的閱兵儀式即將開始前,有幾位花一樣的少年,站在屏幕,向全國人民深情的演唱《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國》,展示的是最天真可愛的笑臉、最純真純凈的聲音和對祖國最真摯的情感。頓時我萌發出了一種想法:在這樣神圣的日子里,是用唱歌來開場的,一首歌唱響一座城,一首歌唱出一段情。歌是城市的聲音名片,城市是歌的精神搖籃。循著歌聲尋找城市奮斗的足跡,聆聽新時代祖國最美的歌聲,從而體現唱歌的重要性,從小培養學生唱好歌更重要!而這份任務將落在一線的音樂老師肩上。教會孩子愛唱歌,會唱歌,唱好歌是音樂老師的責任和使命。作為音樂老師,我們只能做到的,就是守住這間六十平方米的教室,引導孩子積極歌唱,教給學生科學的演唱方法和正確的演唱技能,能夠讓每一位孩子都具有積極的演唱狀態:眉毛向上提、眼神泛著光,嘴角微微上揚,面帶微笑,在任何場合都能用歌聲表現自己,用歌聲傳遞愛的情感。正所謂“愛拼才會贏,敢唱就會紅”。
人在唱歌的時候,身體會調動很多感官的系統,每個人的聽覺、視覺、運動覺等感知覺都必須全面打開,同時各種感知覺在身體運動過程中形成一種協調,也就是課堂上經常運用到的“聽、唱、看、跳”等多覺聯動。大型的軍樂隊在演奏時,每個人演奏著自己手持的樂器,同時大家要行走出同樣的步伐,變化出多樣的隊形。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通過眼睛觀察、耳朵聆聽來找到自己與其他伙伴之間的關系,盡可能與他人保持和諧統一。同樣在演唱時,如果聽覺、視覺、觸覺沒有調動起來,缺乏聯系和溝通的,就會導致出現節奏不統一、音準不標準、音色不優美、動作不協調、感情不到位、咬字不清晰等問題。通過多年的反復摸索與實踐,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多覺聯動教學法。
一、 研究教法——多覺聯動
多覺聯動教學法,是通過實際課堂教學,并結合多感官聯動理論、教育心理學、欣賞教學等相關理論相結合。“多感官聯動教學”指的是外顯的方式要靠內在的隱性的方式顯現,學生的有意注意由無意注意發展成的。更重要的有意注意的時間有所延長,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教學中,教師是學生有意注意的引導者,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調動“聽(聽覺)”與感受融合,“看(視覺)”與表現融合,“唱(觸覺)”與創造融合等三大學習過程,有效地提高唱歌教學水平,提高學生演唱水平和音樂素養。
(一)感知過程——聽覺、感受與欣賞相融合
“感受與欣賞”是所有音樂學習領域堅實的根基,在音樂活動中占有重要位置,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捷徑。美國音樂專家貝內特·雷默提出:“音樂教育是通過培養對音響的內在表現力的反應進行的人的感覺教育。”為何嬰兒聽到媽媽的腳步聲,或是媽媽抱在懷里,就能馬上停止哭啼,究其原因,就是嬰兒可以通過聽覺,熟記媽媽走路的節奏和心臟的跳動,形成聽賞的記憶。可見聽覺是人類獲得生命時的第一個能力。由于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認真聽賞音樂的習慣,學生能自主走進音樂,體驗音樂,對所聽到的音樂能用內心真實的感受表達看法。引導學生讓音樂成為生活的一種習慣,陪伴終身。
聆聽有兩種方式:靜態的聽和動態的聽。
1. 靜態的聽
(1)進行欣賞音樂的禮儀教育
大部分音樂老師都存在著共同的困擾:學生聽音樂時,教室亂哄哄,混亂一片。不喜歡音樂課的學生就趁機做小動作或說話,都無法靜下心聽音樂。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還未養成。解鈴還須系鈴人。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努力讓學生成為音樂的聆聽者、音樂的知心朋友、音樂的好伙伴。想要成為“音樂的好伙伴”,要先懂得如何安靜地聆聽音樂,成為一名文明的欣賞者,在聆聽音樂,能做到自己安靜聆聽,又能影響周圍的學生安靜聆聽;想和音樂成為知心朋友,就要主動走進音樂的世界,讓音樂也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經常深度對話。在平常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靦腆、內向的學生。這種類型的學生一般采取“關注個人,影響集體”的措施。想成為“音樂的好伙伴”走進音樂,并用自己耳、眼、口、手等感受、表現、創造音樂,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為自己、為他人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2)用耳朵聽,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
作為音樂教師,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發達的聽覺,提高學生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能否正確的判斷音樂的好壞,音樂的聽覺感受能力非常重要。學習過程是求異的過程,可以“懂裝不懂”,千萬不能“不懂裝懂”。音樂不一樣,不管聽不聽懂,只要你靜靜地聽,總有一天音樂會走進你的心里。只要多聽,是發展和提高音樂感受能力的關鍵。
2. 動態的聽
這是體現學生能自發調動自身聽覺感官聯動,判斷每個學生聽賞體驗能力的高低。
(1)眼睛
學生先聽賞體驗,通過具體形象感知音樂形象,這是視聽聯合學習的接受過程。
(2)手
A. 可以讓學生邊聽音樂,邊用手畫旋律線。通過畫旋律線,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感受音的高低、旋律走向和句式特點。
B. 在教授音的長短,可以借用絲巾,用“拋”“甩”等動作,感受音的長短。絲巾又能創造情境:此時的教室,變成了一個彩色的天空,天空中飄著五彩祥云,學生沉浸在美麗的月宮仙境中。
(3)口
(1)呼吸在演唱中的正確運用
“呼吸是歌唱的潤滑劑”,每個人在演唱時,都有呼吸,但是有些人不能正確運用呼吸方法。我經常引導學生用聞花香的感覺,引導學生隨音樂,配上手勢反復吸、吐……教師一邊示范一邊旁白,讓氣息填滿胸腔,氣吸滿,慢慢吐光,象吹蠟燭一樣……有效的訓練長氣息和短氣息。
(二)理解過程——視覺與音樂的表現相融合
“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們常常說,人們那一雙明亮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學生在演唱,從眼神就能看出他是否帶著自信。可見,引導學生調動“看”(視覺)感官聯動的方式,通過從理解音樂到表現音樂,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看”(視覺)有兩種方式。
1. 靜靜的看
這種方式有兩種作用:第一,能起著通過有意注意虛心向他人學習的作用;第二,有意識地培養理解音樂的好習慣。我在教學中,經常會讓一組學生站起來演唱,另外三組作為在座評審員,要評出最認真的演唱者。等演唱完,評審員要走到演唱者身邊,用誠懇的目光看著對方的眼睛,并提出意見。演唱者也要用誠懇的目光,接受評價,并說感謝,這是用眼神進行的鼓勵性評價,效果非常好!
2. 動態的看
訓練以神傳情。學生先通過聆聽,進而了解音樂內容,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展開想象:這首音樂在你的腦海里,呈現一幅什么樣的景象?。如《可愛的羊群》就要想象草原的藍天、白云、羊群的美麗景色。
(1)提高過程——音樂的創造與唱(動/觸覺)相融合
奧爾夫說過:“讓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創造音樂才是最重要的”“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積累音樂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鼓勵學生有意識地展開想象,并大膽參與演“唱”,挖掘學生的創作潛能,體現學習音樂的主動性。
用口、手,培養改編創作、即興創作的能力。學生在積極的演唱狀態下,可以發展創造力,練習有意識地用人聲或樂器或其他可發出聲響的物品對已知材料,進行大膽地重組、改編。
以《杜鵑圓舞曲》第一主題音樂為例:
1=c 3/4
3|1 0 3 |1 0 3|553 13|2 0|
1. 改變演唱節奏:33| 11 ?0 33 |55 53 ?13| 22 0 |
2. 改變演唱方式:運用口哨、響舌、哼唱旋律等聲響,模仿杜鵑的叫聲。
3. 編創歌詞:咕 |咕 0咕|咕 0春|天 多么 美|好 0 |
4. 即興編創律動:這個步驟是建立在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有一定的程度,用自身的肢體進行即興編動作,并讓學生效仿,從而讓學生獲得創作價值,又增強了自信心,讓學生真正喜歡上音樂。
二、 研究學生——尋求起點
讀懂學生,要先讀懂學生的特點,“因何而起”“何以如此”包括研究學習基礎、學習困難、學習軌跡和學習情感。人們存在多元智慧方面的差異,智慧的差異又造成節奏、速度的差異。通過思維方式、工作生活方式、專業激情來對學生進行研究,學生的學習類型分為三種:
(一)學習者——視覺學習風格
這種風格的學生平時偏愛看圖片、圖標和其他的視覺體裁。他們經常要了解一樣事物,都要通過“看透它”,在他們身上都具備鮮明的色彩感。熱衷于畫畫的學生都屬于視覺型學習風格。
(二)學習者——聽覺學習風格
這種學習風格喜歡調動聽覺感官,具有敏銳的聽覺,他們要了解事物,都需要先“聽透它”。他們的缺陷就是在跟讀或寫作方面,擅長辯論、討論等方式,讓學習者通過聲音來傳遞信息。
(三)學習者——動(觸)覺學習風格
他們要了解事物,需要通過動手操作。他們具備廣闊的空間感。他們最佳的學習效果,就是他們要親自參加。在課堂上,要多為他們提供觸覺型的學習用具,他們喜歡科學課和體育課,只要能讓他們動起來,他們的積極性是非常高的。
同一個班級,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風格是不一樣的。所以,有的老師就是納悶,為何有的學生讓他看黑板,他就是不看,其實他在認真地聽著。有時放音樂時,班上總會有幾個學生不由自主地動起來。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觀察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有的放矢進行教學。音樂愛好者就是同時具備三種學習風格,所以表現欲望和表演潛能都很強。可見,這三種風格可以相輔相成,有機結合,有利于提高演唱水平。
“路漫漫其修遠兮。”所有一線音樂老師,承載歷史使命的教育夢想,砥礪前行,靜待花開!
作者簡介:莊婉紅,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八二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