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梅
校園欺凌,無論是身體傷害還是言語侮辱,幫派排擠或是網絡恐嚇,其本質都屬于一種攻擊行為。這些行為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有些孩子更容易出現欺凌行為?作為班主任,我們只有沉下心來審視問題的本源,才能對癥下藥。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通過大量的研究得出結論:人類的行為完全由兩類本能來控制,一種是生本能,一種是死本能。前者使生命成長和發揚,而后者會導致自我的破壞與死亡,其在生活中的表現就是各式各樣的攻擊行為。弗洛伊德的分析給了我們如下啟示:既然攻擊是一種本能,那么這種本能就會被各種因素誘發而疊加,當積累太多,超過身心負荷的極限時,就會導致一次不可收拾的攻擊行為發生。這種源于本能的攻擊行為是內因誘發的。
同時,我們發現學生的成長環境、生活遭遇等一些外在因素也是導致其言行暴戾的罪魁禍首。
第一是家庭教育的不當。有研究表明,那些在家里接受了粗暴的教育方式,缺乏父母陪伴和關愛的學生,更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另外,當孩子最初表現出攻擊性行為時,父母的態度和處理方式也會影響到后續的行為。
所以,班主任對家長的家庭教育方式進行引導,分析父母言行舉止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是挫折導致的行為失常。心理學家巴克爾的一項實驗研究證明了挫折與攻擊行為的關系。實驗中,兩組小朋友觀看一間裝有很多玩具的房間。第一組小朋友先隔著鐵窗看,引發挫折感后才讓他們進屋玩。第二組小朋友觀看后可以馬上進屋玩。結果,第一組小朋友中出現了很多損壞玩具、攻擊他人的行為,而第二組小朋友則能平靜地玩玩具。這種案例屢見不鮮,有的孩子平時并不調皮,但如果哪天受到了嚴厲批評,就容易將內心的不滿遷移到別人身上,出現打架、罵人的行為。除此之外,有時學生的攻擊性行為是為了引起關注,找尋存在感。
所以,班主任要認識到激發學生動力、呵護學生自尊的重要性。一方面,對學生的批評盡量就事論事,避免“牽一發而傷全身”,盡可能私下處理學生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多給那些暫時落后、行為有問題的學生一些關注。
第三是社會學習造成的后果。人類之所以出現攻擊和暴力行為,主要是因為他們從過去的經驗或外在環境模仿中學到了這種行為方式,而此項學習又往往帶來某種快感與支持。
對此,我近年來充分發揮自己所帶領的教師成長團隊在讀書寫作方面的影響力,以陪伴閱讀的方式邀請全市的中小學生假期打卡讀書,并定期舉行線下研討見面會。我相信,只要我們在孩子的心靈上盡可能多種一些向善向美的種子,他們就會健康成長。
第四是社交技能的缺乏。學生出現欺凌行為,與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差有很大關系。攻擊性學生對沖突性問題的解決辦法往往簡單粗暴。比如,有的學生會采取商量、承擔某個角色等方式加入同伴游戲,這樣也容易被接受和認可;有的學生則強行加入,遭到拒絕又用威脅來達到目的。這種低水平解決問題的方式勢必會遭到同伴的排斥,使他們越發難以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班主任非常有必要給學生上好人際交往這一課,如正確求助、友好問候、理性面對接受和拒絕、學會換位思考等。這些看似微小的嘗試,卻與學生一生要走的路息息相關。
面對校園欺凌,其實比“亡羊補牢”更重要的是未雨綢繆,準確洞察根源后,為孩子的成長營造干凈的環境。
(作者單位:山東省榮成市教育教學研究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