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欣 謝錫鋒


【摘 要】本文分析電力類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面臨的問題,從銜接主體雙方樹立協同創新理念、確定人才培養模式及能力分級培養目標、構建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三個層面論述電力類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思路。
【關鍵詞】中高職;“2+3”;課程銜接;電力類專業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C-0066-02
當前,不斷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的重要舉措。中職和高職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兩大主體,在“2+3”模式下,二者的銜接尤為重要和關鍵。中高職“2+3”模式即學生經過2年中職教育,順利通過對口高職院校考試,接著完成3年高職教育,順利畢業可拿到高職畢業證書。這種模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打通求學上升通道,降低求學成本,獲得高層次的學習機會,又能拓寬學生就業渠道,增強中職學校的吸引力。同時在高職院校的示范引領作用下,中職學校的教學層次也會大幅度提升,進而促進人才培養層次的提升。因此,探討中高職“2+3”模式,尤其是該模式下的課程銜接問題,對促進職業教育及社會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電力類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面臨的問題
中高職課程銜接不僅需要國家政策層面驅動,更需要中高職院校自身發展層面的訴求。盡管國家積極通過政策促進中高職銜接,但是高職院校和中職學校具有不同的辦學追求,在踐行時缺乏必要的協同意識,難以將政策落實。長期以來,中職學校將主要培養目標放在學生就業上,與高職院校處于隔絕狀態。在課程銜接方面,中高職院校未充分考慮對方的發展需求,只愿意對課程建設做小幅度改動,缺乏協同意識和協同理念。
在課程標準建設層面,中高職教育各行其軌。中高職教育盡管同屬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但在培養目標上具有明顯的層次化差異。中高職院校都是根據各自的培養對象、培養目標來設置課程,容易造成一些問題,如課程設置上缺乏分層思維和梯度,課程內容上重復偏多,課程體系上嚴重脫節。高職院校和中職學校的辦學水平和師資力量水平存在差異,而且各院校生源也具有較大的差異性,這導致高職院校和中職學校在開發課程過程中容易忽略中高職教育的銜接問題,造成了中高職院校各自為政,各行其軌。
二、電力類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思路
(一)銜接主體雙方樹立協同創新理念。協同創新是指各個創新主體要素基于共同目標,實現創新互惠、知識共享,通過多方位交流、多樣化協作,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構建整體性動態性協調一致的共享平臺。按照協同創新理念,作為課程銜接主體的高職院校與中職學校需要秉承協同創新意識,指導實際具體工作,做好課程銜接工作。例如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電力工程系堅持中高職銜接貫通,幫扶中職學校教師成長,與藤縣中等專業學校、廣西機電工業學校合作開展廣西區教改項目“以提升職業綜合素質為導向的電力類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以探討中高職“2+3”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課程銜接模式,并與廣西機電工業學校的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簽訂對口協議。
在協同創新課程銜接過程中,需要在以下兩個層面進行理念強化。一是對參與工作的領導者、專業負責人進行協同理念的強化,促進形成協同創新環境。二是在實踐操作層面,利用協同理念指導具體工作,科學規劃整體課程設計,在參與者之間進行合理分工,從而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
(二)確定人才培養模式及能力分級培養目標。在構建中高職課程體系時,為了避免中職學生進入高職后,出現課程內容重復學習或者基礎文化課程斷層的問題,對企業用人需求進行認真提煉、深入分析,聚焦典型崗位和核心技能,遵循中職和高職各自能力提升規律,分別確定中高職的培養目標,確立電力類專業中高職分階段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在中高職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中,通過循序漸進實現學生培養從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升華,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在電力類專業中高職分階段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下,中高職學生能力分級培養目標如下:第一級能力培養,即在中職的第1~4學期通過校內實訓開展通用技能訓練,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團隊合作意識,具有電力類專業方面必備文化和技能,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可以從事電力行業工作的初學者。第二級能力培養,即在高職的第1~2學期,通過認識性實習,進行基本技能理實一體化訓練,培養高級初學者。第三級能力培養,即在高職的第3~5學期,通過生產性實習進行核心技能理實一體化訓練,開展各種專業相關的課程及實訓,培養掌握核心專業能力的有能力者。第四級能力培養,即在高職的最后一個學期,通過頂崗實習進行綜合技能訓練,培養能夠真正從事電力行業,具備職業素養的合格職業人。以供用電技術專業為例,在中高職銜接培養的過程中,層層遞進培養學生的電氣運行維護能力、電氣運行操作能力、電能計量及裝表接電能力、電氣設備檢修試驗能力、電氣設備安裝調試能力、供電網絡設計施工能力。
圖1;電力類專業中高職“2+3”分階段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
(三)構建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緊緊圍繞電力類專業中高職分階段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基于電力類工作過程和崗位能力,以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培養為主線的專業課程體系。以供用電技術專業為例,根據專業課程建設,依據中高職學生認知及職業成長規律,設置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中職階段根據初學者能力目標,開設電工基礎、電子技術基礎、電氣控制線路安裝與檢修、PLC控制技術、維修電工等課程,選取簡單的理論進行講解,進行簡單通用技能的訓練。高職階段的第1~2學期,根據高級初學者能力目標,進行基本技能理實一體化訓練,相應開設的課程主要是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公共基礎課如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式與政策、毛澤東思想及鄧小平理論、大學英語及高等數學等,專業基礎課如電路與磁路、電子技術基礎、電機技術等。此階段的課程學習,一是彌補中職基礎理論學習深度的不足,二是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高職階段的第3~5學期,根據有能力者的培養目標,進行核心技能理實一體化訓練,相應開設的課程和實訓為專業主干課程,如供用電設備、供用電網絡、電氣控制及PLC、繼電保護及自動裝置、配電網及自動化技術等課程,實施項目化教學和一體化教學。在高職階段的最后一學期,安排學生前往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及綜合素養。
中高職課程銜接除了課程體系內課程間相互滲透、層層遞進,課程標準的統一也是重要內容。各地的中高職院校往往是根據本地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經過企業調研專家論證會而制定出課程標準,相互之間會存在著較大差異。對此,在課程標準銜接過程中,應力爭實現宏觀層面的一體化,并在具體項目和任務上進行精確把握。本文以PLC技術應用課程部分內容為例,對中高職課程標準進行對比,具體如表1所示。
在中高職“2+3”銜接模式的實施過程中,課程的有效銜接是關鍵。本文對中高職課程銜接過程中的關鍵問題進行分析,以供用電技術專業為例,基于中高職分階段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以期為中高職電力類專業發展和課程建設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甘輝,鄭穎杰,寧建華.“2+3”中高職汽車專業課程銜接研究[J].交通職業教育,2018(4)
[2]王善勤,梁金榮,吳昌雨.基于現代職業教育的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研究——以計算機類專業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
[3]李英,歐陽麗.機電類專業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銜接體系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3(23)
[4]李秀媚.現代職教體系視域下的中高職專業課程銜接[J].教育與職業,2017(8)
[5]孟源北.中高職銜接關鍵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3(4)
[6]梁玉文.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的構建——以自動化類專業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6(24)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重點)“以提升職業綜合素質為導向的電力類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GXGZJG2017A088);2016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基于無線自組網的分布式路燈監控系統的研究”(KY2016YB663)
【作者簡介】丁 欣(1984— ),女,山東菏澤人,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電氣自動化與軌道交通技術專業方面教學與研究。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