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陵
摘要:本文從發展性資助理念的核心內容進行分析,結合對高職院校貧困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解,提出了一些具有實踐意義的應用措施。對教育工作而言,資助并不是金錢方面的幫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代教育資助理念更加注重對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故高職院校在資助貧困生時應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堅持落實應用教育基礎,使發展性資助理念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關鍵詞:發展性資助理念 高職院校 貧困生 理想教育
引言:教育的重點在于育人,物質資助是為了保障學生就學的一種方式,對家庭經濟存在困難的學生,學校有責任、有義務的提供幫助,使學生能夠正常就學,這也是促進教育公平的有效方式。但教育者應適時從精神領域給予學生更多的指導與幫助,使學生的學習更有動力,全方位的解決貧困生在就學方面的困難,校方更要注重對發展性資助理念的實際運用,使理想信念教育在實踐中能夠發揮出教育作用,不僅要保證對貧困生的資助水平,更要完成當代高職院校貧困生的資助工作轉型,使其能夠符合當代素質教育的要求。
一、發展性資助理念的內涵及意義
(一)發展性資助理念的內涵
發展性資助理念,即在資助學生就學條件的基礎上,學校要舉辦一些實踐類的項目,讓貧困生能夠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的品質與能力。改善學生就學中的經濟困難問題,要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教育者要積極幫助學生塑造心理或精神層面的優秀能力,建立起相對完善的資助體系,才能體現出更加明顯的效果。校方要注重在資助過程中所運用的資助方式,“發展性資助”更傾向于對學生基本能力的培育,更不是停留在傳統意義上的生活層次的保障,真正的發展性資助要全方位的、系統化的對貧困生提供幫助,其資助宗旨在于保障學生的生活條件與成長需求。同時,教育者作為教育中的直接引導者,應及時關注貧困生的成長動態,以保障性的措施照顧貧困生的學習情緒等,鼓勵學生多參加校方舉辦的實踐類項目,促進其發展目標與普通學生的目標一致,減少心理層次的落差感。
(二)發展性資助理念的意義
發展性資助的理念是基于“助困助學助成材”宗旨之上的教育助學體系,校方要立足于我國目前的教育情況,將教育發展的目光擴大,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能夠通過實踐類項目得到發展和結合,堅持將資助工作落實于人才培養中,使學生的綜合實力得到顯著的提升。
1.有利于實現人才培養的教育目標
就目前我國的教育理念來看,人才培養的教育目標需要以立德樹人為實踐基礎,全面落實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教育服務,使教育事業得到優先發展,而貧困生資助作為保障教育平等的一種重要手段,其教育體系在新世紀中的發展方向已經不再受傳統教育的限制,能夠在教育發展中不斷推陳出新,得到適應時代的改善與變化,并逐步建立起與當代高校教育體系相適應的資助模式,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是現代教育中具有改革性意義的重要舉措。
2.有利于推動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貧困生與普通學生相比,在心理素質方面及生活條件方面會存在一定的落差,而高職教育階段正是學生接觸社會、認識社會的初期,在這一段時期中,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都需要得到正確的引導,才能發揮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使其認識到其他教育層面應該關注的重點。校方建立起完善的發展性資助模式,能夠將經濟困難的學生與社會未來的人才需求相結合,使學生的素質與能力得到全面發展的機會,并在相關實踐活動中加強與同學、老師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逐漸發揮自身的潛力,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3.有利于推動校方資助的科學發展
人才強國戰略是我國21世紀制定的優先發展戰略,培育人才資源是社會各界得到發展的重要標志,在經濟、軍事及政治等領域,人才強國戰略都能為其領域的發展提供人才的助力,建立以助學成材為目標的貧困生資助體系,是對現代教育公平性的保障,并為民族復興、科技發展、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而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更是能夠以此升華到更高的發展水平,促進相關資助工作的順利展開。
二、貧困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的學生中,有部分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較為困難,會對學生的正常就學產生影響,在這一背景的影響下,校方就必須要對貧困生進行積極的教育引導,使其認識到“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性。在傳統的貧困生資助中,學生往往會得到一次性的資助,以困難補助、獎學金或減免學雜費的形式減輕學生家庭所負擔的教育費用,但這些形式從本質上說都是出于對學生的物質生活所考慮的。事實上,貧困生的教育問題不僅僅指在經濟或生活方面的貧困,對精神方面的教育同樣至關重要,教育者必須要對思想方面的教育工作重視起來,才能全方面的解決貧困生所面臨的成長問題與學習問題。
三、發展性資助理念在高職院校貧困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一)將經濟資助與思想資助相結合
對貧困生的經濟資助是開展發展性資助理念的基礎,保障學生的生活條件才能使其他活動順利進行,作為當代發展性資助新模式的首要工作任務,校方要以“助學+育人”相結合的方式,解決學生在校期間的基本生活問題,同時采用一些積極的教育手段,讓學生能夠在勞動中換取生活資本,如許多高職院校中開設的“勤工儉學”崗位,不僅能夠對學生的生活條件進行保障,更能夠使學生在勞動中意識到學習的不易,并從中獲得精神方面的教育。助學與育人二者看似相互獨立,實則是不可分割的,若只存在助學,那么資助工作將失去“發展性”意義,若只存在育人,那么貧困生的生活就無法得到切實保障,故教育者應重視二者之間的關系,將其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校方應成立單獨的心理輔導部門,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從精神層次給予學生鼓勵,讓學生能夠在參與心理疏導中樹立起健康、樂觀的心態,并且要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建立起長久有效的感恩機制,使學生的精神面貌更好,始終能夠正確的看待國家、校方對個人的幫助,具備正確的行為價值觀。
(二)構建實訓教育方面的實踐平臺
當下社會是網絡信息高速運行的時代,校方應注重構建實踐平臺的工作,全面保障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使貧困生擁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在現代素質教育中,單純的理論知識已無法滿足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將具體實踐與理論教學的方式結合起來,可使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如在“助學+育人”的發展性資助新模式的具體工作中,學校可在網絡環境中搭建實踐平臺,注重對學生個人素質與能力的鍛煉,學校可通過網絡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校內外“勤工儉學”的崗位,并鍛煉其獨立的意志與工作能力,或是在學校舉辦重大的活動時,可設置一些負責活動管理或溝通的部門,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其中,并由其負責一定的項目管理等,以培養貧困生的組織能力及溝通能力,使其在團隊活動中不斷提升自我,從而獲得良好的自信心。
(三)加強貧困生的就業援助與指導
當下我國許多高職院校的貧困生資助工作更傾向于傳統的資助機制,在教育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傳統資助機制的弊端已經逐漸的顯露出來,其中難以有效激發貧困生的就業積極性與主動性,成為高校發展性資助工作受到阻礙的根本原因。在“助學+育人”的資助模式下,學校有必要對貧困生進行思想上的教育與就業方面的指導和援助,使學生在進入社會、上崗后具備較強的崗位優勢,其綜合競爭力也較高。對此,校方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就業援助方面的指導工作:首先,學校應為貧困生搭建就業實踐平臺,幫助應屆貧困生積極尋找工作崗位,切實解決應屆生的就業問題;其次,對具有創業想法的學生,校方應進行一定的幫扶工作,如先評估其創業項目是否可行,若可行度較高且具有一定的發展前景,那么校方可利用內外資源予以一定的幫扶,或是幫助學生申請國家大學生創業基金,并為學生提供更切實可行的指導方案;再次,學校應及時收集各類有關大學生創業方面的國家政策與扶持措施,為預備創業的貧困生提供資助條件。
結束語:
在發展性資助理念的影響下,當代高職院校的資助工作應以“助學+育人”為新的工作模式,全面落實對貧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使學生在國家、學校的資助下更懂得感恩,更珍惜接受教育的機會。校方自身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將資助與教育緊密結合,統籌科學化的教育助學工作,建立起符合當代教育的“助學+育人”新型資助工作體系,推進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進程。
課題:湖南省一般規劃課題黨建引領下的高職院校扶貧助學模式創新研究(XJK19CDY011)
參考文獻:
[1]張萌. 助困助學助成才宗旨下發展性資助新模式探究[J]. 現代交際,2018(02):137-139.
[2]段浩偉. 供給側改革視域下高職貧困生發展性資助探析[J].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18,20(01):68-73.
[3]劉曉瓊. 基于發展性資助的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2):142+147.
[4]孫芳. 發展性資助對貧困高職生職業能力提升的積極影響[J]. 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9(02):37-39.
[5]徐雙迪,朱增暉.農林類高校學生發展性資助理念及實踐策略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6(06):89-90.
[6]陳清.發展性學生資助理念的內涵探析與理論歸宿[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5,32(05):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