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長喜 蔣琳 孫金雷
摘要:本文從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課堂教學改革出發,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針對目前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了一種基于項目式的教學方法,并在課程教學中進行了實施。該教學方法不僅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工程應用能力,提高了學生專業綜合素質,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改革:教學方法:應用性:項目式
“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是理工科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其中,編制程序和閱讀程序技能是學生應掌握的核心職業能力之一。從近幾年涉電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來看,用人單位都要求學生具備編程和閱讀程序能力。因該課程實用性、操作性、實踐性強,所以,該課程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學生的就業及專業上的發展。
一、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在傳統的教學中,課題組成員與很多高校教師一樣,講課時嚴格按照教材內容進行講解,考核方式大多采用筆試進行,難以考查出學生的綜合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學時偏少,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該門課程每周僅開設3學時,單純按照教材講解理論知識,學生不易理解,也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課時學生經常會出現無精打采的現象,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達不到預期效果。
2.教學內容上基本沿襲傳統的模式,沒有跟蹤先進技術和理論,導致學生畢業后無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去,無法適應工作崗位需求。
3.沒能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條件和學生課余時間,學生學完理論知識,不能夠學以致用。如:學習完后續的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專業課之后,不能編寫單片機控制程序等等。
二、教學改革與項目式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目前己迫在眉睫。作為一名從事多年教學的高校教師,要勇于改革、敢于實踐和進行教學創新。筆者結合多年的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心得體會,并曾在我校2016級、2017級學生的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教學過程中,針對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及課程特點,分析出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教學過程中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梳理出課程核心知識點,設計具體教學項目任務,制定出項目化實施步驟,以項目化教學實施為依托進行組織教學過程。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不斷完善項目化教學模式,然后,在其他課程教學中進行推廣。項目式教學方法具體內容和實施方法如下:
教師選用經典編程實例進行講解,并通過實例進行模擬訓練,讓學生掌握該課程核心內容和編程技巧。教師按照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要求給學生布置項目任務,以作業形式給學生下達任務,鼓勵學生動手實際制作電子小產品,如在教學中,以“LED流水燈、數碼管時鐘、LED點陣顯示屏、模擬交通燈等進行教學驅動,讓學生邊學理論邊做項目,在項目設計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同時在做中發現新問題,進而引導學生去自主查詢資料,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具體實施計劃:
學期初(1-8)周:完成核心知識點的學習,完成基本教學任務。
學期中( 9-15)周:通過典型的實際項目進行反復訓練。
學期末( 16-18)周:通過學生自主編程,舉辦C語言編程大賽,全面檢驗學生對高級語言程序設計的掌握情況,這也是一個綜合考核過程。
采用項目式教學方法,可以從一開始就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課題組提出的”邊學邊干、邊干邊學、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帶動理論“的教學理念,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把知識和技能作為基礎,核心應用能力作為主線,工程實踐和創新貫穿其中,集打造知識、能力和素質為一體,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凸顯較好地教學效果。項目化教學模式已經實踐兩個學期,學生學習興趣高,現代設計技術實驗室和機械創新制作室為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提供了平臺,學校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和考試改革,該教學方法是完全可行的。
三、結論
筆者從事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已有多年,在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教學中進行過很多嘗試,一直糾結于教師難教、學生難學這些令人頭疼的問題。筆者進行了深刻的教學反思和總結,老師怎樣教才才能讓學生愛學習、樂于學習呢?項目式教學方法是筆者在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教學中的一些體會,不算是成功的教學模式,不同的教師,可能都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在教學改革中,始終沒有終點,高校教師要不斷創新、不斷拓寬教學思路、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跟得上教育發展的步伐。教學方法的改革,我們一直在摸索和實踐中前行!
參考文獻:
[1]盧瑾,張健,陳晉音.C語言程序設計階段式分層實驗教學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4,(14):74-76 [2]黃海,葉海榮,大學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分層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6):103-105.
[3]史迎馨,基于項目驅動的《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研究與實踐[J],亞太教育,2015 (29):294.
[4]聶永紅,李春貴,劉永娟,《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改革與實踐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6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