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堅,王 樸,袁云霞,王燕虹
(桂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教學模式。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互聯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在當今“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與社會各行業、各領域的融合不斷加深,引起新一輪的科技信息革命,推動社會產業的發展變革。我國受教育者中擁有移動設備的人群規模龐大,特別是16歲以上的學生成為網絡學習的主力軍,若能以此為契機建設多媒體教學資源并有效應用,無疑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近幾年中職衛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但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厭煩理論說教,多數學生對傳統教學方式難以接受甚至產生學習惰性:只注重期末不注重平時,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只注重分數不注重技能。醫學基礎課程內容抽象、枯燥難懂,易使學生產生學習惰性。現代中職生需要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良好的職業素質、扎實的理論基礎、較好的操作技能,因此摒棄傳統教學方式,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迫在眉睫。
2014年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座談會、教師座談會等形式,制定了人體解剖學多媒體教學資源庫建設方案,2016年完成了人體解剖學多媒體教學資源庫及理論與實驗一體化教學和實踐研究,2017年逐步建成適合中職學校教學的實用性強、動態化明顯的人體解剖學、藥理學、病理學、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學等教學資源庫,實現教師教學過程與學生學習過程的優化,并在各專業基礎學科教學中進行推廣應用。但在推廣過程中我們發現,單純使用教學資源庫并不能真正讓中職生特別是大部分惰性十足、上課喜歡睡覺和玩游戲的學生學會知識、提高技能。有的班級甚至以學習為借口用手機玩游戲、看電影,比如我校2016級助產一班期考平均分比之前段考低了5分。因此,單純依靠教學資源庫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克服學習惰性,我們需要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教導我們:“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要了解民情,掌握實情,搞清楚問題是什么,癥結在哪里,拿出破解難題的實招、硬招”[1]。
學生的學習惰性包括拖沓、注意力不集中、厭學等,對于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可以在“學中做、做中學”的過程中逐步解決問題。我們按照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標準,深入發掘一體化資源,制訂教學方案,選擇適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的典型教學單元和內容,以學習任務為載體,編寫人體解剖學理實一體化教材,完善教學計劃、教材、教案、學案、教學課件、微課等教學資源,滿足教學需要[2]。在調研座談的基礎上,采用直觀教學、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緊密結合護理專業特點開展教學,將護理臨床知識融入課程教學,逐步探索適合中職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見圖1)。一體化教學中教師應具備整合課程教學與臨床護理工作內容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培訓、進修及學習交流,注重專業教學與護理臨床的結合,提升教學效果與信息化教學能力[3]。要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就必須擁有既能滿足理論教學、又能滿足實驗教學的一體化實驗室,具備相應的教學環境。我們以“護理示范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學校人體解剖學實驗室建設。
綜合運用微課、案例、視頻、動畫、網頁、虛擬一體機等開展教學,建立中職護理專業基礎學科(解剖學、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學、藥理學、病理學)混合式教學長效機制(見圖2)。項目組成員對網站的建設內容、運行方式及管理辦法等進行了研究,依托我校官網創建了醫學基礎課程微課資源網、桂林市衛生學校藥理學學習平臺等。學生自主學習不受時空限制,可以根據需要適時學、經常學、反復學,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攢積分,促進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技能的掌握及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學效果[4]。

圖1 我校中職護理專業基礎學科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

圖2 我校解剖學、藥理學、病理學、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學資源庫建設
通過創新研究,建立班級課堂積分管理系統,包含自學積分、教師后臺評分、習題智能評分3部分。(1)學生課前學習以藥理學學習平臺案例視頻、微課、實驗視頻為主,觀看一定時間后領取積分,并且班與班之間有競爭,班級內部有排名。采取“小步子,快反饋”教學策略,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學習動機,完成線上學習,而積分可以作為學生線上學習過程評價的依據。(2)專業教師課堂上以問題為引導,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加強個性化教育,針對不同學生開展鼓勵型、拓展型、探究型教學[5]。學生可連座幫扶,教師在網絡平臺后臺立即評分,增強學生自信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不斷提高表達、分析、概括等學習能力,完成線下課堂學習。(3)學生課后自主復習網絡平臺上的課程提綱,并完成作業鞏固所學知識,最后做完一套練習題,平臺自動評分。積分管理系統評價方式為學生知識、技能、情感三位一體成長保駕護航。
三年面壁圖破壁。我們經過反思和大量研究,對于中職純理論課,把原來的利用資源庫學習模式變為“三線一體”信息化智慧課堂引導模式(見圖3)。(1)以座位表網頁、學生德智體美勞多元智力評價動態網頁為主線,班主任強力介入,讓任課教師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燃點,做到有的放矢地提問,從而讓每個學生實現在課堂上知識、技能、情感三位一體成長。(2)以知識探究和延展后臺評分系統為第二條主線,由以往的純粹引導改為半引導半鼓勵課堂模式,把傳統課堂灌輸變為“站起來,知識再加工——輪流說;沉下去,微信大屏幕彈幕——探究理答;走出來,出門通行證——思維導圖拍照上傳”模式,讓每個學生充分動起來,克服學習惰性,以促進知識、技能、情感方面的成長。(3)以藥理學信息化平臺過程性積分為第三條主線,我校為學生專門建立了藥理學網絡學習平臺,網頁多達200頁,設有學生生活視頻、我的班級、藥理學習、后臺管理等欄目,學生能在手機上看到自己的過程性積分、作業評分、課堂成長積分,增強存在感、歸屬感和成就感。“三線一體”信息化智慧課堂引導模式使學生從認識自我、掌控自我成長為發展自我、創新自我,成為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圖3 “三線一體”信息化智慧課堂引導模式
(1)創建班級課堂積分管理系統,構建中職生課堂成長長效機制,是該模式的創新點。我校聯合河池市衛生學校、南寧市武鳴區職業技術學校、鹿寨職業教育中心合作推廣,探索中職生智慧課堂成長模式在不同理論課程中的運用。
(2)由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實現整個班級的群變效應。我們在桂林市衛生學校推廣新教學模式,受益學生一千多人,學生評價非常好。在推廣過程中,我們發現新模式對理論課尤其是德育課、班會課影響較大,以找到每個學生的燃點為抓手,激發學生的正能量,克服學習惰性,完成一些較難的任務。
(3)提升專業教學團隊的綜合實力。課題組教師參加廣西信息化教學比賽多次榮獲多項一、二、三等獎,教學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4)雙模式教學在廣西醫科大學和桂林醫學院、桂林市衛生學校的成教班實施,近3年培訓醫院護士、藥劑士、醫生五百多人,充分發揮了服務教學、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的功能。
總之,我們建構了中職教學理論實踐一體化模式和智慧課堂引導模式,特別是創建了國內首個突出中職生特色的班級課堂積分管理系統,結合學生特點,有選擇、有計劃地實施課堂積分管理以及多元化評價,從而消除所有學生的學習惰性,逐步提高教學質量,并積極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以及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全面提升中職生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