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芳 張 璐 程振洋 馬希佳 王慧霞△
在育齡期女性群體中子宮內膜異位癥屬于發病率相對較高的疾病,具備生長能力的子宮內膜組織在生理狀態沒有異常的情況下是出現在被黏膜覆蓋的子宮腔區域[1],而子宮內膜異位是指部分具備有生長能力的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黏膜所覆蓋的子宮區域之外情況。常規西醫藥物治療措施在這方面并不能令人滿意,本院嘗試給予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配合中醫手段來提高對患者病情、生活質量的干預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7年1月—2017年8月到本院就診并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50例設為對照組,將2017年9月—2018年4月到本院就診并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50例設為觀察組,對照組應用常規子宮內膜異位癥對癥治療,觀察組聯合中藥方劑加味桂枝茯苓湯治療,為確保組間基線數據并不會影響后續研究所得數據的公正性,應用統計學軟件分析,檢驗所得數據提示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病例選擇標準
1.2.1 診斷標準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與治療

表1 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規范[2](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制定)相關診斷內容相符合;與《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對于該病中醫診斷以及癥候標準相符合。
1.2.2 納入標準①年齡20~40歲的育齡女性;②入院后接受影像學檢查(彩超、腹腔鏡)、病理檢查等確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③均與不孕癥診斷內容符合(保持有正常的性生活時間在1年以上,無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且排除是丈夫生殖功能障礙,依然未能懷孕)。
1.2.3 排除標準①不孕誘發原因為先天性生理缺陷;②存在多囊卵巢綜合征、多發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癥狀;③合并有全身或者是其它臟器重大疾病情況;④明確表示拒絕本次研究。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單純用西醫藥物治療,通過口服方式應用孕三烯酮膠囊,產自北京紫竹藥業有限公司,每次服用劑量2.5 mg,每周服用2次。藥物首次服用時間為患者月經后第2天,間隔3 d后第二次用藥。觀察組患者在應用孕三烯酮膠囊外聯合中藥加味桂枝茯苓湯,藥方組成如下:淫羊藿、桂枝、茯苓、續斷、鱉甲、皂角刺、蒲公英等各15 g,炙甘草、水蛭各6 g,牡丹皮、桃仁、當歸、芍藥各12 g,郁金與陳皮各10 g,莪術9 g,水煎煮,每天1劑,取藥汁100 ml,早晚服用。所有患者療程均為3個月,完成治療后對其進行平均時間1年的隨訪。
1.3.2 觀察指標療效標準:療程后患者典型臨床癥狀等基本消失,檢查后提示盆腔包塊面積顯著縮小,隨訪半年內順利受孕為顯效;療程后患者相關臨床癥狀有所控制,檢查提示盆腔包塊面積縮小,療程后3個月無癥狀再發或者惡化,隨訪期間順利受孕為有效;患者療程后臨床癥狀無改善或者部分出現惡化,盆腔包塊面積增大為無效[4]。患者順利完成療程對其以下激素指標進行檢測,包括卵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在患者月經來潮之后的5 d內收集其空腹靜脈血,量為10 ml,應用放射免疫法進行檢測。療程后收集患者清晨空腹狀態下的靜脈血液,量為10 ml,血液離心分離后放置于EP管當中,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糖類抗原125(CA125)指標。

2.1 臨床療效療程后對病情療效進行評估,對照組與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78.0%、9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 (例,%)
2.2 激素指標治療后檢測2組患者各項激素指標。見表3。

表3 2組患者激素指標影響比較 (例,
2.3 VEGF、TNF-α、CA125指標療程后觀察組各項指標檢測所得數據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臨床指標影響比較 (例,
2.4 妊娠率在療程后1年時間隨訪中觀察組與對照組妊娠率分別為78.0%(39/50)、46.0%(23/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151,P<0.05)。
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主要典型臨床癥狀為痛經和不孕,不但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和生活體驗,甚至會導致家庭的不和諧。在育齡女性中出現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概率在7%~50%間,而在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中出現不孕癥狀的概率高于其它女性20倍,有極大部分原因是在于內膜異位存在于卵巢位置。隨著診斷技術準確性的提升,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采取保守治療方案的情況越來越多,對于無需接受保守性手術治療患者而言,通過藥物改善病情有重要意義,在藥物保守治療時除了要盡量的縮小和消滅病灶,使得相關臨床癥狀得到控制外,更重要的是對患者剩余功能的積極影響[5]。
在本次研究當中在西醫保守藥物治療基礎上聯合中醫加味桂枝茯苓湯,從分析所得數據比較后提示聯合治療方案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有更為突出的效果,且在隨訪中順利受孕例數也相對更高。中醫理論將子宮內膜異位癥歸類到“不孕”“痛經”的范疇內,誘發機制在于腎虛血瘀,因此治療原則提倡遵循活血化瘀、補益腎氣[6]。桂枝茯苓湯是《金匱要略方義》當中用于化瘀消咣的藥方,藥材中桂枝可助陽化氣、散寒止痛,同時能夠幫助桃仁發揮活血化瘀,幫助白芍提升養血和血的作用;茯苓具備淡滲利濕、健脾和胃作用,同時還有祛濕止血效果;在現代醫學藥理中認為桃仁能夠舒張血管,通過增加血流量來改善血管阻力,同時還有溶血效果,可改善血液循環;牡丹皮對炎性反應組織通透性有著突出的抑制作用,且在此過程中不對體液免疫功能產生負面影響;淫羊藿、續斷可補益腎氣;莪術可止痛、行氣;皂角刺可消腫活血;蒲公英與當歸相配合,活血化瘀、清熱散結;在現代藥理學中認為水蛭素能夠使得血液的黏稠度有所改善,抗血凝固;郁金與陳皮理氣止痛、活血化瘀;炙甘草主要調和各種藥材功效。
綜上所述對因子宮內膜異位癥影響而出現不孕患者在指定治療方案的時候可考慮中西醫結合手段,對于改善病癥對患者影響以及提高妊娠成功率均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