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峰
中風面癱又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炎,其是指面神經發生炎癥引起的面部肌肉癱瘓,不僅對患者健康帶來威脅,還能影響患者美觀,給患者生活、工作及心理帶來一定負擔[1]。對于該病治療西醫常采用激素與維生素治療,激素治療能顯著緩解神經水腫等炎癥癥狀,而維生素治療有助于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但二者治療效果欠佳,長期激素治療會產生諸多不良反應,不僅影響治療效果,還可增加患者經濟負擔[2]。基于此,我院對中風面癱患者采用自擬通絡牽正散治療,該方為全國名老中醫河南省名中醫康進忠主任依據多年臨床經驗所得,本研究旨在觀察自擬通絡牽正散對中風面癱患者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納入2017年9月—2018年9月安陽市中醫院接診的97例中風面癱患者,擲幣法分組。對照組48例,男女比例25∶23;年齡35~44歲,平均(40.62±3.06)歲;病程2~9 d,平均(4.61±1.19)d。觀察組49例,男女比例22∶27;年齡30~50歲,平均(40.66±3.05)歲;病程1~8 d,平均(4.38±1.42)d。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依據病史、臨床表現結合影像學檢查符合面神經麻痹診斷標準[3],中醫診斷參照《中醫內科學》[4]中風診斷標準,符合風痰入絡證辨證標準:肌膚不仁,手足麻木,口眼斜,語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強語謇,兼見手足拘攣,關節酸痛諸癥,舌苔薄白,脈浮數。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相關診斷,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排除中樞性面癱,中風中臟腑證,腦血管意外,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其他疾病引起的中風面癱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予以西醫治療,包括口服醋酸潑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207,規格:5 mg)10 mg/次,3次/d,使用1周后停藥;維生素B12注射液(江蘇四環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611)肌肉注射,0.5 mg/次,1次/d。觀察組加用自擬通絡牽正散,組方:制白附子6 g,炒僵蠶6 g,全蝎9 g,蜈蚣9 g,地龍10 g,天麻15 g,鉤藤15 g,丹參30 g,白芷10 g,炙甘草6 g,羌活15 g,清半夏12 g,生白術30 g,茯苓30 g,防風6 g,水煎服,早晚分服,每日1劑,2組均持續治療1個月。
1.5 觀察指標①采用面神經麻痹的中西醫結合評定及療效標準[5],評價患者面神經麻痹程度,包括抬額、皺眉、閉眼、吹口哨等10項動作,每項動作依據患者情況評0~10分,0分為消失,10分為健全,得分越高提示面神經麻痹越輕。②采用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制定的面部殘疾指數(FDI)[6]評價患者軀體功能和社會功能,軀體功能包括5個問題,每個問題記0~5分,分值越高提示軀體功能越好。社會功能包括5個問題,每個問題記1~6分,分值越低提示社會功能越差。③依據口眼斜,語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強語謇等證候[7]嚴重程度記0~10分,得分越高提示證候越嚴重。④依據證候積分降低幅度評價患者療效[8],痊愈:面部癥狀體征消失,證候積分降低幅度>90%;顯效:面部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降低幅度60%~89%;有效:面部癥狀體征減輕,證候積分降低幅度30%~59%;無效:癥狀體征未見改善,證候積分降低幅度<29%。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面神經麻痹程度及FDI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面神經麻痹程度評分及FDI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面神經麻痹程度評分及軀體功能優于對照組,社會功能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面神經麻痹程度評分及FDI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各證候積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痊愈8例,顯效13例,有效13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70.83%。觀察組痊愈13例,顯效15例,有效1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1.84%,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差異顯著(P<0.05)。
關于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病因,臨床尚不完全清楚,一般多與病毒感染、免疫力降低及感受風寒相關,其中以感受風寒最為多見,面神經為較狹窄的骨性管道,居于面部淺表部位,風寒侵襲時首先侵犯面神經,導致面神經痙攣、炎癥,從而引發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等[9]。此外面神經管與咽部相處較近,因而咽部細菌、病毒感染時亦可影響面神經,導致面神經感染,出現面神經水腫、缺血、缺氧等,引發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10]。
面神經麻痹屬中醫學“中風之中經絡證型”“吊線風”等范疇,中醫認為中風面癱病因不外乎兩種,一為內因,一為外因,由于飲食不節、中焦虛寒,而致痰飲內生,痰濕素盛,形盛氣衰,外風引動內風,痰濕閉阻經絡,而致僻不遂,加之素體氣虛,脈絡空虛,在氣候突變之際,難以抵擋外邪侵襲,即為內因。外因主要為風邪,風為陽邪,易襲陽位,故而風邪侵襲首侵頭面,足陽明胃經挾口環唇,足太陽脾經起于目內眥,循經阻于頭面經脈,經隧不利,筋肉失養,引起發病。另體虛難以抵擋風邪侵襲,而致風邪夾痰乘虛入中,竄經走絡,而致氣血閉阻,經絡受阻,使氣不能行血,血不能濡養面部筋脈,引起發病。故而治療多從風痰入手,重在祛風化痰、通經活絡。筆者在跟隨恩師康進忠主任醫師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導師不斷地觀察臨床患者,總結經驗在《楊氏家藏方》“牽正散”的基礎上加以變通,得出自擬通絡牽正散,應用于臨床后效果顯著。本方中白附子藥性溫燥,功能祛風化痰通絡,善治頭面之風,為君藥。清半夏長于化痰;生白術補氣健脾、化痰燥濕;茯苓溫補脾陽、利水滲濕;三者合為臣藥,能從源頭上杜絕痰濁內生。全蝎息風止痙、通絡止痛;僵蠶祛風止痛、化痰止痙;蜈蚣辛溫有毒,性善走竄,截風定抽,為祛風止痙之要藥;地龍息風通絡;四者相須為用,以增強祛風、通絡藥力。天麻、鉤藤相須為用以祛風通絡、息風止痙。丹參活血通絡;白芷發散風寒、通竅止痛;羌活解表祛風;防風祛風解表、止痛解痙;以上共為佐使,用以祛風通絡、發散風寒、息風止痙。諸藥相合,共奏祛風化痰、通經活絡、息風止痙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自擬通絡牽正散能顯著減輕中風面癱患者神經系統癥狀及炎癥癥狀,有效改善面部循環,具有抗炎、鎮痛、解痙、消腫等多重作用[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面部神經麻痹程度評分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FDI評分優于對照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可見自擬通絡牽正散能顯著緩解臨床癥狀,減輕面神經麻痹程度,降低面部殘疾指數,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自擬通絡牽正散治療中風面癱患者效果顯著,其能顯著緩解臨床癥狀體征,減輕面神經麻痹程度,降低面部殘疾指數,值得臨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