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瑞
小兒脾虛泄瀉西醫稱為小兒慢性、遷延性腹瀉,主要以非感染性腹瀉為主,是指諸多因素所誘發患兒大便次數增多、性狀改變的一組消化道綜合征,且多會出現腹瀉、嘔吐現象,或伴不同程度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對患兒生長發育不利。中醫學認為,脾虛是泄瀉發病的主要病機之一,故治療應以健脾、固澀、散寒溫中為主要原則[1]。本次我院采用蒙脫石散聯合健脾固元膏穴位敷貼治療小兒脾虛泄瀉,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脾虛泄瀉患兒,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其中觀察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0.7~3.9歲,平均年齡(1.68±0.88)歲;病程1~37 h,平均病程(12.86±4.58)h。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0.5~3.7歲,平均年齡(1.73±0.81)歲;病程2~34 h,平均病程(13.20±4.73)h。2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①西醫診斷符合《兒科學》[2]中關于小兒腹瀉的診斷:急性腹瀉,伴惡心、嘔吐,蛋花樣、稀樣便,呈黃色、黃綠色,便次多(6次/日以上),腸鳴音正常/活躍;尿檢正常,菌檢陰性。②中醫辨證分型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脾弱證診斷:大便溏薄,且夾有不消化食物,稍進油膩則便次增多,神疲倦怠,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患者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排除伴有嚴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患兒、藥物過敏患兒、采用其他免疫抑制劑治療者、胃腸手術患兒、參與其他藥物實驗觀察患兒。
1.4 治療方法入院后所有患者進行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補充維生素、補液等常規治療。對照組予以蒙脫石散劑(湖南華納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089;規格:3 g/袋)口服治療,其中年齡<1歲者,1 g/次,1~3歲者,1.5 g/次,年齡>3歲者,3 g/次,均3次/d。治療7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健脾固元膏穴位敷貼治療,即將黨參20 g,黃芪20 g,白術10 g按照2∶2∶1配方比例混勻打成粉末狀,用蜂蜜調成糊狀,置于專用的穴位貼敷膠布上,分別貼在患兒的中脘、天樞(雙側)、足三里(雙側)、大橫(雙側),保留6~8 h,1次/d。治療7 d。
1.5 觀察指標①比較臨床療效。②比較2組中醫證候積分(大便次數、大便性狀、肛門、腹痛)改善情況。③比較2組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IgA、IgG)、CD4+/CD8+指標水平。
1.6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觀察指導原則》[3]并以大便次數、性狀、肛門、腹痛變化情況分為無、輕、中、重4個等級,分別記0、2、4、6分。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治療后積分減少率大于90%,排便性狀正常,次數平穩;顯效:積分減少率大于60%小于90%,主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指標改善明顯;有效:積分減少率小于60%小于30%,主要癥狀、實驗室檢查指標有所改善;無效:積分減少率小于30%,癥狀體征無改善。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7 統計學方法本次數據以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χ2檢驗,當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為70.00%,組間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45,P=0.02)。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2組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比較,組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2組各中醫證候積分均出現下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2組治療前IgA、IgG、CD4+/CD8+比較,組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2組IgA、IgG、CD4+/CD8+均出現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例,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
小兒泄瀉為多因素誘發的常見消化道疾病,小兒機體對疾病防御能力尚不完善,病情遷延不愈可導致營養吸收障礙,近而導致營養不良,體質虛弱,免疫功能下降致腹瀉反復,形成惡性循環。脾虛泄瀉臨床表現除腹瀉外,亦可出現腹痛、發熱、血便等癥狀,病情遷延,可致患者機體抗病能力減弱,并引發佝僂病、免疫力低下等合并癥,威脅患者生命健康[4]。西醫臨床多以液體療法為主,及時預防脫水、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等,藥物蒙脫石散,對腸道無刺激性,有效成分為雙八面體蒙脫石微粉,具備非均勻性電荷分布和層狀結構的特點,對消化腸道內的毒素產生抑制、固定作用,對消化道黏膜覆蓋能力較強,能夠提升黏膜屏障的防御功能,促進患兒腸道功能恢復[5]。
小兒脾虛泄瀉屬中醫“泄瀉”范疇,《幼幼集成》曰:“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合污下降,而泄瀉作矣。”此病主要病機為胃病濕盛,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腸道分清泌濁、傳導功能失司。小兒因形氣未充,臟腑嬌嫩,脾胃虛弱,故脾虛則健運失司,小腸無以分清泌濁;胃弱則飲食入胃運化失職,水谷不化,積谷為滯,濕滯內生而成泄瀉。治以運脾化濕。脾虛泄瀉,當以健脾、固澀,再因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屬寒證,治以散寒溫中。中藥穴位貼敷可將藥物通過穴位皮膚進行吸收,同時達到藥物刺激穴位并調節腸道功能目的。健脾固元膏方中黨參性平,歸脾肺經,其可健脾益氣、養血生津、甘溫補氣之效[6]。現代藥理學表明,黨參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消化系統具有調節腸道功能、抗潰瘍的作用[7]。白術性溫,健脾燥濕,有和胃、利尿作用。有研究顯示其可促進胃腸黏膜修復,其中成分白術內脂I具有強化唾液定粉酶活性、促進胃腸吸收,調節腸道功能作用[8]。黃芪性溫,歸肺脾經,補氣升陽,有益衛固表、止汗、利水消腫作用。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抗炎,抗菌[9]。穴位貼敷可使藥物直達病所,對相應穴位產生刺激作用,中脘穴運化水濕、除濕散結、健脾調胃,溫中散寒;足三里為胃之下合穴,針刺該穴和胃健脾、補中益氣,主治胃腸、消化等疾病。臨床對動物研究實驗表明激足三里對胃黏膜損傷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并可提高身體的免疫力與抗病力[10]。天樞穴屬足陽明胃經,大腸之募穴,可調和腸胃,疏通腑氣。
中醫治療此病,多認為需健脾氣固本,以減少或杜絕再感染的發生,但患者特殊年齡特點使常規口服用藥不便,自制健脾固元膏外用的依從性好,通過藥物、經絡、腧穴的共同作用來調節、改善脾胃的運化功能,從而健脾助運,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提高患者免疫力,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可以治療小兒脾虛泄瀉。有研究顯示[11],腹瀉患兒IgA、IgG、IgM等免疫球蛋白含量較正常人明顯偏低,且存在明顯T淋巴細胞亞群含量異常特征,因此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對治療小兒腹瀉具有重要意義。本次以健脾固元膏聯合蒙脫石散劑治療顯示,IgA、IgG、CD4+/CD8+水平均高于使用蒙脫石散劑的對照組(P<0.05)。表明健脾固元膏穴位敷貼聯合蒙脫石散可提升患者免疫功能,臨床療效、中醫證候(大便次數、大便性狀、肛門、腹痛)改善均具有確切優勢。
綜上所述,蒙脫石散聯合健脾固元膏穴位敷貼治療小兒脾虛泄瀉療效可靠,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臨床推廣具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