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肖妹
蕁麻疹是指由于皮膚及黏膜的微血管擴張及滲透性提高所致,臨床特征為局限性、血管性水腫,可伴瘙癢、疼痛等,為較為常見的變應性皮膚疾病,因其時隱時現故名,在中醫中又稱為“風團疙瘩”“風瘙癮疹”“赤白游風”等,四季均發,春季為高峰,青壯年多見[1]。本病一般分為急、慢性蕁麻疹及特殊類型蕁麻疹等,前者短時間內能痊愈,后者皮損反復發作超過6周以上[2]。蕁麻疹多數夜間發作,瘙癢難忍,嚴重影響患者的學習及工作,本人近年采用刺絡拔罐放血配合自血療法治療蕁麻疹臨床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2019年我院針灸科及呼吸內科60例患者,患者來就診前都有使用過抗過敏西藥或中藥治療,效果不明顯。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30例)中男性10例,女性20例;最小年齡23歲,最大年齡68歲,平均年齡(37.42±7.22)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20年,平均病程(10.34±1.53)月。對照組(30例)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最小年齡23歲,最大年齡68歲;平均年齡(38.12±8.12)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20年,平均病程(11.22±2.16)月。2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①突然發作,皮損,水腫性斑塊的邊界清楚、大小與形狀不一;②瘙癢程度嚴重,風團發無定處,時起時落,消退后無痕跡殘留;③皮膚劃痕試驗陽性。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在18~70歲;③沒有暈血癥,能夠耐受疼痛者。排除標準:①患有心腦肝腎等器官疾病生命體征不平穩者;②精神病患者或妊娠婦女;③有傳染病患者;④穴位周圍皮膚潰爛未愈合者。
1.4 治療方法治療組以放血拔罐配合自血療法治療。(1)放血拔罐療法:①取穴:血海(雙側)、曲池(雙側)、百蟲窩(雙側)、足三里(雙側)。②操作方法:準備好已消毒好的玻璃火罐,患者取仰臥位,進行常規皮膚消毒,用5 ml注射器針頭點刺穴位3~5下,立即拔罐,我們的標準不是以出血量多少定留罐時間,而是根據觀察出血時罐內血的顏色及形態來決定,以出現瘀黑色或紅、白色泡沫血為準,留罐5~15 min,戴一次性乳膠手套起罐后以干凈紙巾擦拭罐內瘀血再重復操作下一遍,每次治療重復上述操作3~4遍,每隔7 d做一次治療,每次選取2個穴位交替進行,4次為1療程。(2)自血療法:①取穴:分2組治療,每組2個穴位,2組穴位交替進行,1次/周,4次為1療程;第一組:曲池(雙側)、血海(雙側),第二組:百蟲窩(雙側)、足三里(雙側)。②操作方法:患者端坐位或臥位,告知放松,裸露上肢靜脈處,綁緊止血帶,取5m1注射器抽取靜脈血4~5 ml,松開止血帶,立即按壓針孔5 min以上。然后分別取上述穴位,常規消毒后,回抽無血,將靜脈血注入穴位,邊注射邊詢問患者穴位有無酸脹感,每穴注入靜脈血1~1.25m1,每次取2穴雙側,最后拔出注射器,立即按壓針孔3~5 min,告知患者休息10 min后方可離開。③療程:第一組穴位同放血拔罐療法同時操作,每次2個穴位(雙側),休息6 d后,開始第二組,2個組4穴交替進行。④注意:血液在穴位吸收需要3~5 d,甚至更長時間,所以盡量等血液吸收完后再進行下一療程的操作,最大的減少患者治療的痛苦,也可以有效的觀察到治療效果。對照組單純以自血療法治療,方法和療程同治療組。
1.5 觀察指標根據慢性蕁麻疹(UAS)評分表,結合宋淑云等[4]研究進行癥狀評分,評價該疾病活性,見表1。

表1 慢性蕁麻疹癥狀評分標準
1.6 療效判斷標準癥狀評分下降指數(SSRI)=(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癥狀評分×100%,統計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療效評價:無效:SSRI<20%;好轉:SSRI 20%~59%;顯效:SSRI 60%~89%;痊愈:SSRI≥90%[5]。

2.1 癥狀評分治療前,2組患者的瘙癢程度、風團數目、風團直徑和發作頻率評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2組的瘙癢程度、風團數目、風團直徑和發作頻率評分均明顯下降,且治療組的下降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例,
注:與組內治療前比較,1)P<0.05
2.2 臨床療效治療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17.239,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蕁麻疹中醫命名及病機很多,《神農本草經》稱之為“癮疹”,清代祁坤的《外科大成》曰:“游風者,為肌膚倏然掀赤腫痛癢感,游走無定,由風熱壅滯,營衛不宣,則喜行而數變矣?!笔n麻疹的病因病機,風邪為關鍵因素,而“風善行而數變”,分別與寒、熱相合而成為風寒、風熱,客居于毛皮與腠理之間,并且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化,可起風瘙癮疹[6]。
針灸治療學中,將蕁麻疹辨證分型有風熱型、風寒型、血虛風燥型及胃腸濕熱型。急則治其標,放血拔罐療法可通絡瀉熱、活血祛瘀。在所選擇的治療穴位中,曲池為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是治療皮膚病的要穴,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止癢抗過敏的作用;血海能養血調血,活血化瘀;足三里是人體強壯穴位,能益氣固表,增強體質,健運脾胃除濕,通經絡、理氣血。百蟲窩是經外奇穴,是治療皮膚疾病的經驗效穴。諸穴配合使用,相得益彰,共奏益氣固表,養血活血,祛風除邪止癢消疹之功效,使疾病痊愈。緩則治其本,自血療法是一種非特異性刺激療法,人體血液注射至機體后可刺激免疫系統產生非特異性脫敏及促進白細胞吞噬作用,增強機體免疫力,從根本上改善患者體質[7]。自血不單單是從血論治,也是從蕁麻疹的發展進程進行選穴,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其散風清熱,調和營衛,是治療蕁麻疹的常用穴位;血海、足三里有健脾和胃之功,能增強患者抗病能力。
綜合上述,筆者采用放血拔罐配合自血療法治療蕁麻疹,從簡單的證型就靈活運用“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中醫思想,通過放血瀉熱使濕熱之邪外出,同時根據蕁麻疹的發展進程,防止蕁麻疹變為慢性,通過辨證取穴自血療法,進一步改善患者體質,加強患者的免疫力,且該治療臨床操作方便,時間短,且不良反應,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