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瑩 譚鳳芝 汪金宇 付雅楠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HZ)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癥性皮膚病,皰疹常在面部或身體的一側呈帶狀分布,會引起疼痛。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就是帶狀皰疹遺留下來的疼痛,屬于后遺癥的一種,常見于中老年人群,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1]。臨床上認為帶狀皰疹的皮疹消退以后,其局部皮膚仍有疼痛不適,且持續1個月以上者稱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表現為局部陣發性或持續性的灼痛、刺痛、跳痛、刀割痛,嚴重者影響了休息、睡眠、精神狀態等。本研究旨在探討火針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大興安嶺地區人民醫院康復科收治70例PHN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43~75歲,平均(54.8±3.4)歲;病程1~5個月,平均(2.5±0.6)個月。對照組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45~74歲,平均(55.6±3.5)歲;病程1~6個月,平均(2.8±0.4)個月。2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診斷標準參照第4版《皮膚病學》教材[2]:患者有帶狀皰疹病史,皮損經治療消失4周后,仍遺留有原皰疹分布區域的針刺、燒灼樣疼痛,且需排除引起疼痛的其他疾病。
1.3 納入標準符合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診斷標準;年齡40~75歲;不暈針,能夠接受火針治療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嚴重心、肝、腎損害等原發病;嚴重的惡性腫瘤、結核及出血傾向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合并有精神病及癲癇;伴有嚴重高血壓病、重癥糖尿病、冠心病等。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采用常規營養神經配合非甾體鎮痛藥,給予甲鈷胺膠囊(南通華山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70103)口服,0.5 mg/次,每日3次;布洛芬緩釋膠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0900089)口服,0.3 g/次,每日2次。7 d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2周觀察療效。
1.5.2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火針治療。火針操作如下:皮膚常規消毒后,先用火針在點燃的酒精棉球外焰中燒至白亮,快速多次點刺阿是穴,進針部位間隔10 mm左右,然后火針繼續點刺患側的相應夾脊穴,深度為3~5 mm,進出針宜垂直而快,點刺完畢后,常規消毒針孔及周圍皮膚。隔日治療1次,7 d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2周觀察療效。
1.6 療效觀察
1.6.1 觀察指標疼痛強度評分:按照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2組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評定,0分為無痛,10分為最痛,分值越高,疼痛情況越嚴重。
1.6.2 療效標準痊愈:治療后的VAS評分為0分;顯效:治療后的VA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4分,但未達到0分;有效:治療后VA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2分而<4分;無效:治療后VA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2分,甚至有所上升[3]。總有效率為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之和。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改善效果更加明顯,組間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例,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1;與對照組比較,2)P<0.05
2.2 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10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8.6%,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屬于中醫學“蛇串瘡”“纏腰火丹”“火帶瘡”等范疇,火毒濕熱之邪蘊結肌膚,經絡不通,不通則痛是本病的病因病機[4]。西醫一般采取營養神經、止痛等對癥治療,療效欠佳,且后遺神經痛發生率比較高。火針屬于針灸范疇,既有“針”刺激穴位的作用,又有“灸”溫陽升散的作用,該療法為“以熱引熱法”的一種,開門祛邪,使瘀滯的毒邪之氣可散出,借助火針火熱之氣鼓舞氣血運行,可激發經絡調節作用,使臟器接受經絡的調節,恢復臟腑內紊亂的氣血,增強各臟器間的功能聯系,使整個機體的生理活動恢復平衡,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力,從而改善機體的病理狀態[5,6]。
綜上所述,火針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療效顯著,總有效率高,本方法安全有效,操作簡便,明顯減少患者痛苦,幫助患者盡快恢復正常生活,適合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