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蓮 文 娜 譚 珊
臨床多采取氣管切開術治療神經外科呼吸障礙患者,而術后患者的上呼吸道濕化功能喪失,易并發支氣管潴留、肺部感染等情況,加之患者術后正氣不足,易出現便秘、腹痛等不良反應,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同時,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為此,需施行優質、合理的護理干預以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促進疾病康復[1-3]。本文通過對比常規護理、中醫護理應用于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患者中的臨床效果,分析中醫護理對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后患者的臨床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擇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70例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患者進行研究。按隨機原則將70例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患者分為參照組、研究組。參照組35例患者中男性、女性例數分別為20、15;患者最小年齡36歲,最大年齡69歲,年齡均值(54.25±5.17)歲;原發病腦出血、顱腦損傷、腦梗死、腦外傷患者例數分別為16、5、10、4。研究組35例患者中男性、女性例數分別為21、14,患者最小年齡35歲,最大年齡68歲,年齡均值(54.47±5.08)歲,原發病腦出血、顱腦損傷、腦梗死、腦外傷患者例數分別為15、6、9、5。2組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患者的基線資料經分析、對比可知,無明顯差異(P>0.05)。
1.2 納入標準①經診斷確診為神經外科患者;②符合氣管切開術手術指征;③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次研究內容,自愿參與、配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未合并嚴重呼吸系統疾病;⑤不存在嚴重認知障礙、意識障礙、精神障礙;⑥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不存在過敏。
1.3 護理方法對本次研究所納入的70例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患者均實行常規護理干預,具體為:①環境干預。為患者提供干凈、舒適、整潔、安靜的病房環境,通過定期通風、消毒以確保室內空氣質量及衛生質量。維持病房內溫度在20~23℃間,維持相對濕度在60%~65%間,以確保患者的舒適度。另一方面限制家屬訪視以避免污染、感染。②加強宣教。了解患者的疾病認知程度、文化程度等情況后,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工作,為患者介紹其對應疾病以及治療的相關知識,對于患者提出的疑問進行耐心解答,進而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疾病認知程度。③情緒干預。患者因懼怕手術或長期臥床,易出現焦躁、不安等情緒,影響臨床疾病治療及康復效果。為此需強化醫患、護患之間的溝通,針對患者者的不良情緒進行針對性疏導,同時可介紹成功病例以增強患者治療信心。④體位指導。指導患者選擇舒適體位,在輔助患者進行翻身、叩背時需注意避免氣管套管滑脫。手術當天需告知患者減少體位變換頻率。⑤氣道護理。采取吸痰處理時需結合患者具體情況為患者選擇合適體位,并嚴格要求操作無菌化。行氣道濕化干預時施行微量泵持續氣道濕化,濕化液為0.45%的生理鹽水。⑥氣道感染預防。需及時更換患者氣管插管周圍的敷料,定期消毒滅菌或更換吸痰管、呼吸機各管路以及霧化管,同時做好日常口腔護理。⑦排痰干預。密切關注患者的呼吸管路及氣囊壓力以及時將其中的分泌物清除,以防出現管路堵塞情況。通過為患者拍背以促痰液排出,同時于患者導管進出口端連接過濾器以防出現醫院性感染。⑧營養支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及早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給予富含蛋白質的營養液,并做好相關鼻飼護理以防誤吸、反流。研究組則在常規護理對策基礎上施以中醫護理干預,主要包括艾灸、推拿以及食療等。具體為:①推拿。于患者不同穴位以不同手法進行推拿,以下操作1次/3 d:即按摩腹部,5 min;推坎宮、開天門、運太陽,各40次;推脊,10次;揉風府、風池穴,各20次;拿肩井2次;揉按脾俞、肺俞、腎俞等穴位,各200次;捏脊6次。②艾灸。取患者神闕、足三里、大椎、關元等穴位,點燃艾條靠近穴位進行熏烤,每個穴位熏烤5 min左右直至局部稍紅暈,1次/3 d。③食療。以素食為主,盡可能避免肥甘厚味的食物,告知患者需戒煙戒酒以避免助濕生痰,日常飲食中可適當多食用洋蔥、山楂、紫菜、番茄等,忌食生冷、刺激的食物。④耳穴壓籽。在探針幫助下,取患者大腸、交感、直腸、皮質下等耳部穴位行按摩處理,并于各穴位貼敷王不留行籽,對各穴位行按摩處理,力度由輕至重,持續按壓3~5 min,直至患者有酸、熱、麻、痛、脹等感覺,雙耳交替,5次/d,耳貼每日更換1次。⑤小茴香熨燙腹部。取300 g小茴香炒熱,后采用布進行包裹,溫度控制在患者主訴有灼痛感。以患者肚臍為中心,按順時針方案,力度由輕至重,于患者腹部進行按摩,15~30 min/次,2次/d,10 d為一個療程。同時熨燙過程中需觀察患者反應,若藥袋溫度較低需加熱后進行使用。
1.4 觀察指標記錄2組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患者臨床康復時間,即導管留置時間、抗菌藥物使用時長、住院時間等。記錄、對比2組患者并發癥,常見有氣道黏膜損傷、痰液阻塞、切口感染等。記錄、對比2組患者腸道不良反應,常見有便秘、腹瀉、腹脹腹痛等。以問卷調查2組患者及其家屬的護理滿意程度,得分>80分、60~80分、<80分視為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總滿意率=(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 臨床康復時間干預后,研究組各康復時間均顯著短于研究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后康復時間對比 (例,
2.2 并發癥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20.00%)顯著低于參照組(54.29%),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后并發癥對比 (例,%)
2.3 腸道不良發應研究組腸道不良發應發生率(5.71%)顯著低于參照組(20.00%),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后腸道不良反應對比 (例,%)
2.4 滿意度研究組患者及其家屬護理滿意率(97.14%)顯著高于參照組(77.14%),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后護理滿意度對比 (例,%)
神經外科多為腦血管意外、顱腦損傷等患者,其極易出現呼吸中樞受損情況,而為避免神經外科患者出現呼吸障礙或呼吸道梗阻,多施行氣管切開術治療[4]。但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后,患者上呼吸道濕化功能喪失,且呼吸道分泌物變黏稠,易致使出現支氣管潴留、肺部感染等情況,威脅患者生命健康[5-7]。為此,對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后患者施行護理干預以濕化患者氣道十分必要。另一方面,于中醫角度,患者因正氣不足、陽氣失于振奮致使機體肝臟代謝功能下降、精血津液代謝失調,進而致使患者胃腸功能紊亂,易出現便秘、腹脹腹痛等情況,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疾病康復,需施以對應護理干預加以改善、預防。
常規護理通過為患者提供舒適環境以確保其舒適度,同時加強宣教以提升患者配合度,做好情緒干預以增強患者治療信心[8-10]。同時指導患者選擇舒適體位,做好氣道及氣道感染預防護理,輔助患者正確排痰以促痰液排出,確保患者氣道通暢。但常規護理已逐漸無法滿足患者及臨床需求,相比之下,在常規護理措施基礎上對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患者施行中醫護理,能有效促進患者疾病康復,并顯著減少臨床并發癥及胃腸道不良反應,且對提升患者滿意度有積極意義[11,12]。中醫護理通過艾灸、推拿以達到生化氣血、振奮陽氣、御外邪的作用,同時配以食療,能有效促進患者機體康復,并對減少相關臨床并發癥有積極意義[13,14]。同時,采取耳穴壓籽能有效調節機體胃腸神經系統及大腦皮質功能,促進自主神經功能活動、胃腸激素分泌,最終達到調節胃腸功能的目的。而腹部熨燙通過調和氣血、溫通十二脈以達到促進神經、循環、內分泌功能康復的效果,局部熱敷可將藥物直達病變部位,達到疏經通絡、促氣血運行的目的,在促進疾病康復同時減少便秘、腹痛等胃腸道不良反應。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導管留置時間(14.13±6.12)d、抗菌藥物使用時長(9.13±4.28)d、住院時間(21.05±8.73)d、并發癥發生率(20.00%)、腸道不良發應發生率(5.71%)、護理滿意率(97.14%)顯著優于參照組(17.69±7.21)d、(11.54±6.21)d、(26.54±10.58)d、54.29%、20.00%、77.14%,組間結果對比差異顯著(P<0.05)。
綜上,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患者施行中醫護理能有效減少其并發癥,提升其滿意度,促進疾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