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摘 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民族主義問題逐漸成為研究熱點。梁啟超作為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理論的奠基者,其民族主義思想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梁啟超的民族主義思想源于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汲取了西方民族主義思想的精髓,是中西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其內容極為豐富,主要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現實影響。
關鍵詞:梁啟超民族主義;背景闡述;主要內容;現實影響;局限性
一、引言
民族主義是一個備受關注和爭議的理論。西方學界更多地將民族主義界定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運動,即是一種以政治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為核心的意識形態(tài)運動。梁啟超是中國民族主義的奠基人,由于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所以其民族主義思想更加凸顯民族性、愛國性和獨立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和歷史意義。
二、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的背景闡述
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是基于特定條件下產生的,因此,有著特殊的理論背景和時代背景。
(一)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的理論背景
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發(fā)展過程,是中西文化碰撞后的產物。首先,中國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為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奠定了基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天下統(tǒng)一”“協(xié)和萬邦”等思想為民族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前提。其次,西方盧梭的“天賦人權”思想為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的產生提供了原動力。盧梭強調自由權是最根本的權力,是做人的根本,這使得梁啟超擴大了其思想視野,重新審視民族主義,更使他站在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和看待中國的民族問題。最后,西方達爾文的“進化論”也為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基于當時中國的時代背景,梁啟超非常贊同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思想,只有破除人民心中的愚昧狀態(tài),激發(fā)其民族情感,才能逐漸認識到民族獨立的重要性。
(二)梁啟超民族主義的時代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近代中國命運轉折的關鍵時期,這段時期的中國歷史是壯觀而多變的。其一,面臨著西方列強對中華民族的踐踏與侮辱。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隨后幾次戰(zhàn)爭都屢屢失敗,西方列強視中國為“東亞病夫”,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其二,清政府麻木的狀態(tài)引起了部分先進青年的不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之后,我國國民的民族危機意識越來越強,先進的知識分子奮起反抗,國難當頭,愛國救亡運動席卷全國。梁啟超呼吁全國人民聯(lián)合起來一起對抗西方列強,只有全國各民族組成民族共同體,才能救亡圖存。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在此背景下跌宕起伏,并日趨成熟。
三、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
梁啟超的民族主義思想內涵豐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
(一)政治思想中的民族主義
梁啟超民族主義反映在政治上就表現為對“民族”這一概念的認識,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梁啟超民主主義思想萌芽的最初階段,即“反滿”階段。當時梁啟超對滿清政府非常不滿,在其文章中多次表達出對滿清政府的憤怒,認為腐敗無能的政府必然會葬送中華民族的未來,如“服我脂,削我膏,剝我膚,吮吸我血,以供滿洲逆黨之驕侈淫佚。”[1]第二個階段是梁后超在游歷美國之后認識到“排滿建國”不利于維護中國現存的疆域,單一民族主義運用于中國存在國家分裂的危險,因此,他修正了他的民族主義思想,從之前的“排滿”修正為反對“排滿”,實現從“小民族主義”向“大民族主義”的轉變,他提出要“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之人類,以高掌遠跖于五大陸之上。”[2]
(二)經濟思想中的民族主義
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反映在經濟思想中就是發(fā)展民族資本主義。西方列強入侵導致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面對此困境,梁啟超指出:“吾國之生產力,其漲進實可驚,吾輩不可不盡全力以救新市場,此實今日最緊要之問題也,商業(yè)之漲力壓迫我輩,我輩非以博大之智識,強毅之心力以應之,則吾國今日之勢力,將有不能維持者也。”[3]他主張與列強展開經濟上的競爭,但由于帝國主義列強的控制、封建割據勢力的牽制使得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舉步維艱。所以,梁啟超鼓勵當時的一些資本家發(fā)展民族經濟,集中民族資本,借助西方的技術,但并不依賴和依附于西方,在保證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獨立性的基礎上和西方列強在經濟上展開競爭。
(三)文化思想中的民族主義
梁啟超文化民族主義思想是其民族主義發(fā)展成熟的標志。其文化思想中包含的民族主義思想主要有注重培養(yǎng)中華民族的私德意識、樹立國民的愛國意識和民族觀念、實現中西文化的“會通”等。首先,梁啟超在流亡前期,提出要在社會范圍內發(fā)動道德革命,培養(yǎng)中華民族的公德意識,但是在后期梁啟超游歷歐洲之后,他提出要重建國民的道德觀念,注重培養(yǎng)中華民族的私德意識。其次,在梁啟超流亡日本的十余年間,他清楚地看到中國人民的愛國之心非常薄弱,中華民族應該拋棄奴性思想,用國家理念武裝自己,樹立國民觀念,培養(yǎng)民族精神,實現真正的民主獨立和國民自由。最后,基于特殊的背景,梁啟超認為,不能讓民族主義成為“無用無本”的思想,要將中西方文化相結合,實現中西文化的相互會通。
四、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的現實影響和局限性
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影響,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現實影響
首先,梁啟超民族主義喚醒了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和愛國主義精神。梁啟超的民族主義反對的是帝國主義,培養(yǎng)的是愛國主義情感,倡導的是國家獨立、民族團結。鴉片戰(zhàn)爭之后,尤其是甲午中日戰(zhàn)爭之后,面對西方列強對中華民族的肆虐,梁啟超本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引進了“民族主義”的概念,一改他之前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提出“大民族主義”的建國思想。這種救亡圖存的憂患意識,滿足了當時先進的知識分子救國救民的精神渴求,喚醒了當時中華民族的愛國意識。其次,為進一步研究“民族”相關問題奠定了基礎。“民族”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人們共同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民族主義”“民族意識”“民族關系”“民族問題”“民族國家”等一系列既相聯(lián)系又相區(qū)別的概念,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為進一步研究有關民族問題提供了借鑒。最后,梁啟超試圖用傳統(tǒng)文化喚起中華民族的自覺意識,不僅豐富了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提升了中國儒家文化的地位,同時也提高了國民的素質,可謂是“開民智,興民力”之舉。
(二)局限性
第一,梁啟超民族主義帶有一絲大漢族主義色彩。梁啟超民族主義強調的是“大民族主義”,就是各民族平等、團結一致抵御外來的侵略,但是由于受到傳統(tǒng)儒學中大一統(tǒng)思想的影響,其民族觀中或多或少帶有一絲大漢族主義色彩。比如梁啟超在《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中指出:“今此大業(yè)(漢族同化其他各族)已成就者則八九矣,所余一二——如蒙回族未同化之一部分賡續(xù)程功。”[4]第二,由于當時歷史時代和政治立場的局限性,梁啟超并沒有提出具體的挽救民族危亡、實現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實施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具有一定的不徹底性。因此,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多多少少帶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這與他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
五、結語
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為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923-92.
[2]梁啟超.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7.
[3]張品興.梁啟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067-1068.
[4]梁啟超.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