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晉豫 徐珺
摘 要:近年來,各種試題對陳述性知識的考察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開放性,陳述性知識的有效教學也越來越重要。陳述性知識如何出彩,怎樣才能使其和其他類型的課一樣有活力,是當前研究的重點。筆者認為陳述性知識有效教學應該在教師角色、觀念、形態、時間、目標5大要素上有所突破,抓住了這幾個要素也就可以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而且能夠獲得預設的效果。
關鍵詞:陳述性知識;有效教學;五大要素;健康
一、引言
認知心理學認為陳述性知識主要說明事物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是個人可以有意識地回憶出來的關于事物及其關系的知識。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所謂“有效”主要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
最近學校針對陳述性知識有效性開了一堂精彩的研討課,筆者的切身體驗是——如果做好角色、觀念、形式、時間、結構5個方面的轉變,即教師角色由主角轉變為到導演、教學觀念由講授轉變為啟發、課堂形式由單一轉變為豐富、時間分配由掌控轉變為放手、課堂維度由二維轉變為多維,陳述性知識有效教學就可以很好實現,課堂就可以充滿活力,教學目標也就可以更高效地達成。下面主要結合浙江版科學《健康》一課重點講述如何在課堂中實現這5個要素的突破。
二、導演的角色
就像韓愈說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對傳統教師角色的概括:師生關系單一,教師的角色也單一。然而,社會發展到今天,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社會急劇變革,最明顯的是計算機及信息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教學中,這些都導致教師的角色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葉瀾教授說:“沒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育就可能蛻變為馴獸式的活動”。新課程也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積極互動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它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基于這些理念,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完成角色的轉換,由課堂主角變為課堂導演。優秀的課堂中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
在這節課中,學生過足了演員癮,他們在不斷舉手發言和感悟中提升了自己,而教師也做了充分的準備,給學生搭建好了這個平臺。比如說,在開始引入課堂時,以“你認為自己健康嗎?”引入課堂,讓學生們各抒己見,不少學生說到沒有生病、經常感冒和每天都很高興等特征。學生在思考自己的同時,不知不覺進入了課堂角色。這種以學生自身為問題思考對象可以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知識和生活的緊密聯系。再比如,給出不同類型的非健康實例,讓學生自己總結健康的定義,允許其犯錯誤,鼓勵其從自己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是被動接受,當學生完全回答不出來的時候再進行及時補充。又如怎么從亞健康怎么回到健康狀態,讓學生自己回答需要怎么做,學生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實際上已經知道很多良好的生活起居飲食、與人交往技巧、心理平衡方面的知識,讓他們表達出來,是對原有知識體系的補充和銜接,也是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運用。這時教師只需要在學生充分展示過以后給一個理論性的綜述:“身體好”“心情好”“適應力高”——這就是導演的工作,對演員的行為進行關鍵性點撥,使其“演技”提升一個層次。
新課程的改革方向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學生讀、說、演,把課堂交給學生。要做好一名出色的導演,就要深刻理解劇本,需要對演員充分掌握,對演技熟練應用,帶著導演的心理去認真=準備每一節課,=最終的“影片”肯定有很高的收視率。
三、啟發式的觀念
陳述性知識在舊教學觀念中屬于可教可不教,只作為擴大學生知識面的材料,而隨著中考改革的深入,愈來愈多的接近學生生活的知識內容被用在考題中,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開放性,所以陳述性知識的有效教學也越來越重要。有效教學也就是關注教學效果,把注意力從教師“教的多少”轉移到學生“學的多少”上來。在這種背景下,更多的課堂應該由教授式課堂轉換為啟發式課堂。
在這節課中,學過健康的定義后,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健康的重要性,教師不是只簡單強調而是讓“實例”說話,通過展現“人理論上可活到100~175歲”“三年里我國中小學生身高下降了1 cm,體重增加了1~3 kg”“我國與日本人口平均壽命的對比”等材料并加重關鍵詞,學生切實體會到了健康的重要性,而且激發了其希望獲得健康身體的迫切愿望。再比如,在講到心理問題出現后,怎么緩解壓力時,學生在這方面其實已經有了很多經驗。所以在不斷的類似“還有沒有”追問和小提示中,學生把自己的很多方法都說出來,此時再用多媒體把重要的方法列舉出來,學生會感到相當自然和貼近自己,因為他們使用的方法大部分都在上面。這時教師再點出“這些都是壓力的轉移”就是畫龍點睛之筆了!教師在這個時候能夠再對發生在這個班級某個學生身上的真實實例做一個剖析,可以說是最好的現學現用。經過這種啟發性教學,筆者認為學生很難不去掌握這種解決心理壓力的方法,至于知識本身更是沒有問題了。
啟發式課堂很多時候是依靠疑問推進的。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見疑之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設疑,遞進性推進知識,改善學生的求知狀態,啟發學生去思考問題,提高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
四、豐富的形態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傳統封閉課程形態的弊端越來越明顯,應該建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開放性的課堂教學形態。特別是教學方法單一變為豐富,根據實際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在這節課中出現的課堂形態有很多是讓人耳目一新的,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歌曲
課堂總結是一首歌,由教師作詞、學生作曲,而作曲人是課堂上臨時指派的。課堂上掌聲響起,熱情空前高漲,《健康歌》隨著學生的說唱結束!把整節課的要點編成一首歌讓全班齊唱,令學生新鮮而又深刻地“同化”了教學重難點。
(二)視頻體驗
歌曲過后學生和聽課教師心理已經很滿足了,而一段優美的籃球視頻又吸引了很多人,原來這是展示健康的狀態。視頻中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精神狀態是對健康定義的生動詮釋,學生在欣賞視頻的同時真切地感受到健康的魅力。另外,教師在講述健康因素“身體”“心理”“社會關系”三者之間的關系時,沒有直接給出,而是播放了一段視頻資料:美國佛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殺案和我國廣州等地的一些校園暴力犯罪案件。這是CCTV做的一期節目,學生在感受校園暴力危害性的同時,能夠進一步體會健康定義的全面性和科學性。
(三)英語表達
籃球視頻之后“愿我們的將來”幾個字打出來時學生是有點驚詫的,不知道下一部分還有什么精彩的內容,他們已經被教師課堂形態的多樣性所折服。當教師通過簡短的奧巴馬式的英語演講(Yes we can!)對學生的將來健康生活提出了殷切希望,頓時又響起了熱烈的歡呼和贊嘆聲,學生被徹底折服。另外,在給出健康定義時教師介紹健康的準確定義是WHO給出的,而這個H代表的就是健康。“World Healthy Organization”的表達引發了學生的驚呼,因為他們不知道原來教師的英語也這么好。學科交流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調查問卷
通過健康測驗表測健康分數,讓學生自己檢測健康狀況并發現問題的方式也是一個亮點,如果時間充分可以通過統計得知整體學生的健康狀況并分析或者提出針對性指導,而如果用來結課也讓學生留下了充足的課下學習空間,并且可以在下課時進行引導復習。
(五)小組討論
在講授如何養成良好習慣時,教師采用了小組討論的方式。在討論前給學生明確的討論方向,并有小組長分配任務。四個人一個小組對常見的一些生活經驗進行解釋,如“笑一笑十年少”“每晚最佳的入睡時間”等。有些內容聽課教師也不了解,對這些知識也聽的入了迷,很多學生也發出了“怪不得”的話語。
(六)多種課堂回答方式
在科學飲食方面教師首先提問你最喜歡喝什么飲料?以開火車回答的形式讓學生說出常用的飲品,然后再給出WHO推薦的6大保健飲品,讓學生對自己的飲食情況進行討論反思,增加了很多課外知識。而在講授保持身體好需要合理運動方面,教師又讓學生集體回答“跑步”“游泳”“爬山”等有氧運動,并聯系國家提倡的陽光體育運動,強調在跑步不要快等內容,非常結合學生生活,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體現得非常明顯。
五、放手的時間分配
教師應該把課堂時間盡量留給學生,由原來的教師掌控轉變為放手。在這節課里教師說話時間加起來只有20分鐘多,整堂課近一半的話語與活動時間是學生的。如果放得再開一些,教師出鏡的時間理論上最好能減少到1/3左右,這樣課堂就可以真正稱為學生的課堂,教師在旁觀中更清晰地看到學生認知上存在的問題并進行針對性講解。
在講到心理健康方面時,引入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和造成的結果是很成功的,沒有直接給出各種現象而是給出了“均瑤”“華為”兩則材料,讓材料說話,學生總結,教師則完全放手。學生在閱讀材料時教室是相當安靜的,他們樂意接受這種形式。事實表明:只要材料設計得好,問題有效性高,關鍵字明顯,學生可以很好地總結出需要掌握的知識。另外,在引出健康的第3個方面即社會關系方面時,教師綜合運用了材料引出、討論等多種手段,使學生真正成為這個事件中的演員,他們在充當一個醫生的角色,在給案例中的患者出謀劃策,在積極地幫助他們,在積極地展示自我。學生說的真的很好,要比教師備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課時挖空心思想出來要好,而教師放心的放開手后只需要做一個總結性評價。
對學生放手就是啟發學生的思考,這個過程自然會引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并且知識是構在已有知識上的。當然這個預設能不能順利生成也對教師的綜合素質特別是調控應變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六、多維度的目標
新課程下的教學改變了過去單純從知識、技能方面評價教學的形式,提出能夠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3個維度設定教學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能力、情感的體驗。在這節課中,由于提供了各種案例場景,并給學生留有充足的參與時間,學生對知識的體驗更加明顯了。
知識與技能維度:這是我們平時教學經常使用的,也就是根據教學內容的邏輯性進行教學,對教師來說很容易但對學生來說很難感受到,因為邏輯性很多時候是在總體理解后才能感受到的。所以有些課教師講著很有味道學生卻跟不上去,進而對課堂失去興趣。此時,教師需要組織更多知識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力維度:教學環節中關于“大學生適應不良”案例的換位思考討論、表達,大大有利于培育學生正確的處事態度和交際原則,很好地讓學生體會到:在進入新的學習生活環境時,如何做才能更快地融入新環境,如何做才能開啟新的健康生活,課堂中采用不同的形態過程實際上提升了學生不同層次的能力。這種能力培養的理念也作為一條線貫穿課堂始終。過程與方法維度:“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方法教授要比知識教授重要的多,要讓學生在不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學會怎么去學習。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比如說這節課中學生從頭到尾都在笑,他們是在一直享受這個課堂,笑聲是師生關系融洽的體現,也是教師在情感緯度做得很成功的體現。
七、結語
陳述性知識的學習在基礎教育中運用非常廣泛,它是學習其他知識(程序性知識)的基礎。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要想在教學中有長足的發展,教授陳述性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陳述性知識教學策略的掌握和運用對于推進素質教育也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教學過程既是一個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教會教師“學會教學”的過程。陳述性知識有效教學不但要求學生學有收獲、學有發展,而且也要求教師大膽探索教學互促的教學思路,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不斷提升專業成長水平。
參考文獻:
[1][日]佐藤正夫.教學原理[M].鐘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吳慶麟.認知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3]宋秋前.有效教學的涵義和特征[J].教育發展研究,2007(1).
[4]徐珺.思維導讀:初中科學思維課堂創建之圖式研究[J].中學物理,201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