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
摘 要:在規范的古籍修復工作流程中,文獻拍攝是不可或缺的前期步序。本文通過論證數碼圖像留存的必要性、與傳統攝影相比較優勢、具體拍攝工作注意事項等方面,初步探討這一領域的一些實踐經驗。
關鍵詞:古籍修復;文物攝影;文獻拍攝
一、引言
隨著古籍修復工作流程的不斷完善,建立詳盡修復圖像資料數據庫的重要意義也隨之凸顯。近年來,數碼攝影技術的迅猛發展,也為這項工作的實現提供了日益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手段方法。本文將根據筆者在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數年來從事家譜文獻拍攝的經驗,對此做出一些基礎的概述。
二、在修復檔案中留存圖像記錄的必要性
古籍修復檔案的建立,是整個修復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書籍在修復前的破損狀況、有無經過前人修復、書籍的用紙材料以及裝幀形式,都必須經過登記,以便為修復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也為將來可能存在的再次修復提供可靠的書面依據。其中,圖像記錄的直觀性和詳盡性,是文字紀錄不可替代的,是對文字性修復檔案不可或缺的補充。
一張合格的文獻照片,能紀錄下待修復文獻的大小尺寸,紙質顏色,損壞狀況等細節,尤其是包括了某些會在修復過程中消失的細節,譬如皺褶、水漬、污痕等。這對于文獻原先的保存環境與破損狀況,同樣是很好的提示性線索資料。
一份完整的古籍修復檔案,必須包括圖像書影的留存。
三、數碼攝影技術在修復檔案拍攝中的優勢
隨著信息時代對生活各方面的影響日益深入,數碼攝影技術正漸漸取代傳統膠片的地位,成為主流。在文獻攝影這一特殊的領域,數碼攝影同樣具有非常顯著的優越性,為建立大量的、可供隨時查閱的修復圖像檔案數據庫提供了可能性。
相較于傳統膠片技術,數碼攝影的成本低廉。一是體現在拍攝器材的可重復利用。在各種儲存介質的市場價格都不斷下行的今天,利用數碼技術,可節約建立圖像修復檔案工作的大量成本。二是體現在拍攝人員的培訓成本上,以及與傳統暗房技術相比較,通過電腦軟件完成后期處理的簡易程度大大提高了。例如,拼接合成、調節光線、色調、層次等工作,都能在短時間內學習完成,且能對原始圖像進行無限可重復的嘗試。
相較于傳統膠片,數碼照片的保存與查閱都非常便捷。在建立索引與搜索速度方面,只要能對照片進行及時編目,以及建立起高效文件庫系統,就能將現代數字技術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將尋找一張特定書影的時間縮短到數秒。這種檢索速度在傳統實體圖像數據庫體系中,是難以想像的。另外,與傳統膠片照片相比,數碼照片攜帶的信息一體化,不易造成數據混亂丟失。數碼照片的拍攝日期、詳細拍攝參數等數據,都會留存在相片的EXIF信息中。這些信息都能與照片同時保存,隨時讀取。與數據-圖像分離的保存模式相比,數碼照片保存更加安全可靠。
在信息共享與流通方面,數碼照片的優勢同樣無可比擬。隨著全國各地圖書館的數字化工程的深入開展,古籍修復工作的網上資源共享交流也是大勢所趨。
四、關于數碼攝影器材的選購
專門用于文獻拍攝的攝影器材,與一般攝影器材的選擇即有相通之處,又有特殊要求。這些特殊要求,是為了滿足文獻拍攝的特點而產生的。
為了滿足紀錄更多文獻細節的要求,一般來說,數碼相機能達到的像素值越高越好。但隨著照片所占空間的變大,對于存儲設備的要求會大大提高。另外,過大的圖像文件會拖慢計算機圖像處理軟件的運行速度以及圖像數據庫的搜索速度。后兩者的硬件條件必須跟上。
在鏡頭的選擇上,要求選購色彩還原度高、不易產生畸變的鏡頭。現代小型數碼卡片機的像素已能達到千萬級,理論上也能承擔書影拍攝的任務。但由于數碼卡片機的鏡頭通常為了節約成本和占地,畸變和色散的情況比較嚴重,且在自動對焦的準確率和速度,以及畫面的通透感與立體感方面,都與單反相機存在不小的差距。與之相較,可根據需要更換鏡頭的專業單反相機則彌補了這些缺陷。在靜物攝影中,常用的60mm微距鏡頭同樣適于拍攝文獻,其特點為成像像場平整度高,畫面中心與邊緣的成像質量相差不大,且能達到較好的色彩還原度。因此,一臺在可承受價格范圍內的專業數碼單反相機,配上與之相適的專業鏡頭,對于文獻拍攝工作是必要的。
為了獲得更清晰的圖像,一架配有萬向云臺的三腳架同樣是必備的裝備。利用三腳架固定相機,能突破手持拍攝帶來的快門速度限制,且能節約大批量拍攝時所需的人力和時間。
文獻拍攝通常在室內進行,需要獲得穩定的人造光源。攝影燈的選購也是非常重要的。攝影用光分為瞬間光源與連續光源。前者包括內置或離機閃光燈,后者近年來以LED光源為主。在選擇燈光器材時,文獻的安全是首要考慮的問題。優先選擇工作溫度低,能長時間不間斷工作的冷光源。
合適的拍攝臺也是文獻拍攝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根據實際所拍文獻的尺寸大小來選購。帶有標度尺的更佳,能通過照片直接地判斷所攝文獻尺寸。拍攝臺底板宜以低調深色為主,不宜太過鮮艷,以免喧賓奪主影響書影效果。
最后,對于數碼照片的后期處理和編目整理,一臺擁有大儲存容量與較高的運行速度的電子計算機是必不可少的。在采購計算機設備與操作系統時,要考慮到處理后文件格式的通用性。
五、在文獻拍攝過程中的幾個具體注意事項
角度——必須保證相機與文獻保持垂直平行,且鏡頭焦點與文獻的中心點保持一致。否則照片中的文獻將會出現嚴重的畸變,雖然能在后期軟件中做一定的校正,但耗時耗力。可以利用取景器中的網格線來校正相機的位置。
布光——文獻拍攝的布光準則為整體光線均勻,無明顯陰影。常見的布光手段為在拍攝臺左右兩側各置一盞攝影燈,以45度角照向中央拍攝區域。要注意兩側燈光的投射角度必須相等,以免造成照度不一的情況。另外,要避免其他光源對拍攝的干擾,如頂燈與日光。攝影燈可以加上硫酸紙罩,使產生的光線更加柔和,以免產生過于生硬的陰影。在拍攝要求較高的文獻時,應該在文獻表面取數個點測光,再決定曝光值。
調色(白平衡)——還原文獻的真實色彩,是合格的文獻照片的基本要求之一。這就要求在拍攝文獻中,對相機的白平衡設置進行調節。相機內通常會有“室內”“陰天”“日光”等半自動的白平衡選項,但要做到真正精確的色溫調節,選用自定義調節仍是最佳選擇。可以找一張純白的紙或灰度物體,為之拍攝一張滿幅照片,將之做為標準導入自定義白平衡系統中。經過這樣的設置,可以基本保證還原被攝物的真實色彩。
ISO——ISO即指感光度。在固定機位且有輔助光源的條件下,可盡量減少ISO的數值。要注意必須手動選擇并固定ISO數值,在室內光線條件下,相機自動模式通常會把ISO調節到較高的數值。
快門與光圈的選擇——在使用三腳架的情況下,快門的數值選擇是比較自由的。如果在使用慢速快門時,擔心按動快門的動作會影響成像質量,可以添置一根快門線,或使用相機的延時拍攝模式。在光圈的選擇問題上,F7-11比較合適。即可以提供一定的景深,采集盡可能多的數據,又能有效利用鏡頭成像質量最佳的焦段。
在拍攝文獻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一些特殊案例。例如,線裝書的紙質過薄,一張書頁正反面的字互相透出。這時可以裁一張大小合適的白紙,夾在書頁之間,能有效解決問題。另一種情況是書過厚或開本過小,或由于保存不當而產生嚴重皺褶,無法平鋪在拍攝臺上。此時可以準備一些透明且不產生反光的鎮紙來壓住書頁邊緣。而對于尺寸過大,難以用單張照片表現的文獻,可以采用分區拍攝,在后期制作中拼接的手法處理。要注意每次拍攝的測光與色溫都必須保持一致,否則會大大增加后期軟件處理的工作量。
六、關于文獻拍攝的后期工作
對于建立圖像修復檔案工作來說,拍攝只是整個流程中的一部分。對所得照片文件的整理歸類,是決定將來整個檔案系統能發揮多少作用的關鍵。
每張照片的命名編碼都必須與文字登記表格相一致,以免造成檢索時的混亂。照片的拍攝日期、地點、所用主要拍攝參數等,也要做好紀錄。
照片的歸類可以由幾方面入手,如出庫批次、主要修復負責人員姓名、書籍的出版年代、文獻定級、文獻類型、破損等級等。歸類主要的原則是方便檢索。
當每一次文獻拍攝,照片整理流程完成后,做好備份是另一項不可或缺的工作。與傳統膠片實體不同,數碼圖像是以非物質的形式存在的。若遇上硬盤損壞,光盤老化等事故,數據的損失是無可挽回的損失。故所有的圖像數據必須在不同地點以不同形式多次備份。
七、結語
要拍攝出優質的數碼文獻書影,必須對古籍與修復工作具有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要熟練掌握基本的數碼攝影技能以及后期影像處理技術。這項工作還處于剛剛起步的發展階段,需要進一步的探索使之更規范化,以達到保質保量地完成建立完善文獻修復檔案的標準,為傳統文化的資料搶救與發揚作出應盡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中.對于拍攝古籍善本書中若干問題的探討[J].圖書館學研究,1987(4):19-20.
[2]鄭旭明.文物攝影的燈光運用[J].東方博物,2013(2):112-117.
[3]王蕾.文物攝影及其重要作用[J].華章,2013(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