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宇 許紅花 李榮祺

摘 要:朝漢語混合使用是朝漢兩種語言長期接觸過程中產生的語言變異現象,現已成為延邊地區使用頻率很高的日常口語交際的形式。校園里雙語混用現象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語言自身原因、社會因素、交際者個人的因素以及家庭環境影響等,同時也體現了語用學的合作性原則和禮貌原則。
關鍵詞:延邊大學;朝漢雙語混用;語用功能
一、引言
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的普及、雙語教育的發展以及朝鮮族同學和漢族同學溝通聯系日益深入,朝鮮族學生會在不同場合、不同程度上出現朝漢語混合使用的語言現象。在中國,雙語混用研究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的,金鐘太在《朝漢語碼轉換句的成句條件限制》(2000年)中多方面細致分析了朝漢語碼轉換的成句條件限制,除此以外,朝漢語混用方面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借延邊大學作為地域背景,目的在于針對朝漢語混合使用現象的具體狀況,分析兩種語言相互轉化的原因,以及分析其中的語用學原則,提出指導朝鮮語語言規范教學的措施和方法。此項調查研究對于朝鮮族大學生漢語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作為可參考的依據。對于朝鮮族學生來說,具備良好的漢語口語交際能力,才能更好地與其他民族的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同時適應我國多民族的社會,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
二、語碼轉換的語料來源
筆者通過發布調查問卷和對個別同學進行訪談,歸納出延邊大學朝鮮族同學雙語混合使用的語料大致來源于以下幾類。
(一)課堂上
在延邊大學,大部分教師具備雙語熟練使用的能力,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會有意或者無意的對朝校學生與漢校學生用他們熟悉的語言進行教學,目的是為加深學生理解,活躍課堂氣氛,這就導致學生在直接或間接地習慣這種交際方式并把它當作一種日常的溝通方式去使用。比如:
(1)在課堂上點名時:XX,??? ????(XX,你作業寫完了嗎?)
姓名的翻譯問題,而導致在傳達時漢語姓名與朝鮮語整句搭配說出。
(2)?? 2?30?? 東部?? 英語課????
(今天2點30分在東部有英語課。)
這是受學校地理名詞翻譯不同時以及傳達較快方便的影響導致名詞朝漢語混用。
(3)?? ?? 無知??
(你真是無知啊。)
這是情緒影響導致的語言混亂產生混用現象。
(二)互聯網
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大學生人數占全國青年人數的一半,大學生作為追求時尚的前沿,更加關注并且更容易接受新的語言現象,從而作為一種潮流廣泛使用。用網絡進行溝通中,故意創造出來的雙語語碼混用可以增強親切感和理解力,給溝通帶來便利。而且受韓國文化的影響,大學生追星更容易學習他們的說話方式從而產生混用現象。除此以外,同學同輩間的對話,更容易產生一種新的語言現象——用漢語拼出朝語字詞,比如:????(麻辣香鍋)、???(麻辣燙)、??(淘寶)、???(小龍蝦),這種新興的打字方式更為容易,省去了兩種語言之前切換輸入法的必要,因此廣為流行。再如:
(1)A:???(吃雞嗎?)
B:??(好啊。)
(2)A:????????(斐樂的鞋好看嗎?)
B:????????(嗯,在淘寶看了)
由于新興網絡漢語名詞出現而導致朝語詞匯未翻譯的缺失,將漢語直接同音翻譯,形成以便傳達的形式。
(三)對話中
筆者對朝鮮族同學進行訪談式調查,讓兩個同為朝鮮族同學進行隨機對話,記錄下他們的對話,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口語的雙語混用現象普遍發生,并對此粗略做了統計,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朝漢語混用詞的詞類分布
類型 名詞 動詞 形容詞 副詞 合計
數量 140 29 32 5 206
百分百 68% 14% 16% 2% 100%
由此可見,詞類在朝漢句內語碼轉換中單獨出現受一定條件的限制,主要限于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三大實詞類,還有口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副詞。其中動詞和形容詞語碼轉換時,常與朝鮮語形式動詞“??”結合使用。
(1)A:?????(你要去哪里?)
B:走了
(2)A:????????.(快考試了。)
B:?????(什么考試)
A:期中
B:?? 期中???(這么快就期中了?)
A:??? 第九周?.(嗯,都第九周了。)
(3)A:???????(你現在在哪?)
B:我在食堂。??????(我在食堂。你在哪?)
A:家 ????????(家,我們一會去哪啊?)
B:萬達????.(去萬達看看。)
三、大學校園語碼混用現象的成因分析
(一)語言自身原因
1.語對效應
在交際過程中,話語接收者為了對應說話人的說話結構而進行的呼應效果。比如:
A:?????????(最近有代金券嗎?)
B:????????(代金券是什么?)
A:代金券。
B:啊~代金券。
通過這段對話得出,B為了適應A的說話結構而進行的語碼混用現象,更為流暢與同步,也可以拉近談話雙方的距離。
2.朝鮮語與漢語自身的關系
朝鮮語是粘著語,形態發達,語序也比較自由,邏輯關系可以依靠形態標志來體現。而由于朝語虛詞比較完備,會出現漢語實詞加韓語詞尾這樣的語言結構。例如:????2000? 手寫??????(下周要交兩千字手寫。)
因此,朝鮮語句子中轉用漢語語碼都比較方便,并且不影響整個語句的意思。
3.在朝鮮語中有的詞沒有固定的表達方式,所以用漢語代替
生活在中國的語言環境中,有一些專有名詞在朝鮮語中沒有固定的表達方式或者這個詞的朝鮮語說大部分人不會理解,所以選擇運用漢語的專有名詞連接句子,來填補話語中的語義空位,進而產生了大量的混用現象。比如:
(1)A:?????????????????????(不是要考教師資格證嗎?)
B:???????(對啊,昨天學了。)
A:????(今天呢?)
B:???(哈哈哈。)
A:你這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啊。
上句對話中出現的漢語歇后語屬于漢語獨特的詞匯系統。
(2)A:???????????????????????
(今天逛街的時候試了一雙鞋,真的很滿意。)
B:盤他!
(二)社會環境原因
身處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地區,歷史上本身語言是朝鮮語占主流,隨著各民族聯系的日益加強,截至2017年底,漢族人口125.92萬人,占總人口的59.92%;朝鮮族人口75.72萬人,占比為36.04%。除此以外還有回族、滿族,這大大沖擊了朝鮮語的主導地位,如今,在超市、商場溝通還是漢語為主,并且漢語的普及導致雙語交替使用現象更加明顯。比如:
A:珍珠奶茶????(珍珠奶茶好喝嗎?)
B:??(好喝。)
(三)交際者個人原因
調查問卷顯示,40.7%的同學支持朝漢語混用現象,59.3%的同學對朝漢語現象既不支持,也不反對,只是認為這是一種便捷的溝通方式。但是筆者認為,語言混用會導致說話者語言思維的混亂,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
朝鮮族同學的漢語水平有限,在對漢族同學說話時,會出現一些詞想不起來從而一句話中混用一個朝鮮語詞的現象,但是漢族同學會根據整句話的意思從而推測出朝鮮語的意思,不影響正常的交際,比如:
A:我今天去了 ????(游樂場),就是能玩旋轉木馬,摩天輪的地方。
B:啊~游樂場。
A:對!對!
(四)家庭環境影響
調查問卷顯示,24%的同學家庭環境中全部都用朝鮮語,31%的同學家庭環境中運用朝漢語比例各半,41%的同學家庭環境中以朝鮮語為主會附加少量漢語。由此可知,家庭環境中大部分家庭以朝鮮語為主附加少量漢語,這就導致朝鮮族同學自幼受到這種朝漢語混用的熏陶,最為明顯的是即使三四歲只會說幾句話的小孩子就會說“??打開”,這和家庭的影響關系密切
四、語用功能分析
(一)從語言學視角來看,大學校園內語碼轉換是為了實現其交際功能
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學做的《邏輯與會話》演講中,提出了在言語交際中要遵守合作原則。格萊斯(Grice)認為在正常的交際過程中,交際的參與者會圍繞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向或者目的進行交談。合作原則中的方式準則指出說出的話要清晰明確,要簡練,雙語混用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使話語簡練并且符合交際者的意圖同時使聽話者明白說話者的意圖,從而更方便進行交際。
(二)從心理學視角來看,大學校園內語碼轉換具有調整雙方心理距離的功能
拉科夫(Lakoff)認為在某些交際場合當中,禮貌受到三方面原則的支配:不要強加,給人以選擇機會,友好相待。在大學校園中,為了更好地與同學維持關系而使用朝漢語混合交際的現象。比如朝語掌握者對話時出現漢語母語者而導致語言轉換,為了拉近彼此的距離,不顯得尷尬而會使用轉換。比如:
A和B是朝校,C是漢校,會出現如下對話:
A:????????????(今晚吃什么?)
B:米村??????(去米村嗎?)
A:??.(是嗎?)
C:你倆聊啥呢?
A:討論晚上吃什么。
B:你也要一起嗎?
C:好呀!
A:我們要去米村。
C:OK,走吧
還有一種混用是為了顧及對方的面子而進行混用。社會心理學家戈夫曼Goffman(1995)提出了“面子行為理論”。他認為面子是行為選擇的自主權,每個人意欲為自己爭取公共的自我形象。中國人的傳統思想特別看重面子,為了與交流者保持良好的關系,就必須維護彼此的面子。有時候過于直截了當會造成雙方的不適,從而影響交際效果,于是把一個詞用另一種語言替換掉是為了與對方保持一致和避免尷尬,緩和氣氛促使交際順利進行下去。比如,朋友之間說:你可真是??呀。(你真傻啊。)
由于是朋友之間的談話,沒有直接說“笨蛋”這兩個字,而用“??”替代,他給聽話人留了面子,還表達了自己的意思,這樣不至于使兩人產生心理距離,關系也不會因此而鬧僵。
五、評價
(一)可取之處
從語言學視角來看,雙語混用是為了實現雙方實現必要的交際功能,使溝通更簡單;從心理學視角來看,雙語混用具有拉近雙方共同的心理距離的功能,一般只有非正式場合使用混用現象的情況多;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雙語混用具有促進多民族共同發展的功能,使朝鮮族同學對中華文化更好的了解。
(二)不足之處
語言與思維具有統一性,雙方彼此伴隨,且相互依存。語言是思維的具體體現,雙語混用勢必會導致說話者思維的混亂進而導致語言功能的退化。久而久之,說話者習慣一種語言內找不到合適的詞就用另一種語言替代,從而使思維不明確,語言系統不完善,不利于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同時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朝漢語混合使用的前提是對話雙方都是雙語人才,只有對方同時能夠解碼和編碼才能達到交際目的,這對于畢業以后到其他地區工作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有局限性的。
六、結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社會生活的直接體現,大學生自身的性質就決定了雙語混用的特點,因此作為師范專業的學生,筆者認為今后教師應該大力發展朝鮮族同學的漢語水平,強調建立較完善的第二語言認知系統,使其第一語言認知能力轉移到第二語言的能力提高,可以主動根據不同人選擇恰當的語碼轉換,而不是被動的為了說出某一句話而進行語碼混用。(指導老師:許紅花)
參考文獻:
[1]金鐘太.朝漢雙語語碼轉換研究[M].延吉: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大學出版社,2000.
[2]Goffinan,E.On Face work:An Analysis of Ritual Elements in Social Interaction[J].Psychiatry,1955(18):213-231.
[3]關辛秋.朝鮮族雙語現象成因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